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会问:亚洲人本就有丹凤眼、细长眼,为什么一旦西方人做出拉眼角的“眯眯眼”动作,就成了辱华,乃至辱亚?这是否是我们“玻璃心”作祟?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追溯它的历史语境。
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大量中国人以苦力身份被贩卖到欧美、大洋洲,俗称“猪仔”。他们在漫长航程中关在黑暗船舱,缺衣少食、营养不良,抵达彼岸时常常瘦骨嶙峋、眼皮浮肿,颧骨凸起、眼睛难以睁开。这种扭曲的形象被西方人凝固为对“Chinaman”的刻板印象:弯腰驼背、小眼吊角、面黄肌瘦。
与此同时,清末中国人男子被强制留辫子。有人在回忆录里记载,海外华工常被洋人揪住辫子在地上拖拽。头皮被拉扯上扬时,眼角被迫吊起,和今天西方人用手指拉扯眼角所模仿的动作极为相似。因此,“眯眯眼”在西方不是单纯的外貌描述,而是对华人苦难形象的讽刺与嘲笑。它对应的并不是“东方审美的丹凤眼之美”,而是“苦力奴工的猥琐相”。
更重要的是,这个动作后来被赋予了固定的辱亚含义。在西方社会,孩子们会用它来嘲笑亚裔同学;在体育比赛中,个别球员做出“吊眼角”动作,会被判定为严重的种族歧视行为,导致停赛罚款。正如竖中指在西方是“fuck you”的通用侮辱手势,眯眯眼动作同样是“辱亚”的特定符号。它不依赖于施用者是否“真心怀恶意”,而在于约定俗成的语境。简言之:一旦你在西方看到有人做“眯眯眼”动作,就如同他们朝你竖中指——区别只是对象换成了亚洲人。
过去的华人处境卑微,被辱骂也只能忍气吞声。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日本、韩国、台湾和中国国力增强、亚裔在西方社会逐渐发声,“眯眯眼”逐渐被定性为公开的种族歧视行为。韩国、泰国运动员遇到这种情况,敢于集体抗议,最终对方停赛道歉。中国社会自然也不再接受“被侮辱而沉默”的逻辑。
更何况,在当下国际关系紧张、东西方舆论摩擦频繁的背景下,“眯眯眼”不再是单个动作,而是被视作文化战、话语战的一个环节。如果西方舆论能把“眯眯眼”包装成“时尚”“个性”,让中国人自己也接受甚至模仿,那就等于把中国人的自我形象重新定义为“丑陋、阴森”,这是对文化心理的殖民。中国人敢于抗议,那就是在争夺定义权,捍卫自己群体的尊严。因此,这并非小题大做,而是文化战线上的必然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时尚界频频出现“眯眯眼”风格:有品牌在广告中刻意挑选眼角吊起、妆容阴郁的模特;有中国模特在代言国际品牌时,配合化妆师刻意营造“阴间风”造型;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角色妆容,也让人联想到早年西方刻板印象中的“丑陋中国人”。这种现象之所以激起舆论反弹,不在于国人讨厌“小眼睛”,而在于这种小眼睛不是自然的丹凤眼,而是经过刻意丑化的形象。
换句话说,中国人并不歧视小眼睛。相反,历史上“丹凤眼”常被视为俊美的象征。但当这种眼睛被化妆成“阴森、病态、奴性”的样子,并在国际舞台上反复出现时,中国人敏锐地意识到,这是西方审美在塑造和固化中国人丑陋形象。
近日,瑞士手表品牌Swatch因广告中出现“眯眯眼”元素而遭到网友批评,被质疑“辱华”。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看待。Swatch作为国际品牌,广告元素由全球市场部统一设计。他们可能并非刻意“辱华”,而是出于追求“独特东方风格”的考虑,选用了某种眼部造型。问题在于:在西方语境下,眯眯眼早已是“辱亚”的固定符号。广告团队要么是无知,要么是轻率,反映出文化敏感度的严重缺失。
在全球化商业环境中,大品牌有义务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禁忌。比如,耐克不会在穆斯林市场推出印有“真主”字样的鞋子;同理,Swatch也不能以“我们没恶意”为由推脱。在语境已经明确的情况下,是否有恶意已不重要,效果才是关键。
有些声音认为国人“小题大做”。但设想一下,如果一家中国品牌在广告中模仿黑人“厚嘴唇”的漫画形象,会不会立刻在欧美社会引发轩然大波?答案不言而喻。西方人绝不会容忍对自己族群的侮辱符号,中国人当然也没有理由对“眯眯眼”置若罔闻。
不可忽视的是,部分模特和广告公司可能故意迎合这种“恶意审美”,因为在国际时尚圈,这样的“东方丑陋形象”更容易被看见、被炒作、被获奖。这背后不仅是文化偏见,也是资本逐利的逻辑。Swatch的失误,折射出的是跨国公司如何在文化差异中掉以轻心,最终自食其果。
辱华符号如果不反击,就会逐渐被“正常化”。今天的沉默,意味着明天的屈辱会更肆无忌惮。中国文化中小眼睛、丹凤眼自有其美感。反对“眯眯眼”辱华,并不是否定小眼睛之美,而是拒绝丑化与歧视。无论Swatch是否有意,他们都必须吸取教训。就像品牌不能在西方市场轻易触碰大屠杀、殖民等敏感话题,在中国市场,也必须尊重我们的历史与集体记忆。舆论场上总有人把“反对辱华眯眯眼”曲解为“国人歧视小眼睛”。这是典型的“群众斗群众”伎俩。真正的矛头应该指向歧视符号,而不是我们自己的外貌特征。
眯眯眼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造型问题,而是牵扯到历史屈辱、文化定义权、国际话语权的符号战。Swatch事件让我们再次看到: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敏感度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修辞”,而是企业能否立足市场的硬实力。对中国人而言,坚持对辱华符号说“不”,不是玻璃心,而是文化自信的表现。Swatch也好,其他品牌也罢,这堂“文化敏感度”的课,都值得反复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