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寻找灯塔之旅 (1) – Peggy’s Cove Lighthouse

(2025-10-26 12:25:18) 下一个

9月底我们开启了新斯科舍省为期一星期的自驾游。这座被人们称为大西洋墓地的半岛, 有着崎岖的海岸线,汹涌的海浪,还有世界上最高落差的潮汐,狂野而又神秘。

 

这里不单有早期欧洲定居者的历史遗迹,美丽的海湾和原汁原味的小渔村,更吸引我们的是沿着海岸线那数不胜数的灯塔。你也许不会想到:面积比缅因州还小的新斯科舍省的灯塔曾多达187座,遍布新斯科舍省的主要海角和周边的小岛,加拿大第一座灯塔就诞生于新斯科舍省。

 

我们的第一站选择距离省首府哈利法克斯 (Halifax )大约40分钟车程的佩吉湾 (Peggy‘s Cove ),计划飞到哈利法克斯并取到租车后,直接开到佩吉湾的一小旅馆住下(Clifty Cove Motel),争取拍到佩吉湾灯塔(Peggy’s Cove Lighthouse)在日落和日出时最美的容貌。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飞机延误2.5个小时。加拿大人民礼貌友好,但机场设施正在扩修,办事人员的效率实在不敢恭维。 尽管过关的人不多,但进程缓慢。等我们赶到旅馆时,天已黑透,当天灯塔日落的场景也就成了过去的遗憾。

 

我们下塌的旅馆就在海湾边上,离灯塔只有几分钟的车程。夜里风雨交加,房间里能清晰地听到阵阵的波涛声,久久不能入眠,次日拍摄日出灯塔的计划自然又是落空,索性睡到了个自然醒。

 

第二天八点多钟我终于有幸目睹这座大名鼎鼎的灯塔,身高将近50英尺的佩吉湾灯塔在新科斯舍省众多灯塔中并不是最高挑的,容貌也非常经典 - 六角型的白塔配上红色的顶灯。灯塔周边那一大片光潔的巨型岩石和海浪猛烈拍打着岩石的景象令人震撼,远远看去行走在岩石上的三两访客尤如蝼蚁一般的渺小。正是这大片的岩石和汹涌波涛的烘托,使得佩吉湾灯塔在众多的灯塔中脱颖而出,成为新斯科舍省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这座建于1915年佩吉湾灯塔如今依然闪耀,骄傲地矗立在那伸入大海的半岛上,引导船只,欢迎游客。

 

这时候雨已停了,但天空依然一片灰暗,我传了一张实时拍摄的佩吉灯塔发给儿子,很快收到礼貌性的回复:still very pretty。是的,灰暗的天空也许使得灯塔失去光泽,但掩盖不了佩吉湾的天然美丽。

 

佩吉湾是一个充满传奇,海浪和岩石的小渔村,相传小渔村的名字源于在附近一次海难中幸存的一个女孩,她的名字叫佩吉。二百多年前的村庄由6户人家组成, 他们从乔治三世国王手中获得了800英亩的土地赠与,从此以后,村民们在岩石缝中垒起了房子,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捕捞耕种,生生不息…… 

 

(上图来源网络)

旅游大巴每天都会把一车车的游客从哈利法克斯送到这里,但从海湾中摇曳的木头渔船,岸边堆放的龙虾笼,弥漫在空气中那淡淡的鱼腥味……我能真彻地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魅力,这里仍然是一个真正的渔村。

 

十点多钟,大巴开始陆续到达,游客随即增多,也到了我们该离开的时候了,赶赴今天行程的第二站: 卢嫩堡 (Lunenburg ),然后会继续往西南方向行驶,在一星期之内将沿新斯科舍的海岸线绕半圈,  争取观看更多的灯塔。

 

中途停留小镇马洪湾(Mahone Bay),这是领导的同事极力推荐的小镇之一,同事的太太就是离马洪湾不过20分钟车程的土生土长新斯科舍人。 

 

马洪湾人早期大多都以木船制造业为生。也许是座落在水边那三座尖顶教堂,尤其在秋天的红叶衬托之下美伦美奂,使得这座小镇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可惜9月底的马洪湾大多数叶子还没变颜色,视觉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美好。

但街道两旁五颜六色的店铺和民居装饰的非常精致,我们正好赶上当地的稻草人节(Scarecrow Festival),很多商铺门前以及居民住宅院子里都排列着服装艳丽,动作夸张和造型各异的假人,我们在街上慢慢转悠,时不时停下来与这些人偶合照留影,倒也非常有趣。

