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黄金太猛了,目前已经飙到4234多美元/盎司。
看着噌噌上蹿的价格,很多人心里都痒痒的,一边琢磨着要不要赶紧上车,一边又怕这会不会是最后的疯狂。
看不清现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上世纪70年代那场波澜壮阔的黄金大牛市,以及后来悲惨的结局。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金价十年涨了23倍。
时钟拨回到上世纪70年代。
1971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单方面宣布美元跟黄金脱钩。
这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说,以前美国向全世界承诺:你们手里的美元,随时可以来我这儿,按35美元一盎司的价格换成真正的黄金。
这就是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是美元信用的基石。
但尼克松这么干,等于把这个承诺给撕了。大家突然意识到,手里的美元,成了一张没有黄金背书的绿纸。
恐慌开始了。
人们疯了一样地抛售美元,买入黄金。金价就像挣脱了缰绳的野马,从35美元的官方定价开始,一路狂奔。
再加上那十年里,两次严重的石油危机,让全世界物价飞涨,通货膨胀高得吓人。钱越来越不值钱,人们越来越焦虑。
还有,当时美苏冷战、越南战争、中东冲突世界不太平。
印钞放水 + 恶性通胀 + 局部战争,这套组合拳下来,黄金成了那个时代的信仰。
从1971年到1980年初,不到十年的时间,金价从35美元,一路冲到了历史性的高点850美元/盎司。
涨了超过23倍!
那是一个属于黄金的狂热年代。
当时在纽约的黄金交易所,挤满了情绪激动的人,每个人都相信黄金会涨到1000、2000美元。谁要是敢说黄金会跌,一定会被当成傻瓜。
是不是跟现在有点像?
然后呢?然后就是长达20年的漫漫寒冬。
就在金价冲上850美元的巅峰之后,暴跌开始了。仅仅两年后,金价就跌回了300美元附近。
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从1980年的那个高点算起,黄金开启了一场长达20年的漫长熊市。一直到2001年,金价还在260美元附近徘徊。
这意味着什么?
如果你是在1980年的山顶上,因为害怕通胀而把全部身家换成了黄金,那么在接下来的20年里,你不仅追不上通胀,还承受了巨大的亏损。那种绝望和煎熬,足以摧毁一代人的投资信念。
那么当年那场黄金盛宴,是怎么散场的呢?
原因很复杂,但最最核心的一点,是因为当时的美联储来了一个狠人保罗沃尔克。
面对国内失控的通货膨胀,沃尔克做了一件事情:大幅加息。
他把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一度提高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20%!
20%是什么概念?
就是你什么都不用干,把钱存银行里,一年就能拿到20%的利息。你买美国的国债,也能拿到百分之十几的无风险收益。
一边是把钱放银行,稳稳当当每年拿20%的利息。另一边是持有一个不会生蛋、不会分红,还得花钱租保险柜的黄金。
当持有现金的收益变得如此诱人时,黄金这个不能生息的资产,瞬间就失去了所有的吸引力。资金大规模地从黄金市场逃离,回到银行体系。
高利率,就是刺破黄金泡沫的致命武器。
当时美国政府的家底还很厚。1980年,美国的国债占GDP的比重,大概只有30%左右。这意味着,美国有能力承受这种暴力加息,而不用担心自己会先破产。
强大的央行和健康的政府财政,联手稳住了美元的信用。秩序一旦重建,黄金这个混乱时期的王者,自然也就褪去了光环。
说完历史,我们回到今天。
现在的情况,和当年确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全球性的通胀压力、没完没了的地缘冲突、大家对纸币信用的担忧,这些都和70年代很像。
但是,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今天的牌局,核心的变量已经不同了。
一是高利率回不来了。
因为今天的美国政府,已经欠了一屁股债。它的国债总额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20%,是1980年的四倍!
这意味着美联储绝对不可能再把利率加到20%了。别说20%,就是加到10%,美国政府每年要付的利息,都能让它的财政当场休克。
美国已经被自己的债务彻底绑架了。它再也没有能力,像沃尔克那样,用无限的利率来捍卫美元的信用。
二是牌桌上的玩家变了。
70年代,买黄金的主力,是欧美的普通人和投机者。他们快进快出,情绪化严重。
而这一轮,最大的买家,成了全球各国的中央银行。
央行买黄金,可不是为了下个星期能涨10%。他们是在为未来国家金融安全,配置压舱石。他们的购买是战略性的、长期的,对价格波动并不敏感。
这个超级买家的存在,正是这波金价上涨最重要的逻辑。
所以,虽然舞台的布景很像,但台上的主角和导演,都已经换人了。当年的剧本,很难在今天原封不动地再演一遍。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意味着现在的黄金就没风险,可以闭着眼睛买了?
当然不是,对于任何资产,价格高就是最大的风险!
短期内,金价涨得太快太猛,积累了大量的获利盘。任何风吹草动,比如某个地缘冲突出现缓和,都可能引发一场 踩踏式回调。这种下跌,又快又狠,足以让所有追高的人套在山顶上翻不了身。
当然,金价也可能不会大跌,但它会进行长达数年的宽幅震荡。它不涨也不跌,就是来回拉锯。对于期待快速赚钱的人来说,这种时间成本,也是一种巨大的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