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司

写字,交友,吹牛
正文

回国杂谈----不婚不育的年轻人

(2025-09-23 05:47:41) 下一个

年轻人结婚的少了;这是个事实,显而易见的事实。

疫情前那些年回国,陪家里老人聊天:谁家的女儿四十了还没结婚,父母愁得天天找人介绍对象;谁家儿子三十好几了,一个女朋友都没谈过,父母想抱孙都快急死了。开始只是听,后来接话,还都是单位里有名有姓的真人。

这两年回去,同龄朋友的孩子们也到了婚嫁时,秉着革命不分先后,八卦不分远近之原则,大家开始相互关心打听。先说一个小范围数据,窥一斑而知全豹。

大学同班同学,关系比较好、常来常往的男同学有八位。每次回去都会一块吃饭聊天,孩子的状况自然是要问的;都是独生子女,有一位男同学再婚(共三次,最近又昏一次)的也没再要;正好四男四女,符合统计学要求。

先排除一位,原因是这位男同学结婚晚,四十才喜结连理,娶了位小十零岁的太太,有一男孩,现在上初中。该男同学有文体天赋,画画是自学的,现在在大学里教设计专业,还以设计、装潢为副业;当年的男子跨栏和撑杆跳高破了省大学生运动会记录。

为什么这么晚结婚?数来数去,明显的缺点只剩一个:单纯本分;在另几位世故老道同学(特别是三婚的老猫)的映衬下,到目前依旧是朴实正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看来不止是玩笑,除了男人是根源外,女同胞是不是也该自我反省一分钟?

另外两男孩接近三十,未婚;一男孩三十有几,已婚,和妻子同在杭州阿里上班;名校、大厂、已婚三合一,让我们其他家长羡慕得狠;两口子目前没小孩,有假就出门,满世界旅游,给家长的说法是:趁着没小孩拖累,高兴一天算一天。

四个女孩中,一本科,一硕士,一博士,一意大利留学回国,均过三十,三个半未婚。

半个的是清华博士(同学小孩里学业最出类拔萃的一个,也是出生最早、年龄最大的一个)。2019年和同学见面吃饭,聊到小孩,同学说小孩心志高,只想留北京,不愿回家乡,于是清华本硕毕业,又读了博士,然后留在了北京。当时女孩已近三十,没结婚;疫情后没再联系,目前不确定(如结婚,大概率会有只言片语传出),所以算半个。

从这个小范围数据来看,城市里年轻人晚婚或不婚比例的确很高。

不婚的原因多种多样,个人总结一下,把结婚率不断创新低归结为三不:不能、不敢、不愿。

不能结婚:该人群是经济能力较差、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群;高房价、高彩礼、低收入,让他们因为没有条件结婚、养家、育子而被排挤在婚姻大门之外。最主要的人群是农村务农和进城打工,以及乡镇无业的男性。

中国传统里对婚姻限制的观念不少,且大多集中在金钱和地位上,比如:高攀,下嫁等。女孩都要找比自己强的,不肯嫁比自己弱的,不光是她们这么想,周围的亲朋好友及家长都持有同样的观念,于是条件差的男性便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不敢结婚:该人群对婚姻的实质和好处产生了怀疑,他们从父母的婚姻,或亲朋好友的婚姻里看到许多不堪的场面,再加上社会上居高不下的离婚率、时常见诸于社会头条的家暴、社会名流文体明星的外遇偷情,让部分年轻人对未知的婚姻关系产生恐惧,觉得婚姻的不确定性太高,幸福的可能性太小,离婚的成本巨大(因为离婚造成女性被伤害,甚至死亡的案例经常在新闻里出现)。这个群体大部分是城市里条件相对不错的女性。

不愿结婚: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人群,一部分从不敢结婚转变过来,因为担心忧虑,所以不情不愿,以女性为主;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纯粹的不愿意,认为一个人的生活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乐趣,这一群体大多数是条件相对好的城市男性以及部分女性。

