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从大陆、港台和东南亚国家来澳洲、新西兰定居的朋友都喜欢钓鱼,澳洲的水资源丰富,在一些淡水小溪河流、池塘里钓鱼,很有成就感。我们以前刚来的时候,去一些远郊的小溪中钓鲤鱼,也不要什么像样的钓鱼杆,随便搞个棍子上面绑上小细绳,放上鱼饵,丢下去肯定钓到大鱼,几公斤到十几公斤一条的鲤鱼是经常的事。回来带着收获的喜悦,去各家朋友家送大鱼,还在浴缸里养着,慢慢吃。尽管鲤鱼好钓,但不太好吃,泥土味很重,我们一般先油炸,再做熏鱼,基本上没有泥土味。可是一次炸鱼,整个房子的鱼腥味绕梁三天,也不是健康烹饪,后来就渐行渐远。
其实真正让我告别钓鲤鱼的原因并不是鱼腥味,我们以前公司有很多西人同事都很喜欢钓鱼。我开始就和他们套近乎,谈钓鲤鱼的经历。谁知他们笑笑,只告诉我:“别钓淡水鱼”。我开始纳闷,以为西人怕腥味、怕刺而不吃淡水鱼。我还一个劲介绍那个熏鱼的做法,红烧鱼的做法,怎么做清蒸鱼不腥气等。可是都不是,因为有污染!他们给我讲的一些故事,让我彻底告别钓鱼。
原来澳洲东南沿海地区的水资源还是很丰富的,特别适合鱼类的生长,比如比如淡水鱼中的鲤鱼,黑鱼,盲曹等,生长都非常快。但是很快某一些区域的淡水鱼繁殖失控,一些凶猛的黑鱼会吃同类,最终连什么水生物都吃, 造成新的河流水域生态不平衡和污染。 这是生物污染,只是鱼类的密度比较大,或是生物排泄和水中的生物废物,其实也没有什么。但是近半世纪,CSIRO联邦科研中心的科学家研究一种生化处理的方法,在相关水域中投放一种化学药物,这种药物不会立刻杀死鱼类,只是使其丧失生育功能,用这个方法来控制鱼类数量的增长。
据说澳洲科学家的这个研究领域相当先进,在澳洲同样失控的野兔,鸟类和袋鼠,他们都是用这个方法,投放混合生化药物的饲料,我们也会看到纪录片中直升飞机追逐袋鼠,在它们身上注射带药物的针头等。用这种方法可以“人道”地控制野生动物的出生率。但是大家可以想象,在这种环境下再去这些地区钓鱼,谁还敢吃?据说很多地区的河流都有警告牌,很多华人没有仔细阅读,看没人管就偷偷摸摸钓,以为捡个大便宜。其实警告牌并不在于钓鱼,而是警告这些鱼即便钓上来也是不能吃的,最终危害的是自己和送鱼的那些朋友。
在澳洲经常会看到新闻说,很多水域会突然大批鱼类的死亡。有些是一些地区的水域污染,我们以前去过塔斯马尼亚州的“皇后镇”,这和新西兰南岛的“皇后镇”有着天壤之别,塔州的“皇后镇”一带原来是采矿古镇,水源严重污染,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小溪的水还是黄黄的,漂浮着死鱼。以前有报道说,新州的达令河流有数吨的鱼死去,报道开始说是40度高温导致,后来有学者责疑,40度的环境温度,又不是水温40度,怎么可能大批鱼类死亡?科学家正在进行研究。结论是淡水鱼除非专业养殖渔场,野生流域在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最好不要随便垂钓和食用水产。
发生在新州达令河域的灾难
好好的鱼,肯定有原因
哪里钓鱼比较安全环保?当然是深水海域。因为近年来浅海滩的污染也日趋严重,那么多的淡水河流,最终都是进入大海的,一直有报道近海海滩的贝类,鱼虾和螃蟹都有污染。最近也有南澳浅海滩发生大规模海藻污染的报道,大批的海洋生物无一幸免。我了解过,我们以前的西人同事会凑好一起出海,他们租一艘小艇,这个小艇的主人是钓鱼爱好者,一起去钓鱼,每次的费用大家平摊,钓的鱼归自己。有时我帮他们算算要二三十块一个人,钓的鱼比买的还贵,可是他们乐此不彼,这就叫“兴趣爱好”。
在澳洲,孩子垂钓也很常见
他们西人把钓鱼归并在“体育项目”(Sports)一类,电视台有很多节目就是实地报道钓鱼的片段。以前澳洲有一位著名球星Rex Hunt,后来成为体育播音员,他有个兴趣爱好就是钓鱼,而且他有个非常出格的习惯,他钓到的鱼,无论大小,都会亲吻一下,丢回到海里。在他的推动下,这种“另类钓鱼”在西人中非常盛行。我一直有疑问:钓鱼不要鱼,为什么要钓鱼?很多鱼钓上来就没命了,丢下去也活不了,这不是空牢牢吗?他们不知道怎么想的。
Rex Hunt的这张照片非常著名
澳洲海域宽广,还有一类叫“岩钓”,就是在潮汐升降的岩石上垂钓。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有些海域的环境很恶劣,各种情况都会出现。政府有很多规定,要求身着救生衣,头戴头盔,还要几个人一起参加。但无论规则多严格,总有人挺而走险丧命的,新来的朋友一定要注意。
“岩钓”
说明:
看这个标题“为什么西人不吃淡水鱼”,也不是绝对的,“西人”也分很多民族,像地中海国家的移民,比如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移民,都很喜欢海鲜,什么鱼都吃。他们会选择鱼店和超市卖的淡水鱼比较放心,因为这些淡水鱼大多都是人工饲养的,渔场也要遵守政府的一系列规定和监督。
