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司

写字,交友,吹牛
正文

回国杂谈----走进养老院(二)

(2025-08-26 05:58:22) 下一个

养老院是不是老人养老的好选择?

我的答案是:不是最好的,但在一些情况下是最好的现实方案。

养老院的老人,有自愿来的,也有被家人送进去的。去年回去时,看到一家几口把老人送到养老院,老人反悔了死活要回家,于是护士长和家属一块使出浑身解数,算得上是连哄带骗吧,历时一个多小时,最终把老人留了下来。

有人会认为这样的子女不孝,其实不然,但凡真正服侍过老人,都知道那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身体上不断消耗,精神上也会逐渐透支,长期积累下来会让人身心疲惫。

疫情三年,家里老人跟子女同住;同楼楼下有一个卧床老人,原先是请保姆单独照顾,子女经常来看看;后来发现,保姆照顾的确有不少问题,子女在还好,子女不在便容易马虎,时不时出些麻烦事,比如清洁不干净,翻身不够,老人身上长褥疮,还得子女不断来收拾后果;后来,三个子女都退休了,商量后决定自己照顾老人,每个子女和配偶轮流过来陪老人住一个月。

几年下来,老人被照顾得很好,一直没出什么大事;不过,三个子女中的儿子走了,一个女儿的丈夫走了。和我家人聊天,其中一个子女带着心酸感叹:原来想着多尽孝心,没想到老人这么能熬,把小一辈都熬走了。

我家老人坚决要去养老院的其中一个原因:看到子女辛苦,而自己越来越需要专人照顾,不想太多拖累子女;另外一个原因,三年同住下来,积累了一些矛盾和怨言,双方都想有所改变。

曾经认为最好的方案,是老人跟子女同住,再请一个合格的保姆;保姆在生活上照顾老人,子女在精神上陪伴老人。这也是为什么在疫情后期,特意把老人单位的新房子装修好,是在为这个计划做准备;只是没想到,在我眼里的好方案,并没真正让老人满意;其中一个原因是老人不喜欢高楼层,感觉高得可怕,在阳台上心慌得待不住;喜欢以前几层高的旧楼房,可以坐在阳台上看人和风景。

老人曾经提过,在单位里租一套一楼的旧房子,方便进出,还可以和老同事来往;请一个保姆,然后有一个子女经常来陪住(单独和保姆住一定会有身体上和医疗上的疏忽,周围不少实列,做子女的也不可能放心)。我们曾经考量过,觉得不现实:旧房子结构差,面积小,不方便多人居住;一楼环境嘈杂潮湿,卫生条件差,蚊虫多,洗手间窄小,容易反味;旧房子肯定需要重新装修,短时间不能够居住;老人单位离子女家比较远,长期陪住对子女影响较大,等等。

说得这么详细,是想通过自己经历的过程说明一个现实:我们认为最好或老人认为最好的方案,不单需要子女做出较大的付出或牺牲,还需要满足多个硬性条件,合计下来往往难以实现,或者已经实施了,但不能长期坚持下去。

见过几个刚把老人送来养老院的子女,说起送老人来,脸上还带有些羞愧,说自己年纪也大了,身体也不行了,实在是侍候不动老人了。能感受到他们是孝顺的,只是不得不面对自己和父母都在不断老去的残酷现实。

从周围知道的情况来看,养老院不是最好的方案,但随着时间推移,老人健康和精神情况日渐衰落,养老院慢慢成为不得不接受的最好方案。

家里老人进了养老院,得到24小时的照护,不过还是有许多问题要面对;即使是自愿来的老人,也面临着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和节奏;做子女的是从身体劳累解脱出来了,但精神上还不敢放松。

自从老人进了养老院,我会每天都去陪伴一阵,帮助老人适应环境,自己也留意着,学着处理各种关系。

护士长,护士和护理员都比较热情,老人心情和精神状态都不错;还私下说比原来住得愉快,应该早点来养老院。这时遇到第一个问题:隔壁床的老人直接得很,问我给了多少红包?过了一会才反应过来,我说没给;隔壁老人不相信。

国内对职业是有歧视的,比如有的父母会教育孩子: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扫大街。养老院的护理人员会经常遇到不通情理的家属,于是有些家属会有两种不太好的表现:有的觉得自己花了钱,你们就得好好侍候老人,一点无心错误都要追责;有的则担心护理做得不好,或想得到额外的特殊照顾,便私下给红包。

要不要给护理人员红包呢?或许隔壁老人已经给了红包才这么问我?想着就头疼,一边知道,送肯定会对老人的护理有帮助,一边又抵触,心里知道送红包是不对的。

这第一个难题,想起许多年前的事情。当时儿子准备上幼儿园,儿子外公单位大院地段有市里最好之一的幼儿园,儿子的户口已落在外公户口本上;幼儿园虽然是公立的,但还是以建院费收取每个孩子一次性费用五千块。这在当时普通人几百块工资时已不少,可不在地段想走后门进去的家长还是很多,他们除了走关系,还要每年交更高额的费用;前两年,一个熟人花不少钱让小孩进了这所幼儿园。