或许有人对不愿结婚的理由不理解,毕竟我们这一辈大多数人都不会主动选择一辈子单身。说一个亲戚的实例。

我大表哥有一个男孩,今年已经三十五六,单身。男孩不爱读书,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后来考上了交警辅警,一直干到现在。他白天上班,中午在单位点外卖,晚上回家吃饭(大表嫂做得一手好饭菜),半夜和朋友去宵夜吃烧烤;他每天都有自己喜欢的活动,打篮球和打游戏,一集体活动一个人活动,这两项活动基本上把业余时间都占满了;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有吃有喝有玩。

问他有没有女朋友;他说现在单身过得很好啊,轻松惬意,不需要看别人脸色,也不需要照顾别人;一旦有了女朋友,打篮球估计要受限制,打游戏估计要被做家务代替,而现在的女孩基本上不做饭,还得带回家辛苦老妈;最后总结说:自己一个人过挺好的,找女朋友约等于找麻烦。

细想之后,发现他说的也有一定道理。大表哥单位好,是省级报社,十几年前的效益极好,单位里早早盖起了房改房和集资房,两套房子都在市中心;再加上老一辈的遗产房,这个表侄子,知道自己将来会拥有这三套房,不需要在社会上辛苦打拼,不需要和别人联姻来共同创造财富,或让别人来分享财富。

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独生子女一代,更多是从自我的角度去看待婚姻,不再盲从或轻信;他们了解外边的世界,知道人生可以多样化,加上独生子女一代特有的较少的家庭责任感,他们并不着急把婚姻当成人生必经之路。

后来发现,除了年轻人对婚姻比较慢热,他们的父母(我们这一代)也不像我们的父母一辈那样着急、焦虑。因为我们本身对婚姻的看法和上一辈有很大不同,认为婚姻是一件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才能维护好的易碎品,否则便会一地鸡毛。

和同学聊到小孩晚婚的情形,大家还是希望自己小孩结婚生子,但和老一辈不同,他们不催婚,不求人介绍相亲,也不轻易承诺带孙辈。有女儿的同学通常会说:还没遇上合适的;有儿子的同学则说:小孩大了,让他们自己选择。

上面说的三不是面对婚姻时的阻力,而以前推动婚姻的三大动力也明显减弱了。

第一,传宗接代。

在我们这一辈,传宗接代依旧是件大事,上一辈老人念叨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影响着我们的婚姻生育;老人会拿出珍藏的家谱,和我们讲述祖先源流、家训族规;到了我们下一辈,高等教育普及、养老模式多样,改变了年轻人的观念,加上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中更注重直系情亲,淡化了传统家族关系。

第二,情感寄托。

过去人们的情感,付出对象大多是自己的亲人,尤其是配偶:婚约承诺里的一生一世,白头偕老,还有民间誓言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能把不少男人的那点歪心思吓没了。

现在的年轻人却有了多样的追求:机场车站的大厅里,手捧鲜花翘首以盼,面红耳赤大声叫喊我爱你,这不是来接对象,都是来迎接偶像的。

傍晚的小区里,年轻人牵着的、抱着的,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孩子,很有可能牵着原本该看门的狗狗,或抱着原本该捉老鼠的猫咪;他们管宠物叫宝宝,称自己是爸比和妈咪。

这种情感寄托的转移,无论人们是否喜欢、接受,都在真真切切地发生着。年轻人在追星和宠物上的支出,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情感消费。

第三,性。

一块玩的朋友里,有一对夫妻曾是大学同班同学,两人刚毕业半年就迅速结了婚。某个周末,大家一块打牌闲聊,聊起年轻往事,聊得起劲时,有人问他们为什么那么早就结婚,莫非是未婚先孕?女的说,当时男的整天想那个,可她担心流言蜚语或怀孕,不愿意没结婚就那个,于是两人便早早结婚;说完又说,男的婚前为了那个,常常不辞劳苦地各种献殷勤,被拒绝后会发小脾气;而自己当时不胜其烦,可还是意志很坚定,抵挡住了敌人的诱惑。

