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25-11-12 19:40:41)
石子投手(注:本文改编自真实事件,但文中涉及的人物的姓名并非真名)窗外,美国西部的阳光没心没肺地灿烂着,却照不进玉兰心底那片潮湿的角落。厨房里,她机械地准备着简单的晚餐,手上的动作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颤抖。耳朵却始终竖着,仔细捕捉客厅里传来的动静——只有键盘鼠标永无止境的噼啪声,像在嘲笑她的无能为力。她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神奇的大堡礁 十月四日,我们自墨尔本乘机北上,飞往凯恩斯。心中所念的,是那一抹潜藏于蔚蓝之下的珊瑚斑斓。 早在大学时代,珊瑚礁就在我心底种下了执念。毕业后留校参与的第一个科研项目,便是与南海珊瑚礁相关。自那时起,大堡礁——那遥远南半球的珊瑚圣殿,便成了我魂牵梦萦的所在。 次日清晨,我们登上了“Evolution号”双体游船。船身划[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从野生动物园的动物联想到的…… 十月三日上午,乘车到墨尔本南边的MoonlitSanctuary野生动物保护园。我们此去是要拜访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那些在别处绝难遇见的生灵。 野生动物园里,袋鼠(照片1)慵懒地晒着太阳,考拉(照片2)在桉树枝桠间酣睡。澳洲野狗远远望来,眼神里藏着这片大陆最深的秘密。而鸸鹋(照片3、4)迈着从容的步子,仿佛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有故事的大洋路 墨尔本向西,便是大洋路了。 这条路,蜿蜒在维多利亚州的海岸线上,243公里的长卷,不是一笔画成的。它从1919年开始,由三千余名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归来的士兵,一镐一锹,耗费了十三个寒暑,才将这份对和平的念想,镌刻在嶙峋的礁石与咆哮的海浪之间。它被誉为世界最美的海岸公路之一,这美,底下垫着的是沉甸甸的牺牲与汗水。 我们的车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墨尔本印象:文化与时尚之城 十月一日,我们从悉尼乘坐飞机来到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从飞机下来,迎面扑来的风,便带着一股子清冽,与悉尼那种敞亮的、毫无遮拦的阳光是不同的。墨尔本的空气里,仿佛掺了薄荷,凉丝丝的,教人精神为之一振。这城市的第一眼,并不急于向你炫耀什么。街道是齐整的,那些有轨电车,叮叮当当地,在铁轨上不慌不忙地滑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悉尼印象 1.歌剧院与海湾大桥 南半球的春风吹拂的九月,我们便坠入了澳大利亚的辽阔画卷。首站悉尼,飞机方才落地,旅店的行囊还未沾染异国的尘息,人已循着心底的召唤,匆匆奔赴那片蔚蓝港湾——去会一会那座在梦中浮现过无数次的白色建筑。 它就这样毫无预兆地映入眼帘,像是碧波之上栖息的巨大白贝,又似即将乘风远扬的叠叠帆影。那十片弧形的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她犹如一朵巨大而洁白的莲,从碧蓝的海湾里,亭亭地、峭拔地生长出来。她那层层叠叠的花瓣,舒卷着,开合着,沐浴着南太平洋的阳光与风。她的姿态娇柔,静静地映着水光,仿佛有一种温润的欢喜,从莲的核心,一圈一圈地,漾进了我的心里。 注视着她,我生出另一种意象来。那几组巍然的壳片,并列着,依偎着,又微微地扬起,不正像一队待发的帆船么?那鼓满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8-03 18:58:00)
下乡轶事记数则岁次癸卯八月,适余下乡五十载之期。虽箪食瓢饮,然与诸知青同袍共耕,情逾手足。朝夕之间,怡然自得,乐事殊多,谨录数则以志之。1.救护车送行乙亥年仲夏(1975年),余与七友,同赴乡间为知青。医院遣救护车一辆,为送行之用。众人见之,皆窃笑曰:“昔人迁徙,多乘马车、舟楫,今乃以救护车,岂非异哉?”车既行,蓝灯闪烁,送者侧目。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7-30 05:27:43)
那时我正上五年级,毛孩子一个。一天,我妈从医院回来,随手把那本包着红塑料皮的《赤脚医生手册》往书架上一放。我眼尖,瞅见了,伸手就取下来了。我妈这人,教会护校出身,后来又混了个牛逼医学院的文凭,如今在县大医院当儿科大夫,牛逼大发了。可那阵子邪性,管你什么穿白大褂的,都得琢磨草根树皮那点事儿,跟伺候牲口差不多。她看我捧着那破手册还挺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6-24 19:52:07)

PJ自传(7):我的挚友我家所在的社区,基本上可以算是“狗狗公社”,每个窗户里面都摇曳着毛茸茸的影子,每处转角都可能邂逅湿润的鼻尖。不过在众多的狗狗中,我最铁的狗朋友,非卵石和巴斯莫属。先说说卵石姐姐。她是一只比我年长四岁的比格犬,咱俩身高身长都差不多,属于“标准比格身材模特”。不过,性格方面嘛……她斯文矜持,按人类的说法[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