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梦与念

开通文学城博客,记录日常的生活与遐想。
个人资料
正文

《樱桃琥珀》:一个套路玩两次,玩没了观众缘

(2025-07-28 20:46:59) 下一个

初看这部电视剧时,我觉得颇有趣,至少被剧中那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一路成长、步入成人世界的过程所感动。一些场景确实撩动了曾经年轻的心,但随着剧情推进,原本的感动却逐渐被一种说不清的呱噪乏味所取代。细细一想,症结在于该剧人物缺乏真正的成长与变化。编导似乎陷入了青春爱情剧惯有的烧脑套路,沉溺于理想化的初恋幻想,难以自拔,导致剧情后期显得空洞、造作、失真。

我发现,这部剧最致命的问题,是“玩消失”这一情节在男主身上重复了两次,直接碾碎了前期所积累的共情与感动。

男主第一次离开大山,赴省城求学时,年仅十岁的林樱桃与蒋峤西许下了类似恋人般的山盟海誓。虽然他们年纪尚小,并不具备成年人那样的男女关系,但两小无猜的深厚友谊中早已萌生出朦胧的情愫。这段情感纯粹、真挚,有极强的代入感。两个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看风景的孩子,在分别时难舍难分,尤其樱桃对数学天才峤西的爱慕与崇拜,更让观众动容。

然而,峤西离开后便音讯全无。我们看到樱桃不断写信、记日记,倾诉思念,却始终未得回应。通过旁白,我们能感受到她真挚炽热的情感,这种情感随着时间愈发深重。直到五年后,她终于鼓起勇气,奔赴省城寻找心中的少年。此时的峤西已是校园风云人物,身边簇拥着追求者,甚至有像岑小曼这样心机颇深的对手。峤西对樱桃的出现表现得漠然,甚至装作不认识,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这是本剧第一次“玩消失”的操作。后续剧情揭示,峤西并非无情,而是受到母亲的严苛管控,与情感隔绝,与群山断联。他专注于学习,最终取得了奥数冠军,获得清华、北大的保送资格。这段消失,观众勉强可以接受,责任被合理地归结于强势母亲的逼迫,而非男孩的薄情与懦弱。男孩最终重拾与樱桃的情谊,也算为这段戏剧冲突画上了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观众自然会期待,这对青梅竹马能走向更加成熟的成长与关系。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峤西居然又一次悄然“消失”,彻底将本剧拉入无脑剧之列。

在离开省城中学前,峤西已经放弃清华北大的保送,开始准备托福。这似乎表示他已经萌生了更远大的志向,离开父母,走出国门,独立发展。按剧情设定,这大约发生在2010年前后,彼时中国小留学生的身影已频繁出现在美国高中与大学中。以峤西这样获得奥数金奖的学生,即使父母破产,家境破落,也极有机会凭着奥数冠军的荣誉获得美国名校的全额奖学金。

但男孩究竟去了哪里?又在做什么?剧集却很长时间未做交代。或许编导有意吊胃口,制造悬念,但对于始终惦记着他的樱桃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残酷的精神折磨。她每天给他发短信(由过去的书信改为电子信息),但始终石沉大海、毫无回应。直到樱桃的发小余樵(一个暗恋樱桃的发小)得知峤西可能在香港,为了樱桃他攒足了路费,远路而去。镜头中,峤西围坐赌桌,神情散漫,那一刻令人震惊又愤怒:究竟是什么让这个天赋异禀的少年沦落至此?又是什么让他与山盟海誓的女孩断绝来往?

剧情给出的解释是家庭遭遇金融危机破产,他必须赚钱养家,还要承担堂哥的医药费。这理由看似合理,实则荒唐。当初信誓旦旦地告别,如今仅因生活困难便彻底断联?如果他真如剧中所描绘的那般善良体贴、情感深沉,又怎会在多年不见后对她音信全无?哪怕只是简单地说一声“我很好”,也不至于让剧情如此荒诞。说到底,这种玩消失不过是编导创作无力的体现。

第二次玩消失的男主,仍被设定为“无辜”者。他不想让女孩看到自己的落魄,但这根本不能成为再度失联的理由。成年人面对困境,应当学会沟通与担当。剧集竟让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重复童年时的消失套路,实在显得幼稚、做作、不可理喻。

显然,编导想极力美化这段青梅竹马的爱情。但现实生活中真正从小一起长大、最终成为伉俪者寥寥无几。成长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随着自身的成长和视野的打开被身边不同性格、气质的人吸引。青少年阶段的情感,是在时空变化中不断流动的。我们并非鼓吹喜新厌旧,而是强调情感的流变与成长的合理性。相较之下,这部剧一味执着于类似于从一而终的初恋神话,反倒显得可笑和矫情。尤其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女孩念念不忘,而男孩一次次念念有词的绝情。

最荒谬的是,编导始终强调男孩未曾忘记女孩,双方依旧深爱彼此。可当两人重逢、甚至共处一床时,居然毫无激情,甚至刻意保持距离。男孩几次起身欲离,女孩也反复喝止他“回来!”这一幕幕不仅显得虚假,更是毫无人情味。

前段剧情中,爱情曾一度赋予角色成长的动力。樱桃在峤西的激励下努力学习,最终高考超越一向成绩优秀的余樵,考入名校。相比之下,峤西却停滞不前,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烂。他虽然获得奥数冠军,也具备申请美国名校的资格,却始终未能真正走出去。最终回到国内就读,梦想变为金融工作,似乎过去一段缺钱的经历对他影响过大。这个原本有望投身科研的少年,最终的成绩不过是在股市暴跌前卖掉了股票。

幸而这部剧没有继续拍下去。否则按照男主的性格轨迹,恐怕他还会“玩消失”第三次,第四次。他是一个无法面对现实、怯于表达情感、缺乏承担的人。而两次“失踪”已足以令这部剧在后半段陷入尴尬的僵局,变成了一场缺乏张力的无病呻吟。编导原本可打造一部温情感人、青春向上的作品,最终却因同一套路耍了两次而自毁长城,把剧整成了一出幼稚无聊的闹剧,败光了原有的路人缘。

2025.7.28 于美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南方道主 回复 悄悄话 中国的电视剧很多都不可能像这样推敲,毕竟现在的观众大部分都是无脑的少女少男。而且编剧也都是看人做菜,只要能当时忽悠就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