这段半荤的陈年旧事,听得我们哈哈大笑,纷纷表示不相信。

2017年回国,有老家亲戚说要来串门;当时住着父母空置的老房子,要爬楼梯,便在附近给亲戚们找酒店。

看了几家,都说平时不需要预定,周末才需要。聊后知道,附近有几所高校,周末时小情侣们会来酒店开房;我看的两家是带星的,周末还可能有空房,而那些平价连锁酒店到了周末都是满的;周围有新开的小旅店专门做学生生意,有过夜房,晚上八点后入住,半价,还有钟点房,以小时计价。

古人云:食色,性也。以前的色必须明媒正娶,偷情是要被家法族规浸猪笼的;现在的年轻人早已跨过了那道坎,在外边租房同居的比比皆是。

一旦年轻人尝到色的那点甜头,并把性和婚姻分离开,性便不再是结婚的巨大推动力。

国内最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鼓励结婚生子。比如:登记结婚只需两人出示身份证,而且可以异地办理,大大扫除了以前父母(不给户口簿)、单位(不开证明)可能设置的障碍,地域成本也被完全消除;又比如:三岁以下的儿童,每人每年有3600元的政府补贴;幼儿园大班划入义务教育,不再收取教育费用(之前一年需要上万块)。

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对那些正在犹豫的年轻人会有很好的推动,日积月累会产生正面的效果。

少婚少孕、人口老年化是个世界性问题,比如日韩和欧洲,都在大力倡导鼓励结婚生育,担心年轻人减少会带来生产力持续下降、对财政、税收带来难以逆转的压力;同时,也担忧少婚少孕会冲击原有家庭模式的社会结构,进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对此,个人倒有不同看法,两点拙见(抛砖引玉哈):

1.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年轻化的关联在减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AI和自动化的发展日新月异,未来一定会替代人类大部分的生产劳动。

在加拿大城市周边,经常能看到一大片整整齐齐的农作物,在绝大部分时间看不到农场工人的人影;国内的农村,一到农忙,田野里都是劳作的农民。这种很早就发生的机械自动化带来的巨大差异,我们都已经看见、了解和习惯,而AI引领的全面自动化所带来的差异会更惊人。

多伦多附近有一家很大的汽车工厂,一条最先进生产线的厂房里空无一人,全是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器手,工程师坐在控制室里观察监控,一辆辆新车持续不断地从传输带上缓缓出来。

在我们这辈人可以看见的未来,大部分工作里的大部分职位都将逐渐被AI和机器人替代,商店收银员、卡车司机、出租车司机、送货员、银行操作员、流水线工人、农场工人、专业翻译员、股市操盘手,普通电脑程序员,甚至教师、医生、护士、护理员等等。

到那时,人类的就业率会很低,相当一部分人常年没有工作,领着政府的福利,每天溜达,打打牌吹吹牛跳跳广场舞,这些人里也会包含现在正在出生的宝宝们。

加拿大和美国公布了最近的就业数据,就业人数连续下滑,且年轻人的失业率大幅上升,表明人工智能的影响已经不可忽视。

2,一夫一妻制和其它家庭形式共存。

我们现在认为社会结构的基石,似乎天经地义的一夫一妻制,实际实行的时间并不长,在中国是从1950年才开始,一百年都不到,而人类历史已有数千年。一夫一妻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是社会演化的结果,也是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社会更进一步发展,单一的一夫一妻制也会发展或演变,应该可以和其它家庭形式共存,比如单亲家庭(不结婚但生育)、丁克家庭(结婚但不生育)、同居家庭、同性父母家庭等等。

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结婚、生育应该更多考虑人的愿望和需求,而不只是从社会稳定、保持生产力来取决。

有句古话:杞人忧天,我们人类经常干这件事;道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不婚的,就有火急火燎想洞房花烛的;有不喜欢小孩的,就有看见别人家宝宝便心痒痒的。我有个侄子,公务员,一到婚龄便结婚,现在有三个小孩,我已经当了好些年的奶粉邮寄工。

