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阿立

阿立,杭州人,理工男,浙江大学工学学士、硕士,美国肯塔基大学博士。 近几年在海外中文网写些回忆、随笔、游记和诗词曲,笔名杭州阿立。
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亚洲艺术博物馆11 玉器 藏传佛教 泥泊尔

(2025-07-20 03:43:59) 下一个

亚洲艺术博物馆11 玉器 藏传佛教 泥泊尔

--2025旧金山的小日子系列67

杭州阿立

2025年7月20日

文学城:

书接上集《亚洲艺术博物馆10 举世无双小臣艅》: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791/202507/13819.html

(一)玉器

玉是什么?(What is Jade?):

中文‘玉’指两种石头:硬玉(jadeite)和 软玉(nephrite)。更广义的‘玉’还包括 蛇纹石(serperntine),石英(quartz)和很多其它种类的宝石(many other gemstones)。

上集差点稀里糊涂‘理工男’摘帽,改行青铜史、西周象形字,要写新版《商周演义》似的。不能再糊里糊涂又改行研究玉石。博物馆的详细玉石(主要是软玉)介绍我就不翻译了,问谷哥去。

-----

谷哥首页给我个AI答复,如下:

软玉和硬玉是两种不同的玉石,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化学成分、硬度和外观特征。软玉,通常指和田玉,主要由透闪石和阳起石组成,硬度在6-6.5之间,具有油脂光泽,质地温润细腻。硬玉,主要指翡翠,主要由硬玉矿物组成,硬度在6.5-7之间,具有玻璃光泽,质地通透,刚性强。

软玉(和田玉):

  • 化学成分:主要由透闪石和阳起石组成。
  • 硬度:6-6.5。
  • 外观:质地温润细腻,多为油脂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
  • 产地:新疆和田是著名产地,此外还有青海、俄罗斯等地。
  • 常见品种:白玉、青玉、碧玉、墨玉等。

硬玉(翡翠):

化学成分:主要由硬玉矿物组成。

硬度:6.5-7。

外观:质地通透,多为玻璃光泽,有“翠性”,颜色丰富,以翠绿色为贵。

产地:主要产于缅甸,少量产于其他地区。

常见品种:玻璃种、冰种、糯种等。

-----

回到博物馆。

玉石的加工方法(How Jade is Worked):

中国文化中的玉(Jade in Chinese Culture):

这集开始要严重偷懒,一来脑不够烧了,二来,更重要的是,手机电池开始严重告急。走马观花,照片只是随着人飘过,稍微拍几张,不检查、不裁剪、不。。。总之三不管、一问三不知。

释迦摩尼修行像 近代(1860-1930):

玉器

玉器展览就拍了上面这些,再往前走。

(二)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在中国(Tibetan Buddhism in China):

博物馆英文介绍的翻译继续偷懒,有请谷哥:

“藏传佛教对中国和蒙古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朝蒙古皇帝忽必烈(1215-1294)皈依藏传佛教后,将藏传佛教定为中国的国教。至今仍保留着元朝的建筑,例如北京尼泊尔风格的白佛塔和长城附近句容关的石雕。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和宣德年间(1426-1435),铸造了一批杰出的鎏金铜像,当时的皇帝也崇尚藏传佛教。本展厅中展出的永乐年间的雷钟组,是中国赠予一位西藏喇嘛的礼物。”

“17世纪满族统治时期,中国统治者再次接纳藏传佛教,并将其定为国教。乾隆皇帝(1736-1795)慷慨解囊,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修建佛寺,并下令制作大量佛像、绘画和法器,供自己使用或馈赠西藏的高级喇嘛。这些堪称宫廷级的宗教用品均严格遵循佛教经典,并由西藏喇嘛监督制作。”

佛教神祇辛哈瓦克特拉(乾隆时期1736-1795):

阿立注:背景是拉萨的布达拉宫。

狮头空行母(The Buddhist deity Simhavaktra, a dakini):

