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特斯拉换掉马斯克,可信?还是可笑?

(2025-11-01 05:46:47) 下一个

10月听到的最匪夷所思的消息莫过于特斯拉要换掉马斯克。

为什么这么说呢?

马斯克和特斯拉,很多时候,这两个名词难以让人分清主次。甚至某种程度像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究竟是马斯克造就了特斯拉,还是特斯拉成就了马斯克?特斯拉和马斯克站在对立面,谁更没底气?或者,谁更不自量力?

当两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同体共存的主体,存在即将分崩离析的可能性,谁离开谁更难以为继呢?

2017年,马斯克与特斯拉齐名且风头正旺,当时有媒体拦住马斯克询问成为世界首富的感觉如何?

马斯克轻描淡写:其实没什么感觉。

特斯拉只是我的一个小企业。

多年前的回旋镖如今正中眉心,马斯克漫不经心的一句话,早已回答了一切。

都有各自的不安全感

到底是谁竟敢扬言可能换掉马斯克呢?

10月28日,特斯拉董事长萝宾德诺姆(Robyn Denholm)表示,如果股东否决了埃隆马斯克的薪酬计划并导致他辞职,公司为了确保有序过渡,最可能的情况是由公司内部人选接任,但她也不排除选择外部候选人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德诺姆此次论调与五个月前截然不同。

视线回到4月30日,《华尔街日报》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大约一个月前,特斯拉董事会成员联系了几家高管猎头公司,为该公司物色新首席执行官,以取代埃隆马斯克。

随后,据路透社5月1日报道,德诺姆否认了《华尔街日报》上述报道。德诺姆在社交平台X上表示,这篇报道纯属无稽之谈。她说,特斯拉董事会对于马斯克有能力继续执行接下来令人振奋的发展计划充满信心。马斯克也在社交平台X上称,这篇报道是一篇蓄意编造的假新闻。

从5月1日到10月28日,德诺姆两次表态的截然不同,或许可以推断出特斯拉想要换掉马斯克的意图谋划已久。

这无可厚非。

实际上,在很早以前,业内就流传着特斯拉股东驱赶马斯克的公开秘密,只是随着马斯克参政,特斯拉的马斯克焦虑愈发加重,特斯拉董事会曾多次表示希望马斯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特斯拉的身上。

时隔五个月,现如今双方的薪酬谈判被公开摊在桌面上,无非是特斯拉和马斯克各自凭借手里的筹码在博弈。

马斯克想要的只有三样东西:钱和权力,还有钱权背后的安全感。

据悉,特斯拉此前公布了一项惊人的薪酬方案,如果马斯克实现一系列业绩目标,他将获得最高达1万亿美元的股票奖励。

马斯克的新薪酬提案将于11月6日进行股东表决,若获通过,这将成为企业史上规模最大的薪酬方案。此外,若能完成全部12项业绩目标,马斯克将获得12%的股票,加上当前的约12.8%,其持股比例将提升至25%左右。

马斯克曾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将持股比例提升至25%是既能确保战略方向,又不会多到无法被罢免的平衡点,如果激进股东联合行动,可能把我赶出自己创立的公司。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马斯克此前就表示自己对公司的控制权并不稳固,甚至有可能被赶走;目前约12.8%的持股比例使其担忧,该比例并不足以确立其在公司的主导地位。马斯克担心公司在未来生产数百万台机器人后,自己可能被激进的股东驱赶。

特斯拉想要的更为纯粹:那就是完完全全的业绩。

上述提及的特斯拉为马斯克设立的业绩目标包括:特斯拉市值达到8.5万亿美元、销售1200万辆汽车、交付100万台人形机器人、投放100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以及将调整后盈利从2024年的166亿美元提高至4000亿美元。

现如今特斯拉股东们正在衡量的,无非就是马斯克的能力值不值得其要求的薪酬。

换掉马斯克?哪里来的自信?

特斯拉股东们想要换人的底气究竟来自哪里?

