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司

写字,交友,吹牛
正文

回国杂谈----医疗的优劣(二)

(2025-08-13 07:47:08) 下一个

回头来看,这次就医暴露出来的弊端(普通家属的观察和感受,欢迎专业从业人员指正):

1.急诊医生在住院部会诊后,不及时安排住院,继续让疲惫的病人在门诊做检查。

门诊的各项费用是病人用医疗卡内的金额支付(卡内金额由个人及单位按比例投入,属于病人的钱,可以看病和药店买药),如果没有医疗卡或余额不足,病人需要自费;而住院后,是国家按社保比例报销。这意味着,病人在门诊的自费,可以加大医院及科室的创收。

2. 急诊医生不安排普通病房(或许是科室要求),而是以没有床位,让病人不得已住费用较高的ICU(且自费项目较多),明显是给医院和科室创收。

没有床位是一个低级的借口,大部分病人从ICU出来后都会看到实情,极大地消耗了病人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

3. 过多的检查。医生医院从安全角度出发,一刀切和宁滥毋缺地检查,似乎没什么大错,实际上是缺少人文关怀,连带着给医院和科室创收。

不少病人看病,是需要动用家庭备用金,或减少别处正常的花销;有的病人因为对医疗费的担忧,特别是报销比例较低或自费的人群,会放弃该有的检查和治疗。

经历这次就医,要说对医生没有怨言是不可能的;特别是ICU的女医生,在知道老人各种不易和临近崩溃后,还言行不一,不该是救死扶伤白衣天使的表现。

为什么这次和以前在旧住院部的感受差异这么大?个人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医院盖起了新住院大楼。

查了一下资料,新住院大楼的软硬成本接近10亿;从平时的了解知道,国家只拨款一小部分,大部分需要医院自己贷款;粗略算一下,即使有优惠政策,医院每年还本还息是以上千万计。

病人增加、效益提升是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那么怎么才能在还本付息后,还能保障医生护士原有的工资福利绩效呢?

按理,建新医院、新住院大楼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为何好事却变成了病人的负担加重,就医体验下降,医患关系淡漠呢?

下面说说加拿大的医疗。还是自己的故事连续剧,不掺水。

来加拿大近一年时,脱离了东一榔头,西一棍子的中介,进了一家西人公司干活。公司工资一般,福利却非常好。在基本福利上,每月交三十加币,能全家共享福利,包括了全额报销的牙医、药品。

第一次看牙,牙医诊所在楼下不远,面积很大,环境设备都不错,牙医兼老板来自香港,能说简单普通话;先是X光拍照,然后洗牙;当时年轻,一家人的牙都还好,儿子的牙在国内做过窝沟封闭;除了洗牙,没有其它项目需要护理。

牙医老板说我的福利好,可以经常来,每年可以洗四次牙。以前在国内偶尔也洗牙,有基本常识,心想四次也太多了点,虽然有福利,可牙是自己的。

半年后再去洗牙,洗完后牙医老板做检查,说有颗牙牙根部分露出来一些,需要处理,不然时间长了牙根容易腐坏,人老时会早掉;于是诊所帮向保险公司申请,一个月后通知我批准了。

这是一个口腔手术,一个三十多的白人牙医,从牙床上剥一小片肉皮,盖在裸露的牙根上,就像前后院种草皮一样,等它自然存活下来。

术后一个星期,每天喝稀粥吃面条,饭后睡前漱口。以为顺利过关时,事情就发生了。

当晚,正好公司每周一次的晚班,正干活,突然觉得嘴里有液体流出,一品,血腥味;知道是伤口出问题了。

在洗脸池边用凉水漱口,通常凉水能帮助止血。可是,不光没止住,血往外喷了出来。用手指去找伤口,手上一下全是血,水池边也是血;情急之下,用厨房纸塞进嘴里,用力咬住。

当班经理看到,赶紧过来询问;支支吾吾说了个大概,经理让我先休息;半小时后,经理过来问怎么样,要不要回家休息;当时感觉好些了,便把纸拿开,没过三秒钟,血又喷了出来。

经理赶紧叫同事把我送去医院急诊室。

到医院大概是晚上十点,先在前台登记,护士问了情况后便让等。看了一下,周围大概有十几个病人。一直等,估计两个小时后,有护士过来了解情况,让把嘴里的纸拿开;一拿开,血又开始流,只好重新咬住,不过材料升级了,护士拿来了棉纱布,口感一下上去不少。