人们常常说:只要孩子幸福,怎么都可以。又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既然如此,或许我们做父母的更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思考、判断、决定他们自己的人生大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4)
评论
狮马鹤 回复 悄悄话 婚姻的主要目的是抚育下一代,普遍性不婚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社会抚育下一代超过了大多数人的能力。
现在社会对年轻人极不友好,小城镇几千块和大城市两万在解决吃饭住房问题后,明显不够负担养育子女。孩子只托儿每月都要几个,大城市在还房贷后没有剩余每月万元是养不起的,即使勉强抚养一个,生活水准会连下几个档次。何况不管收入多少,多数人没有铁饭碗,未来只要出现短暂困难个人无房贷能扛过去,但有家有小就是绝路。
mikecwu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友梨江莉' 的评论 : 你说的:“非洲、中南美洲、中国及日韩台新以外的亚洲、西北欧以外的欧洲,都不存在这个问题。” 是错误的。中南美洲和东欧的生育率是非常低的。南美最大的国家,巴西,生育率只有1.6.波兰是东欧大国,生育率1.1,匈牙利拼命鼓励生育,才1.38.

世界生育率高的只有撒哈拉南部非洲,因为那里不发达。等他们发达起来后,生育率也会大大下降。如果人类社会一旦发达,生育率就降到可持续率以下。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人类发展的最终是灭绝。

但是少数聪明人,在受到高等教育后,意识到生育的重要性,会有意识地,克服困难地多多生育。马斯克就是很好的例子。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以色列-平均生育率为3,而且是在女性普遍受到高等教育,不信教的情况下做到的。

我们不可能说服每个人都有意识地多生育,但我们应该尽量唤醒更多人意识到这一点。谁能够达到这样的高智慧,谁的后代就会继承这个世界。
布鲁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友梨江莉' 的评论 : 关于人口是否应该增减,国家和老百姓的角度和利益是有分歧的,极端时或许还会矛盾,这里就不展开了。总体来说,我个人认为,自然地、适当地降低一些人口不是件坏事;老百姓在婚育选择时,应该多考虑自己和孩子的幸福感,简单地说,喜欢生的就生,不喜欢生的就少生或不生。人生苦短,做自己喜欢的很重要。
布鲁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友梨江莉' 的评论 : 对不起,说点儿不同的看法。

如果真是世界性问题,倒也不是问题了。
那就是人类自身的一个自然调节了 --- 在地球可以养得过来的资源和人类总数之间。
我觉得,“少婚少孕、人口老年化”,这是个发达国家(换个不太恭敬的说法是:文明国家)才有的问题。
非洲、中南美洲、中国及日韩台新以外的亚洲、西北欧以外的欧洲,都不存在这个问题。
-------------------------------------------------------------------------
谢谢讨论。你说得对,世界范围内人口的增长和减少是不均衡的,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比发达国家高很多,而且在同一国家里,不同人群也是不一样的。中国曾经经历过这个过程,现在过了高峰,开始往下走,便开始担忧人口下降。
文章重点是关注国内和我们大家现在居住的地区,范围有些局限。从国内经历的过程来看,目前那些不发达的国家地区,将来重复类似过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人类的共性吧。
布鲁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简单一点好' 的评论 : 情感教育的确很重要,需要从小开始;父母需要有耐心,还要以身作则。被爱和懂爱的小孩不会差。
友梨江莉 回复 悄悄话 至于为何发达国家才有此现象,各国原因不尽相同,说来话长,不细说。
简单讲,就是人变得越来越值钱了,养不起了。
不是真养不起,而是不愿意像现在的黑人、穆斯林那样养。要追求本身的快乐、价值实现了。
这本来是人类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不能本末倒置。为了繁衍后代而放弃自己这一代的人生快乐。
G7中除了美国,其他一概巨减,人类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必然会这样。