每个班里有班主任、辅助老师和生活老师三人。熟人告诉我,要给老师送礼,这样孩子会得到好的对待,反之可能会被老师忽略。

长话短说,送礼确实有用,除了年轻班主任真心推脱了一会,三个老师都收下了;中年的辅助老师和生活老师的态度变化比较大,儿子上幼儿园时开心了不少;后来熟人又传授经验,说送礼物不如送红包或购物卡,他儿子现在是这学期的班长了。

知道是事实,但也知道礼物还可以代表心意,而红包和购物卡更多代表的是金钱或价格。

想想儿子还有十几年的教育,幼儿园的经历触发了出国的念头。

第二个星期的一天,刚到养老院,老人很激动地对我说:养老院不住了,今天就要出院。一下头就大了,之前一直好好的,赶紧问原因;老人不肯说,就是要出院。

很着急找护士长,护士长安慰我别慌乱,她先和老人聊一聊,安抚一下老人的情绪;事后知道,当天是洗澡日,早上两个洗澡的护理员因为赶时间,洗澡过程匆忙且几次弄疼了老人,老人反复提醒,而护理员听而不闻。了解情况后,护士长给老人致歉,保证会让护理员改正。

事后,护士长解释:老人入院后大都会有反复,毕竟从长期居住的家出来,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人,需要一个适应期;有的老人短些,有的老人需要好几个月。护士长还说,老人对亲人的依赖性也是他们适应快慢的一个因素,让我考虑减少来养老院的次数,这样老人反倒适应得快些。

想起以前送孩子去幼儿园,和现在送老人去养老院,两者居然有着相似的过程;都说老小老小,说的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性格或行为逐渐变得像小孩子一样率真,甚至有些幼稚,没想到在养老院的问题上也是如此。

后来老人还有多次反复,过程中我也慢慢理清了自己和现实,慢慢告诉老人,现在已经不可能有子女全天陪护了,养老院虽然有不满意的地方,但随时有医生护士,还有24小时的护理,已经是现实中最好的选择了。

半年后,等我准备回加拿大时,老人才完全接受这个现实,说让我安心回加拿大,自己也安心在养老院度过晚年。

听的时候安心了许多,可每次回想起来心里会流泪。写下这些文字时,眼里也会充盈着泪水。

以下是给渴望尽孝又力不从心的海外朋友的建议,选适合自己的作为参考:

  1. 了解老人的意愿,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但也要量力而行;理性分析判断哪种方式对老人好,且能长期实施下去。
  2. 老人最需要的是陪伴,他们会不断反复讲以前的人和事,需要我们耐心的聆听(实在听烦了,就自己脑袋放空,假装聆听也是孝顺);老人衰老的不只是身体和健康,还有他们的心思和智力,随着衰老,他们的认知会发生变化或扭曲,会讲一些让人不悦的家事或看法,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3. 如果老人愿意,早一点尝试养老院的生活。现在的养老院都可以试住,有短期体验活动,也可以住上几个月,让老人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对养老院生活有个直接体验,将来不得不选择时会客观些,再次入院时不会惊慌失措。
  4. 千金难买老来瘦的老话有些过时了,尽量让老人处于不胖不瘦的最好状态;过瘦很容易营养不良,导致老人抵抗力低和其它问题,比如容易得褥疮且难以恢复等。
  5. 尽量选公建民营的养老院,管理相对完善,收费相对合理,能享受较多的政策优惠和支持,出了大问题有政府在事后追责。
  6. 现在有面对需要护理老人的长护险,是政府主导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旨在为那些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老人提供经济支持。几年前开始在部分城市试点,现在逐渐扩大适用范围。

最初,家里老人是享受省的长护险(根据个人所在单位性质,分市级省级),由第三方定期上门做一些检查。最初一个月是1700元,第三方开支大概是500元,老人个人可以享受1200元补贴。入养老院后,养老院不额外收取费用,国家的长护险全额打进老人的养老院账户。

公建民营养老院大都有资格申请这项福利。

5,护理员的工作质量对老人的身体和心情影响很大,总体来说是合格的,但还是有少数护理员不尽如人意,需要养老院加强职业道德和技能培养;家属自己要多留心,发现不好情况及时和护士长反映。

节假日带些水果给护士护理员,适当的礼物可以表示对她们辛苦工作的感谢和认可;适当选择一些老人需要的自费项目,比如每周几次推老人出门走走,每次半小时20元,这些费用是直接给做事护工的。

再说说养儿防老。

刚到养老院不久,认识了一位女士;人很热情,对新来的老人和家属主动表示关心,对一些疑问和担心是有问必答。女士平时坐一辆电动轮椅,从外观能看出来,她的两条腿是先天残疾。时间长了,大家熟悉起来,见面时都会聊上一阵。

