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冬儿

温和世界,温暖人生。
正文

冥想及其相关的

(2025-09-23 07:11:38) 下一个

 

Vasant Lad的书我现读到了饮食讲究这部分,前面我已经完成了呼吸和冥想这两部分的介绍。

呼吸部分非常重要,我每天已经试着练习其中的一两种呼吸法,需要一段时间的确实体会,我才好结合自己的体会来分享这部分内容。我也试用过Deepseek来搜集资料。我发现AI搜索工具也不是万能和全面的,它对于呼吸的资料基本全套采用瑜伽的说法,并且认定阿育吠陀不过是借用了瑜伽的呼吸法。这与阿育吠陀自然疗法使用的说法和用法略有出入。发生这种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瑜伽除了重视呼吸,它也讲究体式,呼吸是配合体式一起用的。而阿育吠陀讲的呼吸纯粹是呼吸法本身,重视的是它对能量的调节作用。另外,我也想在完成此书以外,再读读其他阿育吠陀医生写的书,更丰富一下我对呼吸的理解,之后再来分享呼吸这部分内容。

回到冥想话题。这部分内容比较宽泛,多年前我已经阅读过一些禅师关于冥想的书,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也最好的是越南裔禅师一行禅师(Thích Nh?t H?nh)的书籍。他的书籍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可行性很强。比如那本《Peace is Every Step》,就可以当作动态冥想的指导书。

当然,注重呼吸的瑜伽也可当成动态冥想来实践,只是瑜伽对体式总有要求,动态冥想也得在掌握好体式之后,呼吸自然流畅,呼吸不受体式限制的时候才算冥想吧。

从我读的这本书里,我接受到一个明确的观念,冥想不是专注力练习。

这一点很重要。很多练习法都提倡通过关注呼吸来把注意力集中到当下,这样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冥想是关于专注力的训练。

其实冥想的目的是放松,为的是解除压力感,呼吸只是一种引导方式。如果关注呼吸虽能把人的思绪拉回当下,但如果练习中这样去想变成了一种专注的愿望时,练习的状态无形之中就变成专注力练习了。专注力练习是锻炼人的自控力,这类练习的结果是造成精神紧张,故而练习会产生出压力感,若坚持专注力一段时间人会有疲倦感。

因此呼吸只能是工具,放下评判心,无选择接纳眼前景物和脑海里浮现的思绪,象一个旁观者一样观察内在的那个自我的思绪,任它们来来去去,那些思绪不会被自我附加上自己的判断而有所停留,这样才能觉察到内在自我不时会自动跳出来的判断与评价(judgement),因为觉察到这些,才会有自觉的放下与放松。

冥想时,无论静态还是动态,人的关注是全面敞开的,一方面看到眼前的景物,耳中听到身边和各处的声响,鼻子也由它去嗅闻各种味道。这些都是对外的开放的关注。另一方面,人要意识到,体内有一个自我,它已经养成了个人的偏好与价值观念,随时都可能对身体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产生出各种思绪出来,这个是冥想时向内开放的关注。内外都由它们自然被你觉察到,只是不要选择好恶,不要判断分析好坏,当它们都是过眼烟云一样。

也许人有时候会疑惑,冥想有什么意义?能得到什么好处?

冥想能觉察内在自我的存在,从而觉察到人内耗的根源所在;也能看到自己所偏好或反感的东西是哪些,看得哪些东西会引起人的情绪化来。在我看来,由于冥想时开放的心态,无选择接受外来的感受与内生的思绪,它实际上能增强人对外界的感知能力,也提高人的自觉性。

还得提一句,一行禅师与其它一些禅师都提倡“正念”冥想。他们的意图是针对易生负念、较多担心或惧怕的人群而言,通过冥想来实现“矫正”效果,以提升人的乐观能力。

至于冥想采取什么身体姿势,这个我觉得可以随意选择。如果人比较容易入执,内在自我很强,那不妨卧式或是动态。动态可以是散步或是缓慢做家务,甚至泡澡时等自然活动时候都可以,给自己以充分放松的环境,以帮助放松内在自我。如果希望冥想同时锻炼肌肉与身姿,并且显示自己对于冥想的认真态度,那就采取坐姿、半莲花座甚至莲花座都好。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