政治家出来振臂高呼:为了国家,多生娃吧!
文明国家,一概做不到,因为民在先,国在后。
现在,大概就连国在先的中国,都很难作到了。
忽悠人,是有代价的。你不能总玩狼来了的游戏。

日韩台新的少婚少孕及老龄化,与中国有着根本不同的成因。
他们的人口基数小(日本除外)、土地和资源少。所以对他们,确实是危机。
而中国,讲句极端的,根本不必为人口减少担忧和发愁,长远看,毋宁说是好事。
大约60年前的中国,哪家不是四五个孩子?但那时总人口是7亿;
七十年代末期,开始了一胎政策,这急剧的人为的改变了人口结构,播下了中国人口必定要减少、结构注定要快速老化的“种”。现在只是必然而来的“果”。
没那时的一胎政策,也不会有现在的急剧变化(老龄化)。
沿自然趋势变化的话,是不会有急剧而来的老龄化的。

中国不能也不会永远只作世界工厂,也必须是世界最大消费市场。14亿的人口,已经是巨大的负担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如果真的想使中国人生活的更富足更有尊严和更能实现人生价值,中国人口减少到一半,7亿都完全没有问题。国家能否发达,与人口总数没有相关关系。
德国以8千万人口,实现了比日本都高的GDP总量,即为一证。
OECD诸国里面,过亿的,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日本。
日本现在的政治家们,多数也在主张移民,我是坚决反对的。至少,日本到8000万时,不会有任何问题。
实际上,日本高速起飞的阶段,根本就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人口。

看看全世界的黑人、穆斯林、南美的西班牙系,所到之处,什么也挡不住他们的“繁殖后代”。
他们真的快活么?真的能生活的富足、有尊严、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么?

当然,如果把人生的最大快乐,就界定在“繁衍后代”上,那我无话可说。
友梨江莉 回复 悄悄话 “少婚少孕、人口老年化是个世界性问题”。
---------------------

对不起,说点儿不同的看法。

如果真是世界性问题,倒也不是问题了。
那就是人类自身的一个自然调节了 --- 在地球可以养得过来的资源和人类总数之间。
我觉得,“少婚少孕、人口老年化”,这是个发达国家(换个不太恭敬的说法是:文明国家)才有的问题。
非洲、中南美洲、中国及日韩台新以外的亚洲、西北欧以外的欧洲,都不存在这个问题。
简单一点好 回复 悄悄话 不少年轻人什么都有,就是忘记了爱 — 爱人如己的爱, 像查理柯可对妻子孩子朋友陌生人对手的那种爱。
布鲁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轩睿' 的评论 :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套科学理论,许多方面都得到认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一个群体物种演变过程,至于群体中的个体不是平均和均衡的。比如蜂群里能生育的只有蜂王,类似还有蚂蚁。在大型哺乳动物里,交配和生育也是不平衡的。
在进化论里,还有过度繁衍和生存争斗的理论,也是物种演变需要注意的。
轩睿 回复 悄悄话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愿意生育的个体都是不适应生存的,应该倍淘汰的。
布鲁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old-beijing' 的评论 : 谢谢讨论。对于您的看法,我个人是蛮有同感的,但没放在回国的感受中。以前以为生活的主要问题,来源于社会生产力还不足够发达,现在发现完全不是;人们生活早已不愁吃穿,压力却越来越大,幸福感却在下降。
关于将来,我也是不敢乐观:现在两场地区战争,大大小小的国际纷争;民众间的对立,国家间的对抗,感觉世界在掉头往下;加上突飞猛进的科技带来的剧烈竞争和不确定性,不知道会有怎么的未来。
old-beijing 回复 悄悄话 很多高学历的年青人不生育是因为他们不想让下一代去受苦, 太卷,失业率高, 生活压力过大, 未来几十年很可能远比现在更差。 为什么要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呢?
布鲁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谢可可。洋洋洒洒码了好几千,被可可两句话了结。是来砸场子的吧。O(∩_∩)O
可能成功的P 回复 悄悄话 赞论文:)
人越活越以自己为中心,以当下为重点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