又一直等,中间也打过退堂鼓,家人说都等到这个时候了,再等等吧。期间有轮椅推来的病人,还有救护车送来的病人;又等了许久,还是没轮到看医生,便决定回家睡觉,和护士打了招呼,看时间已是凌晨三点。

第二天请假看牙医,牙医说是伤口感染了,开了消炎药和一个星期的假条;一星期后再看,还是有问题,帮约到一个大医院的牙科,到了那里才知道,原来帮做手术的白人医生是那里的医生。

白人医生找了一个年纪大一点的同事来帮看,后来也没有治疗,只是继续吃消炎药,又开了一个星期的病假。

前后折腾了一个月,肉草皮也没种活,人瘦了七八斤,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胸大肌二头肌也损失不小。

通过这件事,了解到加拿大医疗系统的一些常识。比如:牙科诊所的牙医和医院的医生是有区别的,牙医诊所和家庭医生诊所也是有区别的。

简单来说,牙医更像一个单一专业的高级技师,牙医诊所是牙医开设的一个生意场所。因此,牙医遵守的专业标准相对宽松,牙医职业道德也不尽相同,有的取高值,也有的取底线。当牙医给你建议时,要参考一下他自身利益的立场。

加拿大急诊的等待时间比较长,除了看当时的病人数,还要看病情的严重程度,越严重等待时间越短;回想我当时的情况,看上去吓人其实不算严重,估计被排在后面。

虽然没看上医生,心里倒没有太多怨言。加拿大是全民公费医疗,医疗资源要考虑成本,医生自然是适量设置,不可能随到随看,老百姓也不愿付那么高的税;人人都排队,一视同仁,按急缓轻重处理,很公平。

去年,家人摔了一跤,胳膊剧痛,脸上全是黄豆粒大的汗珠,判断是骨折了;开车冲向附近医院,下车推上轮椅往急诊室跑。大厅里有十几个人在排队,情急之下便和登记的职员说明情况,职员让我先排队,他去和护士沟通;排在队伍尾巴,队伍前面的人已经看到家人疼痛的模样,便一个个让出位置(善良可爱的加拿大人),刚到前面,急诊护士便招手,了解情况后便让第一个等医生。

突然想起车还停在路边,赶紧把车开到停车场;回来时家人已经不在等候区,旁边的人说已经有护士推进候诊室了。

在候诊室等了一阵,进到医生房间等候;又过了一阵,来了个女医生,我赶紧想说明情况,医生一脸严肃地制止我,说她要和病人交谈。几个问题问完,医生脸上放松下来,检查后安慰说,应该不是骨折,可能是肩膀脱臼;又说会安排护士打一针止疼,然后照X光,确定后再治疗。

护士很快来打止疼针,疼痛减轻了许多;和家人闲聊,说刚才医生态度严肃地询问应该是在执行标准程序,查明病人是否是被暴力伤害(以前一直以为自己也算面善之人,没想到这边的医生尽职尽责,不吃这一套)。

又等了一阵,护士带去照X光;又等了一阵,医生过来确定是肩膀脱臼,但有骨裂;又等了一阵,护士带我们进到手术治疗室,换上了病号服;又等了一阵,女医生来了,还带来了麻醉师和几个见习医生。

在室外等了十分钟,医生出来说好了;因为有骨裂,软组织挫伤比较严重,让我们后续要来医院检查;之后,隔周来了三次,每次照X光,有康复科医生指导自我康复的动作;检查治疗过程中,医生护士基本上都有笑容,偶尔开点小玩笑,确实能缓解病人和家属的紧张和担忧。

一个月后来了账单,一个肩肘固定带(之前护士提醒是自费),一百加币(还真不便宜),其它为零;信中说明,有困难可以分期付款,或申请减免(咱不能干那事)。

从以上两次就医的情况来看,等是加拿大医疗系统的一个特点;但这个等,是建立在严格分级诊疗和资源合理分配基础上,是有序和公平的;等的时候会着急,但不会担惊受怕,当病情严重时,医疗资源会倾斜,让紧急病人得以救治。