仔细推敲起来,倒也并非毫无来由。

这些年来,特斯拉在马斯克的光环之下,确实悄然构建起了一套可以独立运转的体系。上海超级工厂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这座全球效率最高的工厂证明了特斯拉模式的可复制性,即便马斯克远在千里之外。

随后,柏林和得州工厂的成功经验再次验证了这个逻辑特斯拉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工厂复制方法论。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特斯拉能够持续降价却仍保持利润,靠的不仅仅是马斯克在X(前推特)上的摇旗呐喊,还有一个日益精密的供应链体系和成本控制机制。

这套系统如同精密的钟表,即便少了最初的设计师,仍能按照既定规律运转一段时间。

放眼特斯拉的产品管线,情况似乎也比创业初期乐观许多。

备受期待的平价车型已是箭在弦上,这款被业界称为Model 2的产品基于现有平台技术延伸,其成功更依赖于成熟的工程化和供应链管理,而非某个石破天惊的创意。

现有的S3XY产品序列也已进入稳定的生命周期,通过年度改款和配置调整,足以在短期内支撑销量基本盘。

特斯拉股东们想要换掉马斯克,也是想向市场证明,特斯拉是一家有着成熟治理结构的上市公司,而非某个人的一言堂。

然而,特斯拉现有的一切,究竟都归功于谁呢?在马斯克之外,特斯拉股东们真的有得选吗?

目前知晓的信息是,德诺姆透露,若表决失败,特斯拉已准备好B计划。公司拥有强大的管理梯队,她特别提到朱晓彤(Tom Zhu)等人曾在公司多个岗位轮换,这是特斯拉刻意培养内部人才的策略之一。

马斯克之后,再无马斯克?

可是,日子怎么可能跟谁过都一样呢?

在市场的认知里,特斯拉和马斯克,几乎血肉相融。

夸张地说,其实特斯拉只活在马斯克强大领导力的阴影里。

马斯克早已与特斯拉的品牌价值深度交融。他不仅是CEO,更是特斯拉所有资本叙事的创造者。

从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到打造全自动驾驶机器人出租车队,他不断描绘着众人无法预知的未来图景,让投资者和消费者不仅为产品买单,更为信仰充值。

这种能力,是任何职业经理人都难以复制的,更不用说他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

在所有人还在质疑马斯克收购推特离谱程度的时候,马斯克在X上的一条推文已经能左右特斯拉股价、引爆舆情,这种无价的营销能力,是任何广告预算都无法替代的。

更何况,特斯拉并无公关预算呢?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最可怕的从来不是现在的产品,而是它定义下一代产品的能力。

而这台创新引擎的源代码,深深刻在马斯克的思维模式里。无论是大胆采用一体式压铸替代数百个零件,还是自研FSD芯片,这些颠覆行业常规的决策,都源于马斯克信奉的第一性原理。

职业经理人更擅长在既定框架内优化,而敢于并能够重构框架的,是马斯克。

换掉马斯克,风险不在于现有业务崩塌,而在于特斯拉可能从此失去定义未来的魔力。

特斯拉最不能忽视的是,这家公司的市值中包含着相当比例的马斯克溢价。市场愿意为他的愿景和执行力支付高额溢价,这种信仰估值法使得特斯拉的市盈率远高于传统车企。

华尔街在评估特斯拉时,早已超越了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市盈率、市销率框架。投资者押注的,是马斯克带领特斯拉跨越周期、实现能源、AI、机器人等颠覆性未来的能力。特斯拉的股价中,包含了相当一部分对马斯克执行力和马斯克想象力的定价。这种创始人溢价在苹果的乔布斯时代也曾显现。

一旦这种绑定被打破,市场会立刻用最传统的汽车股估值模型重新为其定价,那将是一场市值的灾难。

投资者们陷入两难:反对马斯克可能逼走他导致股价暴跌,支持他又意味着继续纵容关键人风险。但眼下,大多数人恐怕会选择后者,因为他们恐惧没有马斯克的特斯拉,更甚于一个有马斯克但不务正业的特斯拉。

尽管换掉马斯克在当下看来荒谬且不具可操作性,但商业世界永远充满不确定性。如果这只黑天鹅真的降临,将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

首先,特斯拉或许将返璞归真,成为一个更为务实的汽车企业。毕竟,能够如马斯克般多只手同时抓Robotaxi、Optimus、FSD和整车的CEO并不多见。

若失去马斯克的特斯拉市场战略彻底转向务实,全力押注汽车业务,同时暂停或削减对Robotaxi、Optimus等远景项目的投入。这条路能让特斯拉凭借吃马斯克的老本成为一家优秀的电动车制造商,但那个代表着颠覆、创新和未来的酷品牌,可能会迅速褪色,被拉回到与传统汽车巨头在同一维度竞争的汽车公司位置上,代价是从科技梦想股沦为汽车周期股,估值逻辑彻底重构。