Simhavaktra意为“狮头空行母”(The Lion-Faced Sky-Walker),是居住在天界的神奇存在。由于狮头空行母被认为是觉悟的化身,因此她是冥想时观想的神祇,帮助修行者掌控自身内心的恶魔。狮头空行母身披新鲜剥下的人皮,身体周围缠绕着骨头,臀部则披着虎皮,象征着我们的感知如何被幻象所掩盖。在观想身披此衣的狮头空行母时,冥想者象征性地剥开了这些幻象。

 阿立注:问谷歌,Simhavaktra是藏传佛教的“狮头”神祗,尤指“空行母”(a dakini)。

告别西藏,占据博物馆二层楼(2楼和3楼)半壁江山的中国部分就算大致走了一遍。走马观花,匆匆飘过。过段时间,还值得回头客,再来细看。

在进入东南亚、波斯世界和西亚之前,中间有一小段泥泊尔展品。

后面的东南亚诸国,波斯湾和西亚是很大的两部分。这个系列已经写的太长了,不想《东南亚诸国》来个上下集,《波斯湾和西亚》(印度展品很多)再来个上中下三集。

泥泊尔就划入大中华版图,哦,博物馆的大中华半壁江山包围圈,紧跟西藏(无非中间隔了座喜马拉雅山)。

(三)泥泊尔

泥泊尔(Nepal)的展品不多,手机电池继续告急,只是随手拍了一个佛塔以及相应文字介绍。

斯瓦扬布佛塔(公元1700-1800):

斯瓦扬布佛塔(Savyambhu Stupa)文字介绍:

继续偷懒,文字介绍不翻译了。

有兴趣但不懂英文的朋友,请看度娘介绍(见下):

-----

斯瓦扬布纳特寺 

斯瓦扬布纳特寺(Swayambhunath):又称四眼天神庙,是尼泊尔的佛教寺庙 ,亦称斯瓦扬布佛塔,位于首都加德满都郊外斯瓦扬布山顶上。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亚洲最古老的佛教圣迹之一。

主建筑是一座巨型的舍利塔,塔身为圆锥型,底座为四方形,底座四面绘有眼睛的图案,这是“智慧的眼睛”,能够看到世间一切,象征着佛眼法力无边,能看着加德满都的每个角落。佛塔由圆锥形13层相轮组成,表面镶镀着铜片和金箔。塔顶是结构复杂的华盖,华盖之上高竖着镏金宝瓶;塔冠嵌有一颗巨大的宝石。在主塔的四周,还分布着一些小型的舍利塔和转经筒。

斯瓦扬布纳特寺的主体建筑佛塔造型奇特,具纯白色的塔基,金黄色的塔身,高耸的华盖与宝顶,在阳光照耀下交相生辉。主体塔高四五十米,下部宏大庄重的塔基为一巨大的粉刷白色半球实体,是佛教丰富的象征,代表创造生命的子宫。塔基四面都有三重檐的金门金顶佛龛,内供着五方如来。第二层是一截镀金的方型砌石建筑,四面各绘着一双巨眼,称慧眼,象征佛陀无上智慧,无所不见;每对慧眼之下还有一个红色问号形的尼泊尔数字“1”,代表佛的鼻子,据说在佛教中它意味“只有止恶行善,方能离苦得乐。”,象征大千世界的和谐统一。第三层是层层递减的13个铜制镀金圆盘,叠成圆锥形,象征菩萨从因至果的十三行位,四面饰以佛像和图案。第四层是象征日、月二光的两层圆轮。第五层塔顶承托着一个结构繁复的巨型华盖,用厚木做底,上覆盖铜质板瓦,板瓦之间又用铜脊瓦接缝,四周悬绕数十挂铜质透雕华幔,每挂下又悬着一口小铜钟,清风吹来发出阵阵清脆悦耳的声音,象征涅槃胜果。华盖顶上又竖起高达数米的铜质镏金宝顶,称为塔刹,顶端东部是一个硕大的青铜金刚杵(雷电),是密宗权力的符号,饰以藏族生肖的图案,犹如王冠上镶嵌的金顶一般闪闪发光。这种在尼泊尔叫做“柴特亚”式的佛塔,被誉为尼泊尔佛教金塔建筑的杰出典范。

-----

告别泥泊尔,进入东南亚诸国展区。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下集《亚洲艺术博物馆12 东南亚诸国》: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