看过网上一些说急病等不了检查排队,立刻买机票回国的文章,不太确定是否真实;周围朋友中,有看专科排队一段时间的(非紧急),但紧急治疗的没听说过;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医院急诊时被医生怀疑是癌症,我家两人全程陪同,一个星期内在医院做完了所需的多项检查。

比较国内和加拿大的医疗系统,它们有个共同点:公费医疗。我个人比较认同医疗是人的基本权利,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到达一定程度,人们不应该再为付不起医疗费而放弃。

由于公费医疗建立的时间和国民财富有差异,国内公费医疗还达不到加拿大的程度:城市居民平均能报销百分之七十(全民社保),一些单位高些(家里一个老人的单位是部级直属,能报百分之九十);农村人口则较低,遇到大病时必须有家人的额外支持,否则可能会中途放弃治疗。

住院花费比较大,包括老百姓诟病较多的过度检查、好的进口药和器材基本是自费;家里几位老人多次住院,每次结算时自费项目基本不低于四五千,需要手术的就更高了。

最近几年回国,接触医院的次数比较多,觉得许多问题的根源是:国家拨款部分不足,医院每年的大部分开支,必须通过医院自行创收(包括医生护士的效益工资和奖金),这就产生了天然的医患利益冲突,甚至产生系统漏洞的恶性循环。

比如,之前说到的门诊费用,多年来都是由病人用医疗卡支付或自费,导致了两种不良情况:医院尽量在门诊做检查、开药和治疗,获取较大收入,加大了病人的负担;另一方面,少数有关系的人,一些微小病也住院,自己省钱了,却大大占用和浪费了公共医疗资源。

去年回去时,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老人门诊的部分药品有了一定比例的报销,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

要完全理顺国家、医院、病患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还有蛮长的路要走。

最后提几句美国的医疗,抛砖引玉。和加拿大中国欧洲不一样,美国大部分医院是私立性质,好在私立医院里相当部分是非盈利性的;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坚持采用私立性质是蛮特别的。

有个在硅谷十年的好朋友(之前在加拿大),时常见面,会聊起美国的医疗;他说他的同事,曾经因为胸痛叫了救护车,很贵,后来再胸痛时就只叫UBER了;他公司的医疗保险还不错,可每次看医生自己也要交不少,药费也特别贵,后来遇到小问题干脆自己诊断买药;认为美国的医疗比加拿大贵不少,一个重要原因是保险公司和私立医院的垄断;还说枪杀保险公司高管的案件,凶手被视为为老百姓奋起反抗的英雄,在美国中下层有不少共鸣。。。。。。

他的结论是加拿大医疗公平但效率偏低,美国医疗高效但不少人病不起。

听完他个人的说法,咱这些平头百姓只好继续留在加拿大了。O,Canada。。。。。。(美国的文友多多包涵,只会这一句,平时也都没机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9)
评论
多市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布鲁司” 2025-08-13 20:51:16

你说得很对,拿了医生的验血,X-ray, Ultrasound化验单(requisition)后,可以自己选择任何一家Lab,没有半点问题。就算是CT, MRI,肠镜等更方面的检查,虽然只能由医生诊所直接联系安排,也可以通过自己多了解,給医生提出参考建议,选择自己觉得更合适的诊所/Lab去作。我一位前同事甚至告诉我,她全家人在很多情况下看专科医生都是自己“选择的”:知道自己的大致情况后,进行调查(上网,向别人咨询或直接问),然后将调查结果告诉家庭医生,共同作出最理想的选择。

总之,必须知道:
1.加拿大的医疗体系是公(政府/纳税人出钱的公费)私(诊所/lab私营)合作,要充分了解它的利弊及对个人的影响;
2.这个体系包括了多方面的(个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以及多元性和多层次的服务;
3.个人必须resourceful,充分地而且合适地利用它。
布鲁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多市人' 的评论 : 再次感谢分享诸多详细实用的信息;了解制度和合理使用医疗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话题。
关于检查有个经历可以分享:我没做过MRI,做的是B超。当时,家里两人被家庭医生安排在两个不同的LAB,打电话去预约时了解到,虽然家庭医生在体检报告里有具体的LAB,但安省的个人是可以选择其它地点的。后来我们选了同一家LAB。
多市人 回复 悄悄话 网上就加拿大的医疗问题有不少讨论,就趁机多谈几句。

