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这两天股市大跌与MIT这个有关生成式AI的报告有很大关系,我读了报告全文,总结如下

(2025-08-20 15:00:58) 下一个


https://www.databricks.com/sites/default/files/2023-07/ebook_mit-cio-generative-ai-report.pdf

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的报告,由麻省理工学院(MIT)和普华永道联合发布。报告的核心观点是:尽管企业在生成式AI上投入巨大,但绝大多数项目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效,主要原因并非技术本身,而是企业在应用和战略上存在“学习鸿沟”。

报告的几个关键发现:

试点项目失败率高得惊人
报告指出,高达95%的企业生成式AI试点项目都失败了,未能产生可衡量的财务回报。只有极少数(5%)的项目实现了显著的业务影响,例如提升收入或降低成本。

投资与回报错位
企业在生成式AI上的投资存在严重的资源错配问题。超过一半的AI预算流向了销售和营销等面向客户的工具,但报告发现,AI在后台办公职能(如自动化业务流程、优化供应链)中能带来更强的回报。

内部开发风险高
报告对比了企业自主开发和从外部采购AI工具的成功率。结果显示,从专业供应商处购买的AI工具成功率约为三分之二,而企业内部自主开发的AI系统成功率仅为三分之一。这表明许多公司在试图“闭门造车”时面临巨大挑战。

组织和流程是关键
失败的项目通常只是将通用AI工具(如ChatGPT)简单地用于个人生产力提升,但这些工具无法有效融入企业复杂的现有工作流程。成功的企业则会把AI解决方案与特定的业务痛点紧密结合,并将其嵌入到现有的工作流中。

AI对就业的影响
报告认为,AI目前尚未导致大规模裁员。相反,企业更多是通过不补充离职员工的方式,以“软性减员”的方式逐步调整员工结构。同时,员工未经授权使用“影子AI”的情况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管理和安全挑战。

总的来说,这份报告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生成式AI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企业如何利用它。真正的挑战在于企业能否跨越“学习鸿沟”,从零散的试点转向有明确战略、能解决具体业务问题的有效部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加州lalin 回复 悄悄话 这和我去年9月份的观察结果类似,Ai的应用还是有段路去走。Ai在考试和日常事务搜索总结建议的应用效果比较明显,企业用途主要是特殊任务的训练数据不够多,寻找和存贮企业数据本身的费用巨大,过去10年的大数据应用耗费了巨大的费用在数据搬运上。目前企业对AI应用的态度是比较谨慎的。然而在开发工具上,AI的确发展得飞快。未来依然可期。
kim317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ionhill' 的评论 : 谢谢老师
lionhill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rightLine' 的评论 : 倒是没觉得这个报告有多少真东西,但X上不少人以它为excuse, 认为AI有泡沫股市估值太高卖的借口
BrightLine 回复 悄悄话 MIT就会胡扯,你真的能够相信这些大学?现在麻省和斯坦福多出骗子,哈哈
lionhill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kim3172' 的评论 : 是的,准备长持,很难说最高能涨到多少,看好长期前景
kim3172 回复 悄悄话 可以问下老师RDDT准备长持吗?大概看到多少?不是很了解这个公司,担心拿不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