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文

每天一篇文章,坚持写下去。
正文

及时沟通,避免暴力

(2025-04-11 21:52:07) 下一个

 

之前,曾经立旗,要在“每日一文”第一百篇来到之前写一篇关于“非暴力沟通”方法的总结,为此,我把第一百篇来临的时间往后推了又推。写这篇总结,我努力精炼,争取朋友们看了我的文章以后就不用去看书了。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第一,讲述自己观察到的事实;第二,讲述该事实带给自己的感受;第三,说出自己的需求;第四,向对方提出请求。

 

比如,遇上楼上邻居家的孩子半夜十二点弹钢琴的情况,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可以这样做:直接去邻居家敲门,说,“我刚才听到钢琴的声音,请问是您家孩子弹琴吗?(核对事实)”若对方确认是,接下来说,“我刚才都睡着了,忽然听见钢琴声,吓了一大跳(说出感受);这个时间,需要休息了(指明需求);您看可以让孩子换个白天的时间弹琴吗?” (提出请求)

 

这个方法对我最大的帮助,是让我意识到沟通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哪怕对方没有立即接受我的请求——只要去沟通了就是成功,不管对方是否立即照做。因此,第四个要素“请求”与相近的概念“要求”是不同的——提出请求的人,给对方充分的尊重,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而“要求”则意味着让对方一定接受,如果拒绝就会有不好的后果发生。

 

这个方法对我第二大的帮助,在于它强调从“事实”入手,先讲述事实,给自己核实的机会,也给对方分辨的机会。以上面“半夜琴声”的场景为例,有可能是楼上邻居家有人弹琴,也有可能是楼上的楼上或者是隔壁单元,先核对好事实才能有效沟通、避免指责。

 

这个方法对我的第三大帮助,是它充分承认感受的价值,而不是讲道理去论证谁对谁错。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感受能力和程度也会不同,对一个人无所谓的事情,到了另外一个人那里有可能就是极其气愤。因此,及时说出自己的感受,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与接纳,也能够帮助他人更好地了解自己、跟自己相处。

 

据我有限的观察,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多情况下人们在遇到矛盾时不会直接沟通,而是会找一个第三方来诉苦。这种做法不仅无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因为第三方的加入让问题更加复杂,造成关系进一步被破坏。而当矛盾越积越多,可能会在不经意间突然爆发出来,到那个时候,双方的情绪都被点燃,于是开始互相指责、脱离事实、发泄情绪,完全地失去了非暴力沟通的可能。

 

大约从五年前,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自己有无回避矛盾的情况、努力鼓励自己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去面对一些显性或隐性的矛盾。令我惊喜的是,几乎每一次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沟通效果,我之前曾担心过的破坏关系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反而在很多情况下都收获了更好更真实的关系。

 

最后,值得提醒的是,“非暴力沟通“虽然经典,但它并非完全的真理,也不适用于所有情况,比如,若有敌国来犯,我们必须义正严辞地抗议,甚至用武力进行威慑,而不是仅仅去“请求”,对吧?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