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疫情后的第一次回乡。在春色明媚的三月底,从亚城到西雅图,再到台北,飞机经过三十多小时的旅程,到了香港。换上中港直通大巴。大巴载着我那迫切归家的心,沿着横穿珠江口的“深中通道”,很快便到达了目的地——那是我魂牵梦萦的家乡,中山。
中山,这座以国父孙中山先生命名的城市,自带一股深沉与温馨。她不张扬,不浮躁,却在不动声色中散发出一种令人安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于她骨子里的精神——博爱。
短短几天的停留,却让我多次动容。那是一次高中毕业五十周年的聚会。聚会的主角们,早已步入花甲,甚至成为祖辈。但他们在老师面前,仍如当年的少年,眼中流露着真挚的敬意与感恩。他们搀扶着年已古稀的老师,谈笑风生间,带出的是岁月磨不去的情谊,是发自内心的敬重。
其中原三班的同学,更让我感受到博爱的真正分量。当年那位班主任老师,因为时代的风暴,曾受到不公的对待,甚至失去了继续教书的资格,他的班也被拆散,学生们被分扦到其他班里。然而多年后,三班的同学们没有忘记这位曾经为他们倾心付出的老师。他们重新聚集在一起,每次的聚会,大家总是想着如何为他们的老师做点什么。他们为老师介绍伴侣,让他的人生不至孤单;又帮他的孩子安排工作,让他的家庭免于风雨飘摇。八十年代初,三班长发现老师住房有困难,便写信给市领导反映,使老师的住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后来房改开始,老师不够钱交房款,班长与几位同学一起捐了数万元,让老师圆了住房梦。在老师的最后日子里,同学们轮流照顾他,为他看病、帮忙打理日常生活,直到他安详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这样的故事,在中山并不罕见。它没有惊天动地,也没有镁光灯的聚焦,但却在日常点滴中,折射出一种深沉的人性之光。
中山的“博爱”,不是写在标语上的口号,而是活在人们血脉里的行动。在这里,人们信守承诺,守望相助,知恩图报。正是这一份份无声的善意,组成了城市最温柔的底色。
站在中山街头,看着老树静静伫立,阳光穿过树荫洒落一地斑驳,我忽然明白:家乡不仅仅是一块土地,它是记忆深处不曾褪色的情感,是一群人用善良和爱彼此连接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