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国Bob

澳洲华人的生活记载
个人资料
袋鼠国Bob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23岁女孩买房的启发

(2025-11-13 23:58:17) 下一个

 

现在年轻人置业成为热门话题,不光年轻人倍加关注,连家长们不停的唠叨,甚至成为政党相互争吵的借口。在澳州,年轻人一般不会依赖父母亲的全额支援买房,像很多华人家长,最多也就出一个首付,由年轻人自己贷款还按揭。一位23岁的悉尼女孩,近日分享了她在生活成本持续上涨、房地产市场高度竞争的背景下,如何凭借自身努力购置首套住房的经历,着实让年轻人和家长们眼前一亮。

来自悉尼的布里尔·布朗(Brielle Brown)一直积极寻找合适的房产,并于上周宣布终于购得人生中第一套住房——一套位于悉尼的两室一卫的Townhouse。值得注意的是,她完全依靠自身储蓄支付了10%的首付款,未接受任何家庭经济援助。

布朗表示,购房是她长期的奋斗目标,自18岁起就开始为此储蓄。她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是坚持财务自律,主动削减超出预算的奢侈品消费;其次是积极开拓“多元收入”渠道。我仍然享受生活、去旅行,但会控制频率,不会像同龄人那样频繁。她解释道,我认为自己在财务管理方面非常负责。

在职业发展上,布朗最初是一名残疾人支持工作者,后来转为自雇形式从事相同领域的工作,不仅收入增加,还获得了更多自主权。此外,她通过社交媒体内容创作、出售行业指导手册赚取额外收入。目前正在接受注册护士培训的她坦言,这份新工作的基础薪资反而低于从前。但我设定了目标,每两周至少加班8小时来增加收入。她补充道。

业余时间,布朗还承接摄影和摄像业务,包括孕妇照、婚礼跟拍等项目。我通过接这些拍摄工作赚取外快。基本上,我就是全力以赴地工作。她说道。在另一个视频中,布朗透露,当初看房时见到众多竞争者,曾一度认为购房无望。看到开放看房排起长队,说实话我很沮丧。但当天她仍果断提交了报价,最终成功购得这套被她称为隐藏宝石的房产。

澳大利亚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最新数据显示:过去三个月全澳房价飙升14.1万澳元,另有32个郊区房价突破百万澳元大关。Domain集团发布的《房价报告》(House Price Report)指出,多地房价中位数大幅上涨,促使更多区域跻身百万澳元俱乐部

地产网站Domain首席研究官兼经济学家尼古拉·鲍威尔(Nicola Powell)博士分析,首府城市房价正以近四年来最快速度增长。悉尼、布里斯班、阿德莱德和珀斯房价创历史新高,墨尔本、霍巴特、堪培拉和达尔文房价中位数也达到阶段性峰值。

但是在同一天,我看到财经平台有那么篇文章《政府撒钱无效?澳洲年轻人宁可租房也不背死亡契约》。谈到澳洲政府正投入数十亿澳元用于税收减免、现金补贴和担保计划,助力首次购房者进入房地产市场,但最新研究显示,部分千禧一代和 Z 世代可能因过度惧怕房贷债务,而选择放弃这些福利。

麦考瑞大学商学院的研究发现,对偿还房贷能力的焦虑是关键却被低估的债务厌恶诱因,这可能阻碍部分人群(尤其是金融知识和资源有限的人)实现住房所有权。

据澳大利亚住房与城市研究所数据,在截至 2021 年的十年间,政府已为首次购房者提供了 205 亿澳元的补贴和优惠。10 月1 日,联邦政府扩大了 5% 首付计划的覆盖范围,试图吸引更多首次购房者入市。

住房部长克莱尔?奥尼尔(Clare O’Neil)公布的数据显示,10 月售出的房产中约有十分之一通过该计划成交,共计 5778 套。 

毫无疑问,5% 首付政策对部分人有吸引力, 麦考瑞大学商学院教授伊丽莎白?希迪(Elizabeth Sheedy)说。但仍有很多人会觉得这个计划毫无吸引力 —— 它会让购房者背上巨额房贷,感觉像终身监禁,而且风险极高。万一失业了怎么办?利率上涨了怎么办?他们宁愿长期租房,也不愿承担这样的负担。 

在麦考瑞大学采访的 70 名年轻人中,17 人(占 24%)被归类为 债务厌恶型”——有人提到,法语中房贷mortgage)的本意是死亡契约有相当一部分少数群体真的非常厌恶债务, 希迪说。这是包括我在内的金融精英通常不会考虑的问题,因为我们接受的训练和所处的环境让我们把债务视为一种工具。