如果特斯拉能够寻求一位技术派接任,公司也可能选择坚守科技原教旨,将全自动驾驶作为新的登月计划,继续推进人形机器人和超算项目。这是一场胜则封神、败则成仁的豪赌,要么蜕变为真正的AI与机器人公司,要么在巨大的研发消耗中逐渐失去市场根基。

但无论是上述任何一个抉择,失去马斯克这个最终决策者,特斯拉都必然在战略上陷入一段迷茫期。

是继续激进地推进全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Optimus和超级人工智能等高风险、高投入的远期项目,还是回归造好车、卖好车的保守路径?

特斯拉将走在十字路口,向左走,向右走,或许都不是向前。

从更长的周期看,一个没有马斯克的特斯拉,其最终的命运可能是各个业务纷纷逃窜。

现如今的特斯拉,已经不能完完全全被定义为一家汽车企业。

正如业内分析人士所言,华尔街正犯一个大错:还把特斯拉当成汽车公司。别再用传统车企的标准来衡量特斯拉了。

特斯拉本质上是一个在马斯克意志下捆绑在一起的复合体它同时是汽车制造商、能源公司、AI研发机构和保险服务商。失去马斯克这个唯一的整合者,资本市场和激进投资者可能会施压,要求将其拆分以释放价值,将盈利能力强的汽车业务与烧钱但前景广阔的AI、机器人业务分离。

届时,特斯拉将不复是现在这个充满想象力的科技帝国,而变回几个在各自领域挣扎的独立公司。

然而,这个思想实验的终点,也恰恰印证了开头的观点:特斯拉与马斯克的分离,对双方而言都是一场十分痛苦的双输。

特斯拉会失去灵魂与方向,而马斯克,尽管他名下还有SpaceX、X等众多企业,但失去特斯拉这个他倾注了近二十年心血、并将其推向世界之巅的最大舞台,其个人影响力和实现终极愿景的能力也必将受损。

多年前,马斯克那句特斯拉只是我的一个小企业的回旋镖,之所以能精准命中今天的议题,正是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在马斯克庞大的商业版图中,特斯拉或许只是之一,但对于特斯拉而言,马斯克却是那个唯一的、定义了其过去、现在并决定着其未来的发明家。

换掉马斯克这个话题,在可预见的未来,其性质更偏向于一场用于拷问公司治理与创始人依赖度的思维操练,而非一个具备现实可行性的商业选项。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特斯拉成功的独特路径,也映出了其未来将要持续面对的核心悖论。

一场没有赢家的胆小鬼游戏

归根结底,德霍姆的声明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胆小鬼游戏。董事会和马斯克各自驾驶着高速驶向对方的汽车,看谁先因为恐惧而转向。

董事会赌的是,特斯拉的体系已经成熟到可以脱离创始人;而马斯克赌的是,他的个人价值仍是这家公司不可替代的灵魂。

这场博弈,没有真正的赢家。股东投票支持马斯克,意味着继续容忍他的不务正业;投票反对,则可能亲手引爆市值的核弹。

特斯拉换掉马斯克,既可信,也可笑。

可信在于,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这步棋必须准备;可笑在于,在商业现实的引力下,这一步真的落下时,带来的可能是难以预测的灾难性结果。

那么要如何评价马斯克与特斯拉股东之间这场较劲呢?

可以说,我们正在目睹的,是一个发明家与其所创造的制度之间,最紧张的对峙。

这场对峙的结果,不好轻言论断,但似乎也清晰可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lionhill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西岸-影' 的评论 :
哈哈,还抱着特斯拉车企的概念,跟比亚迪更是不需要比,比亚迪有FSD, Robotaxi和Optimus吗? 就一造车的!
凡人能理解伟人的雄心?连提鞋都不配!
西岸-影 回复 悄悄话 特斯拉作为一个车企是已经没多大意义了,因为无法与中国比,不论在价格还是性能还是技术上,尤其是电池技术和控制技术,特斯拉落后至少一两代,这可以从今年在北京的车展上看出,英美评车界今年专门组团去看,这就是他们的结论。
而马斯克事实上在特斯拉是独裁体制,而不是常见的威权体系,这类似川普那种家族公司,是必然有发展瓶颈的。
特斯拉基本完蛋了,因为另一个大项,航天,基本是依赖政府投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