这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小镇,从厕所的标识能感觉到小地方的人并不保守,反倒很开放包容。

不知不觉到了饭点,我们随机走进一家小餐馆,点了当地美食龙虾三明治和海鲜粥,味道鲜美,不愧为龙虾之都,但价格却不便宜,一份龙虾三明治就要35加币。吃过午饭,又继续前行。

 

卢嫩堡(Lunenburg)被喻为加拿大活生生的一张明信片。我们跟随谷歌导航来到与旧城区隔水相望的一个路边摄影点(Lunenburg photo spot),卢嫩堡旧城区全景映入眼帘:色彩艳丽的建筑层层叠叠,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与水中漂浮着那金灿灿的水草交相辉映 …… 真美!第一眼就对这座小城有了好感。

 

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小城仍然保留着十八世纪英殖民时期规划的网格状布局,整齐排列的街道从水边顺着山坡缓缓延伸,这儿并不是为招揽游客刻意新建的仿古街镇,旧城区约70%的建筑真真切切来自于十八,十九世纪的原始建筑,一百多年依然屹立不倒。

 (上图来源网络)

 

我们随意在规规整整的街区闲逛,横着走一段再竖着走一段,根本不用担心会迷路。街道两旁房子五颜六色,被称为“卢嫩堡凸起”(Lunenburg bump)的五面天窗随处可见,传说天窗曾是妻子们守望丈夫船只归来的瞭望台。街上行人不多,显得有点冷清,一辆马车滴达滴达慢慢走来,要不是路边停靠的汽车,还真以为穿越回到十八,十九世纪呢。

 

卢嫩堡两座地标建筑当属圣约翰圣公会教堂 (St. John's Anglican Church)和卢嫩堡学院(Lunenburg Academy),虽然都是木质结构,与欧洲那些富丽堂皇的建筑不能相比,但设计非常别致,秀气十足。

 

卢嫩堡码头港是这座小城最热闹的中心,充满活力而又具有浓厚历史感。停靠在码头的“蓝鼻子二号”(Bluenose II)木质帆船曾赢得了“北大西洋女王”的称号,有一个传奇故事,必须留影。

 

“蓝鼻子二号”的前身,“蓝鼻子号”于1921年3月下水,这艘由当地人建造的漂亮赛船从获得国际渔民赛(International Fishermen’s Race)奖杯那一刻,传奇就此开启;1933年它亮相于芝加哥的百年进步世界博览会,1935年航行至英国,庆祝乔治五世国王登基25周年,1937年,“蓝鼻子号”被作为模板刻在了加拿大一角硬币,随后印在三枚邮票以及新斯科舍省的车牌上。

 

1946年1月28日“蓝鼻子号”触礁沉没,1963年“蓝鼻子二号”下水,作为新斯科舍航海大使,继续承传“蓝鼻子号”的传奇。如今这艘令卢嫩堡人骄傲的帆船光环不再,停驻在码头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有过的辉煌航海时代。

 

卢嫩堡大西洋渔业博物馆(Fisheries Museum of the Atlantic)称得上是方圆百里之内规模最大的博物馆,这座曾经是当地渔业加工厂的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了该镇渔业造船业的发迹史。令人意外的是卢嫩堡小城也曾有过一段不光彩历史 - 朗姆酒走私事件(Rum Runner)。在美国禁酒令期间,这座小镇卷入了朗姆酒走私活动,渔民借助假装捕鱼,偷偷将酒运送至纽约。

码头旁边有一组黑色大理石纪念碑,是当地人为纪念在附近海域遇难的渔民而建。几个世纪以来,被称为大西洋墓地的新斯科舍省就有350多艘船只被浩瀚大海吞噬,无数生命被卷入海浪中再也没有返回。很难想象最初踏上这片狂野土地的开拓者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才得以生存下来。

当晚租住在城郊的独立小木屋(Lunenburg Oceanview Chalets),距离小木屋开车8分钟有一处原始的小渔村 - 蓝岩 (Blue Rocks)。之前曾从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过小渔村的照片,日出时分的小海湾美得令人窒息。领导懒得早起赶日出,放下行李先赶过去一睹为快。

展现在我眼前的这片静谧的小海湾充满诗情画意:金黄色的海草,黑竭色的风化岩石,水边的小木头船,隐约倒映在泛着涟漪水中的小红木屋,与天边的晚霞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好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置身于这“诗和远方”,我有一种要作诗的冲动,大海啊,大海…… 除了惊叹,-句诗也没憋出来。

新斯科舍省自驾游的第一天在美丽的晚霞中完满结束。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