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将前往这次行程的最后一站 - 哈里法克斯(Halifax),英国人从法国人手中夺取新斯科舍省的控制权之后,于1749年把省府从安纳波利斯皇家小镇迁至这里。哈里法克斯是一座天然良港,当冬季来临其它港口冰封之际,这里的船只仍能自由穿梭,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哈里法克斯迅速成为了新斯科舍省的心脏。
途中我们顺道参观了名声在外位于特鲁罗(Truro)小城的维多利亚公园(Victoria Park), 结果令人失望, 公园里的两座瀑布(Joseph Howe Falls and Waddell Falls)中的一座完全干涸,另一座则变成涓涓细流。这座差不多有3000英亩的公园,林子里大多数是铁杉树,沿着溪边才能看到一抹秋色。


看来我们采纳露易丝的建议,临时放弃原先计划去克吉姆库吉克国家公园(Kejimkujik National Park)的决定是对的。据她说这里三个月几乎没下过雨,为了防止山火,公园里很多步道都关闭了。加拿大实在是被山火烧怕了。就在前一天我们住在沃尔夫维尔旅馆时,手机也收到过好几次短信,距离半个小时车程处有森林火警要求当地居民撤离。
下午2点左右,汽车驶入哈里法克斯市区,离Airb&b 入住时间还有两小时,干脆把车停在哈里法克斯公共图书馆(Halifax Public Library)旁边的停车场,先在市区逛逛。

该图书馆门面很气派,里面设计新潮,整一面墙壁装饰着几百本图书,大堂中间雪白的楼梯穿插而上,看起来象一幅巨大的抽象画。注意到柜台旁边的一块告示牌:社区卫生中心将为无家可归者提供无需预约的医疗服务…… 联想起我们县里那破旧的小图书馆都快撑不下去了,不禁感叹:加拿大的公共设施真是美帝高攀不上的啊。


虽然是公共场所,随便出入,但这里却非常安静,干净整洁,大多数人都在安静阅读,偶尔也能看到躺在沙发上呼呼大睡的人,这图书馆妥妥的成为了无家可归之人最好的避难所。当然也有象我这样乔装成读书人,进来使用一下五星级厕所,顺便熏陶一下书香的人。

离图书馆不远处的哈里法克斯公共花园(The Halifax Public Garden),要比我们三天前在安纳波利斯皇家小镇参观过的皇家历史花园规模更大也漂亮多了,而且免费对公众开放,必须进去看看。我们从狂野的海岸和纯朴的乡野一路开车过来,走进这座小桥流水,百花争艳,充满小资情调花园,有一种别样的欣喜。




当晚住在市中心的一小单间,从豪华公寓一下子缩到这么窄小的空间,窗户还被别的房子挡得严实,落差委实有点大。领导环视四周,马上得出结论:不喜欢哈里法克斯。但我觉得这比起我们几十年前在纽约当学生时的条件已经好得多了。
这小套间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窄小的空间里厨房浴室布局合理,连分类垃圾桶一个也没少,冰箱上贴着垃圾分类细则,总共分四类密密麻麻整整一页。加拿大人的环境意识从这垃圾桶便可见一斑。反观美国,有一个视环保意识为骗局的总统,自然而然地不在乎回收垃圾了,以漂亮国人的智商,能选出这么一位总统,大概率也是搞不清楚什么垃圾应该放在哪个桶的?! 
次日上午,我们的第一站是城堡国家历史遗址(Citadel National Historic Site ),这座建造在高坡上的建筑虽然与欧洲那些富丽堂皇的城堡不能相比,但起码有一圈4尺厚的城墙围着,看起来也是固若金汤。门口有一名士兵守卫,每隔一小时换岗,换岗仪式沿袭了一百多年的传统:由一领队领着一名士兵,喊着口令,操着正步从警卫室走出,相互敬礼换岗,然后再一步一个脚印走回去。

(上图来源网络)


望着挺立着门口一动不动的士兵,脸蛋被风吹得通红,眼睛几乎都睁不开了,我心生怜悯:年青人真不容易啊!我问士兵能否合照留影,人家欣然答应,加拿大人还是很友善的。 
进入城门需要15加币,既然花钱买了门票,那就即来之则安之,我们在城堡遗址逗留将近三小时,除了粗略的观阅展出的图片资料,还看了一个30分钟的视频,妥妥地上了一堂生动的加拿大历史课。
这座由英国人修建的堡垒与这座城市同年诞生(1749年),建堡垒的初衷是为了制衡当时依然占据着新斯科舍省东北地区(Cape Breton)的法国人,但随后在抵抗美国人的入侵倒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注,美国人分别于1775年和1812年试图入侵英殖民加拿大领土,最终都以撤退告终)。
随后的一百多年里城堡历经4次重建,现存的这座星形堡垒于1856年竣工(1820-1831年英国人在????北克也建造了一座类似的城堡)。1906年最后一批大英帝国的军队撤离哈里法斯克,留下了一套现代化的港口防御体系。随后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之间也结束了百年的恩恩怨怨,开启了合作的新时代, 二战以后更是结为铁杆盟友,纵观历史,感叹世事无常,如今懂王的关税战又重新挑起英美加之间的纷争。 