本文只是强调不要在内陆随便钓淡水鱼,特别是有警告牌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淡水鱼很可能带有生物和化学污染。
1. 离开水面活不了的鱼类
绝大多数鱼类属于这一类,因为它们的呼吸系统(鳃)需要水来提取溶解氧,离开水后很快会因缺氧窒息而死亡。常见例子包括:
鲤鱼(Cyprinus carpio)
鲑鱼(Salmonidae)
金枪鱼(Thunnus)
鲈鱼(如欧洲鲈鱼,Dicentrarchus labrax)
这些鱼类在离开水后通常只能存活几分钟到半小时,具体时间取决于环境湿度和温度。
2. 可以在陆地存活的鱼类
一些鱼类具有特殊的生理适应能力,使它们能在陆地上存活一段时间,甚至主动爬上陆地。以下是几种典型代表:
a. 两栖鱼类(Amphibious Fish)这些鱼类可以通过皮肤、口腔黏膜或特殊呼吸器官(如迷鳃)从空气中获取氧气:肺鱼(Lungfish,如非洲肺鱼 Protopterus spp.)肺鱼拥有类似肺的呼吸器官,可以直接呼吸空气。在干旱季节,它们能在湿润的泥土中进入夏眠状态,存活数月甚至数年。
例如,非洲肺鱼在水体干涸时会分泌黏液形成茧,依靠空气呼吸存活。
弹涂鱼(Mudskipper,Gobiidae 科)弹涂鱼能在潮间带陆地上活动,通过湿润的皮肤和口腔呼吸空气。它们用胸鳍“行走”,可以在陆地上存活数小时甚至数天,只要保持皮肤湿润。
常见种类如大弹涂鱼(Periophthalmus argentilineatus)。
攀鲈(Climbing Perch,Anabas testudineus)攀鲈具有迷鳃(labyrinth organ),能从空气中获取氧气。它们可以在陆地上爬行,寻找新水域,存活数小时到一天(需保持湿润)。
北美蛇头鱼(Channa argus)蛇头鱼也有迷鳃,能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存活数小时到数天。它们甚至能“行走”到新的水体。
b. 其他适应陆地环境的鱼类
鲶鱼中的某些种类(如 Clarias 属的步行鲶鱼,Walking Catfish)步行鲶鱼能通过皮肤和迷鳃呼吸空气,可以在陆地上移动寻找水源,存活数小时。
鳗鱼(如 Anguilla anguilla)鳗鱼能在湿润的陆地上滑行,存活数小时,尤其在夜间或潮湿环境中。
后来在加拿大钓鱼,发现有人就将钓到的鱼放回去了。他们说咬过钩的鱼不会死。这可能是大海与鱼塘的区别吧。
西人不吃淡水鱼,主要是食物太丰富了。如果遇上饥荒,什么鱼都会吃的。
这也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人类发展到现在,解决吃饭问题的农业文明已经不重要了。人民追求的不再是吃饱穿暖,不再是满足基本生存所需求的东西,而是更高级的享受。
人们在追求更高级享受的时候,却不免产生了焦虑,不免过劳而损害健康,在国家的层面,甚至会发动战争,让年轻的生命被炮火吞噬。也就是说,在追求更高级享受的时候,却放弃了最基本的享受。
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也吃淡水鱼;其中鲇鱼(Catfish)消费量排名第一。
烹饪鲇鱼已经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In the US, catfish farming is heavily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states, particularly
Mississippi,
Alabama,
Arkansas,
Louisiana.
These four states account for 94% of the U.S. farm-raised catfish production. Mississippi alone has around 100,000 acres of catfish ponds, the most of any state.
While catfish farming is centered in the South, the fish are caught and enjoyed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exas being a large consumer of catf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