无疑,加拿大的公费医疗体系确实有很多问题,等待时间长也是事实,但对个人来说,关键还必须懂得这套系统是如何工作的,自己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它,而不是按其它国家的自费体系的习惯行事。

医院的急诊室ER在加拿大确实是首先对必须看急诊的病人而开的,按病人的病情严重情况(不是先后到达次序)安排医生就诊, 一些非必需急诊的病人在医院呆很久很久也就正常了。在安省尤其是在城市,医疗资源还是很多也多元化。非急诊病例可以去家庭医生诊所,walk-in clinic, urgent care,或直接打电话/online chat求医于每天24小时都开着的省府资助的有医护人员服务的专线Health811,而不必像中国那样,什么问题都往医院的ER跑,即挤兑了有限的公共医护资源,也惹来了个人的不高兴和抱怨。当然,有小孩(尤其是还不善表达的婴幼儿)的情况会例外。

其次,虽然加拿大是公费的全民医疗体系,但医生个人和lab都是私人牟利开业的诊所,必须学会自己挑选好点的医生,作好沟通,不喜欢就换。比如,多年前我的医生给我安排去一个Lab作肩膀的MRI, 不到2周就完成了。但两年前因脚关节问题,他给我定的是另一个Lab作MRI,闹了不少麻烦,我等了3个月才作成MRI!! 我随即建议我的家庭医生,请他以后安排Lab前,帮忙问清楚等待时间。他告诉我,再也不会安排他的病人去那间Lab,如果我下次还得作MRI,他会考虑安排去另一间Lab,而且他肯定地告诉我:另外一间Lab不会出问题,等待时间要短多了。

叫救护车的情况亦然。如果自己觉得情况确实严重,或通过电话/online咨询也被告知必须叫救护车,应该毫不犹豫;否则就要自己考虑清楚。
布鲁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多市人' 的评论 : 真不错,如果等待时间能在这个范围,就没什么可抱怨的啦。没想到救护车还能保持在这样的价格,真不容易。
谢详细信息!
布鲁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iger00' 的评论 : 谢回复,学到新知识了,之前真不知道911还有这样的救护车,45块很亲民啊。
肌肉痉挛基本上都需要连续止疼和肌肉松弛,记得我吃了一周左右,可能家庭医生的药要弱一些(要睡硬板床,地上也行),这样才能休息恢复。国内的三甲医院基本上是西医,处理方式应该大同小异,只是国内对强力止痛药管理比较严。
多市人 回复 悄悄话 以前我从没去过医院的ER,不清楚。但最近几年,先后因为心脏方面的毛病,晕眩症和新冠去过几次,除了新冠那次等了大约2个小时外,或许是我的幸运,或许因 triage的护士认定我的情况需要立刻确诊,每次都在20-40分钟间见了医生。Absolutely no complaints。