案例:高首付 + 家庭支持,才敢迈出购房第一步

墨尔本健康行业从业者艾丽斯?克拉珀顿上周刚购置了房产,但她花了三年时间才接受自己要承担的债务规模。这位 27 岁的年轻人在 2022 年初曾对几处房产出价,但当交易未能达成时,她反而松了口气。她意识到自己不想背负那么多债务,尤其是在利率不断上涨的背景下。

当我算清楚每个月的房贷支出时,这个数字让我非常不安, 她说。 尽管知道继续租房可能要花更多钱,但面对新的房贷,她仍感到些许不适。一想到在贷款期限内,我支付的利息可能比本金还多,我就有点难受。她以 46 万澳元的价格买下了马尔文东区一套两居室公寓,首付 30%,并得到了父母的部分资助。此外,她的收入也有了显著增长。几年前我第一次看房时,存款要少得多。现在之所以觉得可行,是因为我有 30% 的首付…… 贷款规模在可承受范围内,这让我稍微安心了一些。”“如果我的家人无法帮忙支付首付,我想我根本不可能买房。 

她对 5% 首付计划毫无兴趣:我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和研究其他财富增长方式,对我来说,买房更多是为了住房稳定。新南威尔士州护理工作者蒙大拿?沃尔什(Montana Walsh)在 2023 年与伴侣及其兄弟一起购置了房产。她说,如果仅凭自己的收入买房,房贷对她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虽然她本可以和伴侣一起买房,但那样的房贷压力实在太大。直到出现与伴侣和其兄弟共同购房的选择,这才让她觉得这是一种合理的财富积累方式。如果只有我和卢克两个人,我们俩要承担的钱太多了,而有了第三个人,经济压力就减轻了一些。如果我生病了或者需要请假,而我的假期又不够,多一个人分担真的会有帮助, 她说。他们以 75 万澳元的价格买下了悉尼伯克利谷的一处房产,首付 10.5 万澳元,约占总价的 14%

她也不愿意选择 5% 首付:多年下来要偿还的利息太多了。如果我现在买房,以目前的市场情况,我会再等等,尽可能多存钱,然后祈祷市场会下跌。克拉珀顿和沃尔什最终都接受了承担巨额债务,但过程并不容易。 

债务厌恶的长期影响:个人与社会双输

麦考瑞大学的报告警告称,过度的债务厌恶可能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 长期不利影响,因为退休政策的制定前提是假设退休人员拥有自己的住房。但普华永道澳大利亚消费者与零售行业负责人布莱恩?曼(Brian Man)表示,债务厌恶很可能源于 房贷遥不可及 的认知。

我们看到 30 岁以下的年轻人可能正在放弃购房等人生里程碑,这可能会在未来产生有趣的影响 —— 无论是对个人退休保障,还是对整个经济而言,如果一代人都退出房地产市场,后果不堪设想。 

经济学家克里斯?理查森(Chris Richardson)表示,讨论年轻人的债务态度时,必须考虑到 父母银行(指父母提供的资金支持)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 5% 首付计划可能会推高房价,让那些没有父母帮助的人更难购房。(对很多人来说)向父母借钱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虽然这对个人有利,对整个国家来说却是毁灭性的。 

是不是有道理?当然有道理,但我觉得很片面。随着土地资源的开发和人口的上升,最关键的还有建筑成本和通胀的高攀,期望再等等多存一点钱,等房价下降后再考虑买房是很幼稚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任何社会都不可能100%的人都拥有自己的住房,总要有地方住吧?那只能租房。同样的问题,当市场上租房者群体大于购房者群体,租赁市场同样会非常紧张,租金高涨,这就是目前出现的现象。

再说貌似“贷款购房一旦遇到人生中的意外,会遇到没有退路的境地,但仔细想想,我都为这些租房者捏一把汗:你房租一月不交,房东能让你免费住一天?照样扫地出门。这就是为什么电视新闻报道的,很多光鲜亮丽的白领和高管,平时吃光用光,不知道理财,连个基本住房都没有。一旦有天失业了,被房东扫地出门,有的只能在汽车中过夜、有的在桥洞下留宿、甚至在公园里支个帐篷,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前面这位有智慧、敢于行动的23岁女孩是榜样,她采用的策略就是我们华人挂在嘴边的“开源节流”。设想一个不愿意“开源”,也不想“节流”的人,还能期望什么?年轻时有力气和时间,可以勤奋努力搏一搏。等到拖儿带女,上了年纪拼不动了,那还要被动,迎接的会是更大的压力,只是Sooner or Later。 

但我一直强调要“量力而行”,不要以为“买房”就一定要买几百万的豪宅,Townhouse和Unit不是也很舒适?再不行买个公寓,在墨尔本两房的公寓四、五十万到处都有,两三万的首期,按揭的费用和租房付的租金不相上下。等到上了一个台阶,再换大的房子,同时将小房子出租作为投资房。我们很多朋友不都是那么过来的吗?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