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人争论:谁更歧视华人?有的说是白人,有的说是黑人,各有各的理。突然有人冒出一句:“歧视华人第一的肯定是华人,第二是谁我就不知道了”。争论戛然而止。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鄙视链。比起白人、黑人、拉美裔甚至外星人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华人自己才是歧视华人的“主力军”。这种现象遍布全球,无论是旧金山唐人街,还是吉隆坡、巴黎、温哥华的华人社区,都能见到“华人相轻”的戏码轮番上演。
古人云:“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如果把这个“文人”换成“华人”,那简直就是当代海外华人生态的真实写照。从身份认同、地域出身、语言能力、经济实力、教育水平到生活方式,华人之间的鄙视链之长、细分维度之多、规则之复杂,堪比一门玄学,比有些国家的阶层固化还要严重。
在欧美的华人眼里,东南亚华人是“low端人口”,毕竟他们很多是早年移民,文化水平有限,经济条件相对一般,操着一口带有浓厚地方口音的中文或蹩脚的英文。但殊不知,东南亚华人中也有不少富可敌国的大佬,而欧美华人中也有不少打黑工、刷盘子的辛苦移民。
在一些华人眼里,非洲华人最“低端”。非洲大陆的华人,多是改革开放后过去打拼的商人、工人或者技术人员,在环境艰苦、社会动荡的情况下生存。这些人辛苦打拼,结果不仅要面对当地人的歧视,还要被其他华人看不起,真是人在天涯,歧视难防。
这个话题太过敏感,但避而不谈就显得不够犀利。港台华人对大陆华人的歧视由来已久,早年间觉得大陆贫穷落后,现在又觉得大陆“暴发户”气息太重。至于大陆华人怎么看港台华人?这年头“信息差”正在缩小,不少大陆华人已经对港台华人的优越感感到不屑一顾,但歧视的火苗依旧在某些角落燃烧。
这个矛盾从古至今,连海外也能精准复刻。南方华人觉得北方华人粗鲁、不精打细算、不够灵活;北方华人觉得南方华人小气、爱算计、城府深。这套地域偏见不仅在国内流行,在海外一样生根发芽,甚至还会进一步细分,比如广东华人看不起东北华人,福建华人看不起海南华人……
老移民和新移民更是一对“欢喜冤家”,老移民觉得新移民没文化、素质低、不懂规矩,特别是看到新移民一窝蜂买房炒房、带货直播、开餐馆卖奶茶,老移民心里别提多复杂了。但新移民也不是吃素的,认为老移民太落伍,不会利用互联网赚快钱,思想保守,不懂新时代“财富密码”。
在海外,华人之间最明显的一条鄙视链就是英语能力。说得一口流利英语的华人,带着优越感,觉得那些英语不灵光的华人,是“井底之蛙”“活在华人圈的井盖下”。但英语不好的华人也未必自卑,他们用“咱们不需要迎合外国人”来自我安慰。
在一些知识精英聚集的地方,比如北美高校、硅谷、华尔街,一些学术派华人,对商人出身的华人嗤之以鼻,认为他们只会赚钱,文化水平低。而在华人企业圈,商人们又觉得学术派不接地气,只会纸上谈兵。
最现实也最冷酷的一条鄙视链,横隔在有钱的和没钱的之间。有钱的华人,看不起穷华人,认为他们没本事,只能靠打工度日。而穷华人则觉得富华人势利、炫耀、攀比,他们是“靠关系发财”,不值得尊重。
华人群体在异国他乡缺乏归属感,通过划分“自己人”和“外人”来寻求安全感。然而,谁才是“真正的自己人”却永远是个问题,结果就演变成互相较劲和踩踏。华人社会普遍推崇成功学,从小被灌输“必须成功”的观念,这种焦虑在海外甚至更加明显。于是,华人彼此之间不仅竞争激烈,还要通过贬低别人来证明自己过得更好。加上华人内部竞争激烈,无论是学业、事业还是社交,资源有限,导致人们习惯于用比较和贬低别人来提升自己的优越感。
有些华人群体喜欢拿刻板印象当“笑料”,却不知道这种固化思维反而加深了歧视。比如,福建人一定是偷渡的?广东人一定爱吃奇怪的东西?北方人一定粗鲁?这类标签化思维,在华人自己内部根深蒂固。“华人相轻”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既有文化基因的因素,也有现实利益的驱动。问题在于,这种内斗不但没有任何好处,反而让华人群体的形象更加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