如今安省的ambulance收费标准是: 全自费$245,但只要ER医生认定病人情况事出有因,确属需要,个人负担co-payment$45(员工保险公司可以全报)。
tiger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布鲁司' 的评论 : 回第一个问题,在坛子里看其他美国华人说过容易找好的专科。
我今年叫过一个救护车,呕吐不止,911分类属于不急的那类,红灯也停的那种,后来收到账单
45块,退休后我没续买保险。
20年前我也有过背肌伤痉挛,连翻身都疼的哭,不记得看急诊如何处理的了,可能也等了很久,
但我记得2个月后坐了很久的公车去看中国骨科专家,他只说是我的年纪老了,那时我不到40岁。
后来自己锻炼整整一年才完全康复。
不知道在国内医院这样的事会如何处理,不会给太多止疼药,卧床打吊针? 中医?
布鲁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梧桐之丘' 的评论 : 真是巧了哈。二十年前我也有一次,不能动,当时以为是颈椎弄伤了,叫了救护车。等了好一会,医生看完说没大事,吃了颗大剂量的止疼和肌肉松弛的药,带了个颈套,一会就舒服了;只给了一颗带回家,说看家庭医生时会另开。
当时救护车是150加币,安省居民只需交一半,后来上班的公司把另外一半报了。不知道现在救护车是不是贵了很多?
梧桐之丘 回复 悄悄话 都差不多,除非外科硬伤或者昏晕病原,其他能坐在轮椅里,都不搭理。我背部肌肉锁死,四个小时才来医生,给我开一个星期的药片,我最起码得在家卧床一个星期。我要求针剂,果然,肌肉立即解锁,起身走人。
布鲁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多市人' 的评论 : “但实事求是地说,由于我家人也长期在硅谷当码农十多年,而且对加美两国的医疗制度皆有亲身的和第一手经历,看法与你似乎不同,最多认为各有所长。我自身也多年往返于加美,与家人的观点相同。”
谢谢。我也是类似观点。美加是两个文明发达国家,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医疗系统,但都和老百姓息息相关,“各有所长”应该是最恰当的表述,取长补短是我们老百姓希望看到的。
布鲁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安然0203' 的评论 : 谢夸奖,继续努力。
这些年陪老人上医院,感受比较多。尽量写得客观些,让将来不得不回国照顾老人的同胞多一点信息,遇事能有更清晰的选择。
对的,平时牙齿的清洁护理很重要,牙好身体才好。
多市人 回复 悄悄话 对不起,更正上面输码错误,应为"毫不怀疑"。
多市人 回复 悄悄话 枪迷球迷 发表评论于 2025-08-13 09:30:12
呵呵, 别扯了。 硅谷码农的医疗保险秒杀加拿大高税率养活的“免费”医疗, 码农的税率还低。
------------------------------------------------------------------------
你身在硅谷,好不怀疑你个人说这话的资格。
但实事求是地说,由于我家人也长期在硅谷当码农十多年,而且对加美两国的医疗制度皆有亲身的和第一手经历,看法与你似乎不同,最多认为各有所长。我自身也多年往返于加美,与家人的观点相同。
安然0203 回复 悄悄话 赞 ! 文笔诙谐/实在。。。
就我父母在加拿大和中国的就医经历,俺也想吼一嗓子 “O,Canada。。。。。。"
平日牙护很重要,可别多洗,我那阿巴公老公没保险,也绝少洗牙,60+了,牙龈与年轻时几乎没啥变化,遗传和后天保洁太重要了。。。
布鲁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iger00' 的评论 : 谢谢详细信息。看来牙医的坑比较多,不过你牙龈修补结果比我强,好歹补上了;我是吃完苦,还是老样子。我有两个亲戚开始拿国内退休金了,都是工作20年左右;你的社保有些可惜了。
你文里提到,可以找很好的专家,是不是费用也要贵许多呢?
tiger00 回复 悄悄话 写的非常详细而且都是个人经历,挺合乎实际情况的。
我个人觉得安省的医疗还是不错的,90%看急诊的人其实并不需要急诊治疗,urgent care就可以,像尿道感染很厉害的话去 Shopper's drug mart,药剂师就可以给药;你说的对,真正的急症不要等。那些要回国做检查治疗的人,很多人在国内一直有交医保社保可以报销还有退休金(我2个老同事和邻居都有,他们比我在国内工作的时间短,我当时出国注销了户籍,社保白交了)。
美国医疗的好处是:虽然要自掏腰包一部分,但看专科可以找最好的医生,而且检查快,我年初去水牛城做MRI,头天约,第二天上午做,腹部MRI 630美刀。
15年前我也被做过半边牙龈修补手术,过了2个月才好(记得自掏腰包50%),另外半边不敢做了;牙齿也被后来的新牙医补坏,自费根管和牙冠,关键是2周疼的很厉害;我现在每年只去洗一次牙,平时自己保护清洗好;找个好牙医不容易。



布鲁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谢可可的见解。蛮想了解美国医疗运作和可负担性,加州亲戚是政府工,每月交几百美金,做过心脏手术,医疗费似乎自己没花钱。
这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的确比较高,病人不需要担心病情以外的事情。
可能成功的P 回复 悄悄话 很接地气的分析和对比。美国保险是贵,好在大部分有个最高自付额, maximum out-of-pocket annual amount。如果保险买的普通的还过得去的,应该不会如一些报道写的那样“倾家荡产”。当然,有一些特例吧。
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医护人员的态度。真诚的关心、脸上的笑容对病患来讲很可贵。住院条件也好多了。
枪迷球迷 回复 悄悄话 呵呵, 别扯了。 硅谷码农的医疗保险秒杀加拿大高税率养活的“免费”医疗, 码农的税率还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