在中国赴美的近百万留学生中,容闳(1828—1912)的名字镌刻着独特的坐标意义。作为中第一位赴美国的留学生,和第一位“海归”,他以“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为毕生理想,被后人誉为“中国近代留学之父”。在中国近代史众多历史人物中,容闳是少有的无争议的人物,被海峡两岸的华人所敬仰。
容闳出生在广东珠海地区,幼年家贫,但天资聪明,少时进入食宿免费的澳门教会学堂读书,1847年(19岁)随该校校长布朗赴美求学。 1850年考入耶鲁大学,1852年加入美籍,1854年毕业,为中国第一位留美毕业生。
1855年,容闳“海归”,此后当过译员,做过生意,但均不如意;转而从政,会见过太平天国的洪仁玕和洪秀全,天国赐他四等爵,但因目睹太平天国之腐败,坚辞不受。1863年成为曾国藩幕僚,被派赴美国选购机器,筹建江南制造总局,清廷授于其五品衔,成为洋务派官员之一。1898年他追随康梁,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上海租界。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主持之“中国议会”,被推为会长;因此遭清政府通缉,出逃后返回美国。 此后他支持孙中山的反清革命, 最终在有生之年看到辛亥革命的成功。孙中山曾邀请容闳归国参政, 但此时的容闳已经久病无治,于1912年4月21日在美国去世。他曾著有《西学东渐记》 ( 《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于1909年在美国出版。容闳在书中回顾六十多年经历,尤其是讲述自己如何从改良派转变为革命者的思想历程。该书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占有公认的重要地位,是中国留学生的人生必读书。
容闳对近代中国最重要的贡献是促成清政府派遣幼童赴美留学,他从1868年起通过晚清重臣丁日昌和曾国藩多次向清廷条陈,多经周折,终于获慈禧太后恩准,并任命容闳作为“付监督”主持选取派幼童赴美留学事项。1872年9月22日,容闳带领第一批中国幼童30人到达康州首府哈特福德市(Hartford),这里是容闳的家。容闳负责他们在美国期间的住宿和学习事项,这批幼童中就有后来的外交官唐绍仪,刘玉麟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等。 在容闳的努力下,此后的三年内共有120名幼童来美求学。 后因遭保守派攻击,清廷在1881年取消留学计划,在美留学生全部被撤回国,容闳为此懊恼不已。
2006年,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访问美国,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他说道:“156年前,一位名叫容闳的中国青年走进了耶鲁大学校园,4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士学位,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此后,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来到耶鲁大学求学。” 耶鲁大学回赠胡主席的礼物就是一副容闳的画像。 1998年,在容闳诞辰170周年之际,耶鲁大学所在的美国康涅狄克州宣布,将9月22日(当年第一批中国幼童在美入学之日期)订为“容闳及中国留美幼童纪念日”。
2025年5月,我和一位老友(当年也是留美学生)特地从纽约驾车近两小时到达耶鲁大学,为的是瞻仰容闳的故迹,并向他致敬。容闳的雕像被安置在耶鲁大学图书馆内, 这是由中国珠海市人民政府在 2004年赠送给该校的。这尊铜像是容闳青年时期的形象,脸颊消瘦,头发披到脖颈,身着中国传统的对襟长衫,脚穿布鞋,双手插在兜里,挺胸侧脸正视前方。铜像的头部是依照容闳在美国留学时期的照片而设计的,但衣着却是依据他老年时期照片上的穿着。铜像选用的是偏绿色的青铜,赋予人物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尽管我的穿着不甚正式,但为了留作纪念,还是和他合影,向他致敬。
1874年,47岁的容闳和23岁的玛丽?凯罗克小姐(Mary Kellogg)坠入爱河,次年成婚。年龄的差距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并未影响容闳夫妇的感情, 夫妇举案齐眉,恩爱异常。家居的时候,容闳仍然穿著传统中国服装,玛丽也认真学习中文。夫妇两人育有两个儿子,一家人其乐融融。不幸的是这样的生活仅维系了12年,1886年玛丽不幸因病逝世。由于在中国的事业受挫,爱妻早亡,容闳的晚景甚为凄凉,在84岁高龄时逝世于哈特福德市。
通过查询了解到,容闳的墓地就在康州的雪松岗陵园(Cedar Hill Cemetery), 于是择日专程去拜谒。陵园离开纽约两个多小时的车程, 陵区很大,我们按照在陵园入口处拿到的地图指引,沿着蜿蜒盘旋的道路,很快就找到容闳陵墓所在的第10墓区。这个墓区也不小,至少有上百块墓碑。容闳的墓区是家族墓区,墓地的主碑是容闳和他夫人的合葬墓,旁边还有他们子女和孙子女的墓碑。
主碑前面的草地上平躺着一块一米见方的花冈岩石碑,这是蒋彦士先生在1972年为纪念容闳携30名幼童赴美留学一百周年所敬献:
先生字纯甫,清才朗识,淹博多通,为我国学生留学美国之第一人。归国后,力主遣幼童留学国外,当轴者纳其言。一八七二年乃遴选学生三十人,由先生携以赴美,遂开我国派遣留学生之先河。而中美文化交流,亦以此为嚆矢也。自先生初次携学生赴美,至今适届一百周年。寻声考迹,想高躅于当年;振铎扬芬,播景行于终古。维兹俊哲,实系人思。爰泐碑文,借申虔慕。一九七二年八月
该陵园属于高档墓园,与容闳墓同在10号区的还有美国著名影星凯瑟琳 赫本; 旁边的11号墓区则安葬着 J?P摩根家族。 容闳墓地两边,一边是最有钱人,一边是最优雅的人; 他生前挑选的这块墓地,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中的宝地了。
容闳19岁到美国,21岁加入美国国籍,晚年捐出了1万2千册藏书给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 他选择葬在美国,这可不是因为“无法叶落归根”,而是与他的爱妻和子孙葬在一起。对容闳来说,中国是他的出生地,是“母国“,他当然爱;美国是他的法律意义上的祖国,又有他的家,他当然也爱。这两个国家他都爱,这就是容闳的一生。
此时正是周日上午,陵墓园区只有零星的几位在扫墓, 周围一片安详。 我喜欢在参观人文景点时安静地坐一会,让头脑神游一番。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不同,后者只是游人眼睛里看到的一切,而前者需要对该景点或人物的历史有所了解,由此才能萌发联想和感悟。 据统计自容闳之后,一百多年来已经有超过170万名学生学者到美留学。36年前,我自己也作为留学美国的一员来到这里,而后又和容闳一样,“海归”了几十年。容闳是开创者,后面的都是继往开来者.。。。。。
注:部分照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