(在朝鲜战争中加拿大派遣了超过26,700军人,参与了加平战役和187高地战役等重大战役)
(座落在城堡旁边斜坡上的哈里法克斯钟楼建于1803年,是这座城市的重要地标之一)
从城堡出来顺着坡道往下走很快就到达市中心,这时候已到了饭点,刚好在市中心街上转转,顺便找点吃的。没想到在哈里法克斯居然还能吃到兰州拉面,发现这里还有一家大型中国超市呢,看来这座城市中国人不少。曾读过CBC 今年一月份的一篇报道:自从2021年以来,移民成为新斯科舍省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难怪在街上能看到不少有色人种的面孔,哈里法克斯机场工作人员更是几乎都被印度裔移民包揽。 

(市中心的步行街,Argyle street 有点儿冷清)

哈里法克斯另一著名的景区是长达4.5公里的水边木栈道(Waterfront Boardwalk), 这里虽说不能算是游人如织,但也是我们在新斯科舍一星期以来遇到的人最多的地方了,每星期游轮把上千的游客送到这里,然后旅游大巴又把一车车人送到吉佩湾。

水边木栈道的两座重要地标:加拿大移民博物馆(Canadian Museum of Immigration)和大西洋海事博物馆(The Maritime Museum of the Atlantic)向人们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哈里法克斯港口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曾经令哈里法克斯人心碎的地方。
1912 年4月15号,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沉没,距离沉没地点最近的哈里法克斯港口成为前来救援船只的集结地,为救援工作提供坚强的后盾。至今大西洋海事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从泰坦尼克号打捞起来的遗物,泰坦尼克号遇难者的墓地则分别位于哈里法克斯费尔维尤草坪公墓(Fairview Lawn Cemetery)和奥利维特山公墓(Mount Olivet Cemetery)。
也正是在这里,1917年12月6日载有2.9千吨炸药的法国船只“勃朗峰”号与比利时救援船“伊莫”号相撞,引发了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前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为大爆炸,近2千人丧生,数千人受伤,整座城市几乎变成废墟。当年事故发生时,波士顿人迅速组织了一列满载物资,医生和护士的救援列车,第一时间抵达爆炸现场。100多年过去了,哈里斯法克再也找不到当年大爆炸后留下的任何痕迹,但人们并没有忘记那场灾难。每年12月6日,哈里法克斯人都会在尼德姆堡公园的纪念钟楼举行仪式,缅怀大爆炸事件中的死难者。新斯科舍省每年仍然会向波士顿市赠送一棵圣诞树以表达对波士顿市民当年提供援助的情谊。
二战期间,这座拥有海军设施的哈里法克斯港口,成为向英国运送重要战略物资和部队的主要门户。这里曾经熙熙攘攘,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从21号码头启程前往欧洲战场,港口的的繁忙一直维持至战后数月,战争中幸存的军人带着他们的战时新娘及其子女凯旋归来。 
如今这儿是吃喝玩乐,享受阳光和海风的好地方,我们在木栈道的尽头21号码头海港农贸市场(Seaport Farmers Market)逛了逛,从这里总算买到了二件小礼物送给儿子儿媳,之前还没见到哪里有卖旅游纪念品的地方呢。


坐在水边木栈道的的椅子上,吹着海风,我们拍到了离开新斯科舍省之前最后一座灯塔 - 座落在哈里法克斯港口内始建于1876年的乔治岛灯塔 (Georges Island Lighthouse)。 这次新斯科舍寻找灯塔之旅我们一共观看了20座灯塔,正是灯塔的引导,让我们有机会领略了大海的神奇,浩瀚,狂野与温柔。每座灯塔和背后的守护人都有他们的故事,了解了这些故事,灯塔在我们面前变得鲜活起来。她不仅仅是一座座外型美观的,供游人观赏的建筑物,她更肩负着为人类导航拯救生命的使命。

拍完灯塔,继续随意沿着木栈道往前走,不知不觉来到了哈利法克斯-达特茅斯渡轮码头(Halifax-Dartmouth Ferry),干脆坐轮渡到河对岸,哈利法克斯的“布鲁克林”去溜达一下。单程15分钟只需要3块加币,同样可以观看到哈里法克斯,达特茅斯全景,以及连接两座城市的大桥(Angus L. Macdonald Bridge),比坐观光游船要合算多了。
(从船上看到的哈里法克斯,虽然背光,照片效果不理想,但并不妨锝向我展示哈里法克斯是一座现代化城市)
(被称为哈里法克斯的“布鲁克林”达特茅斯)

(车/船两栖观光巴士,Halifax Harbour Hopper Tour,55分钟包揽从水路两路游览这座城市,要50多加币呢)
一星期很快就过去了,也到了与新斯科舍省说再见的时刻,开往机场的途中我们顺道在Shubie Park 公园停留了一会儿,这座沿着废弃运河而建的公园基本上是本地人晨练,休闲溜狗的地方。人不多但充满生机:湖中悠闲自在的野鸭,树稍上娇小玲珑的小鸟 , 丛林中萌萌哒的小松鼠,公园小径那沐浴着阳光的孩子,湖边忙着搬运木棍的狗狗……
再见,狂野,美丽而又历尽灾难的新斯科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