在疫情三年里,女士一直请保姆在家,照顾自己和母亲,一直到2022年的年底。当时政策发生变化,从严防死守转向全民免疫,人群的感染率一下高涨起来,医院里立即人满为患。

一些担心老人的子女,纷纷把老人从养老院接回家;女士却选择了逆向,带着老母亲住进了养老院(保姆在关键时刻要回家)。她的想法现实且合理,在家生病,可能会无医无药无人照顾;到了养老院反倒不用担忧,至于是否被感染就听天由命了。

之后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感染人数越来越多;养老院想尽办法,把没被感染的人群隔离起来;最严重时,院里的所有医护人员都不得出入,形成了一个完全孤立的隔离岛,由政府直接投放各种物质。

等高峰完全过去,全院只有包括女士在内的几个人没被感染。当时院里有几百个老人,过世的有几十个。如果没有这次疫情,这家养老院还要排队才能入住。女士最后叹息。

女士住在对面的旧楼,她母亲住在这边的新楼,新楼的老人是前几个月才搬过来。她每天早上都会坐着电动轮椅,从旧楼过来看望她母亲,向护士了解有什么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处理,空闲时会带着老人一起打麻将。

问她,为什么不和母亲一起搬过来;她说,老人脾气很倔,毛病又多,经常把她气得不行,分开住更好。

有时候看她和护士护理员一起商量,处理她母亲的事情,夸她孝顺;她说,不孝顺怎么办?又不能丢给别人。

她有个哥哥,会经常过来看她和老人。今年春天回去时又碰见她,坐着电动轮椅在养老院大门口,等她哥哥来接她去医院,说这段时间里身体不好,很疲惫,身上不少地方淤血。说完,抬起手臂,上面有好几大块淤血的紫斑。

这是我知道的养儿防老最好和最真实的例子。

通常会隔天去陪老人,遇上老人生病时就每天去,能做的很少,就是简单的陪伴,让老人感觉生活里还有点念想。进大门时需要签名登记,于是在每天都去的时段里发现一个事:在登记簿同一页上看到自己昨天早上的签名。

登记簿有大概二十栏,这意味着当天来看望老人并登记的人大概是15人左右,院里有大约三百多老人,粗略平均计算,二十多天里每个老人会有亲人来看望一次;扩展一下,扣除一些每周来几次的子女,每个老人平均需要一个月或更久才有一次看望;再扩展一下,我们这一代的每个老人有两个或三个子女。。。。。。

这个数据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养儿防老的现状。

看过一个数据(不确定是否客观),说老人从开始要全天护理到过世,国内大概是七八年,而加拿大比国内要少好几年。我希望自己将来老了,需要人照顾的时间不要太长;为了自己,也为自己所爱的孩子。

从个人角度,庆幸加拿大几年前通过了安乐死法律,让陷入极度病痛的人们多了一个自由的选择。

(本文带有较多的个人观点和情感,感谢文友的包涵和宽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布鲁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谢谢可可!其实有很大距离,面对老人,经常有无能为力的心酸,或许这是一道生活的无解难题。
是的,没有完美的方式,只能寻找合适的方式,一定的财力是必需的;老去注定是个悲剧,“优雅地老去”在真正的衰老和病痛前是难以为继的。
tiger00 回复 悄悄话 写的很好很详细,支持老人院养老。
加拿大老人院住院时间短,是不是跟老人去的时候已经身体很不好有关系?跟DNR有关系?我同事的公公老年痴呆,在老人院12年过世,我公公老年痴呆晚期住老人院10年,小中风89岁,DNR不送医院,一周后过世的;我婆婆94岁去老人院,她自己签的 DNR level 1 ( comfort care only),2年后肺炎不送医院在老人院过世。西人老人院很多老人都DNR (DNR level 1 送医院的,手术照做,治疗照用)。西人很多老人都DNR,不少西人中轻年中晚期癌症也是DNR的多。
可能成功的P 回复 悄悄话 “写下这些文字时,眼里也会充盈着泪水”,感同身受。你是大孝子啊。唉,其实没有一个完美的养老方式,还是看各家的情况吧。不过,的确需要调整固有观念。目前我看到最完美的是我同学,在一个公寓买了三套房子,他们自己住楼上,楼下对门分别是公婆和父母,每一套里面都有保姆,自己家的保姆灵活应急。但是这种需要强大财力。就算是这样,还是一堆问题,比如保姆忽然不干了,或者老人莫名发脾气之类的。
布鲁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angtsz' 的评论 : 感谢阅读和共鸣。这是养老院的第二篇,算是完结了。养老院有许多经历和故事,只是大多数的底色都有些悲凉;尽量挑些对大伙可能有用的,其它的就埋在心底了。
Yangtsz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真实理性的想法。期待下一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