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是多元文化国家,所谓的“多元文化”也包括“多元饮食文化”,因为澳洲是一个移民国家,很多新移民都把自己家乡的特色菜肴带到澳洲。像墨尔本等几个大城市,各个民族风味餐馆非常多,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倒不是说这些餐馆的食客都是他们本民族的人,很多当地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都喜欢异国风味的饮食。
我曾经告诉一些开中餐馆的新移民,不要持守老传统,要记住海外绝大部分的顾客都是当地人,就是做中餐也要有特色,有所发展,争取到一个阶层的本地人(比如说上班族,年轻人,退休人士,甚至学生群体),客源就会源源不断。这个情况和中国开餐馆有很大的不一样,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每人尝一口生意就好的不得了。而海外人口基数少,特别是澳洲,做餐饮要是没有特色,老一套几个菜,基本上都是很挣扎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在中国非常有经验的餐饮老板,甚至有些大陆著名连锁餐饮企业,到澳洲开业没多久,惨淡经营,以关门倒闭告终。
以前一个地方只有几家餐馆,没有什么选择,可是现在同一地区有几十、上百家餐馆,总不能一家家去品尝吧。如何选择具有特色风味佳肴,优质服务,物美价廉的餐馆就餐?除了朋友之间相互推荐的传统方法,也许最有效的就是现代E时代的年轻人的方法:利用现代信息资源。他们一般都会先试试上网搜寻,查看餐馆的特色,有些什么看家菜谱,食客点评和排行榜怎样(这个非常重要),然后一个电话预约。一般好的餐馆至少要一个星期之前预定,临时过去根本不可能有位子。
我们家去餐馆的机会不是很多,每次都是孩子们自己筹划,到时候跟着去那里,吃完只要付钞票,有点像杭州人嘲讽的“我请客,你会钞”倒过来说:“你们请客,我会钞”。不过跟着E时代的年轻人,也是品尝过很多各民族的美味佳肴,见了世面。
有次小儿子要去伦敦工作,他说要来个farewell dinner,中文叫“告别晚宴”,其实是胡扯,只是想大家一起在外面吃一次吃饭,当然是我出钱。于是按照惯例,他们自己筹划。开始他们讨论什么民族的风味?经过商量决定去马来餐馆,然后再寻找哪家餐馆?他们在网上一个什么美食家网站,找到一家马来-泰国风味的餐馆,据说非常正宗地道(这个我有疑问:什么叫“地道”?有几位去马来西亚吃饭过?),几百个点评大部分都是4.5(5分最高),而且价格很便宜,那就去那里吧。可是打电话过去,本周都满了,只好再推迟一个星期。
到了那天,我们就去了那家叫Kerabu餐馆,拐弯抹角开车走了半小时,也不在热闹的大街和著名的餐饮热闹区域。可是餐馆里面座无虚席,都是西人。餐馆并不大,服务也很周到。我是“乡巴佬进城”什么也不懂,由他们点菜,管它呢。上菜的速度也比较快,从式样和口味来说,的确带有很浓厚的东南亚的口味,做工也比较精细,他们的米饭是用椰浆做的,很香。下面是一些菜肴:
前菜,海鲜挞:一层大虾,一层带子,还有少许沙拉和调料
炒粉条,有点像香港的炒贵刁
“绿咖喱”烧鸡胸,很浓的椰汁和咖喱味,微辣
“红咖喱”鸭丝炒,有天葵,豇豆,白色的圆球是大粒的荔枝,微辣偏甜
马来炸鱼:炸鱼浇上酸甜酱,上面放上凉拌五彩丝(苹果丝,芒果丝,胡萝卜丝等)
菜肴除了味道不错,很有异国特色,数量也很大,我们5个人吃得很饱。包括饮料,最终账单上来只有145块多点,我一高兴给了150块,剩余的不要找了算小费(澳洲不必硬性给小费)。平均每人30块钱,吃一套风味大餐,应该非常便宜啦。
隔日我上网看看别人的推荐些什么?一看笑死我了,他们点的基本上都是广大美食家推荐的一些菜。看到这里你明白了E时代可利用的信息有多好?不光给你找到一个价廉物美的特色餐馆,还有人帮助你选择哪些好吃的——绝对没有猫腻。
最后给各位讲一个故事:以前我在《欣赏这种“不拘一格”的烹饪风格》一文里给大家介绍过一些很有特色的世界著名大厨,其中有位英国名厨Heston Blumenthal不久前登陆澳洲悉尼,限量做菜给大家品尝,收费不菲,每位接近500澳元。津津有味的E虫们纷纷在网上定位,很快票子销售一空。很多人坐飞机从外地赶去吃饭,不但穿漂亮的晚礼服,化妆得漂漂亮亮,连头发都去美容店做得漂漂亮亮。他制作的菜肴非常精湛,堪称艺术品,七道八道很多,可量都不大。据说有人出了餐厅舔舔嘴巴,觉得肚子还是空空,于是又进了拐弯处的McDonalds。这就是E时代年轻人所喜欢折腾的,他们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