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舊事話百年 (82) 振興工業
菱湖的電燈公司、電話公司,甚至街道垃圾桶、消防站等等,都是章榮初建立的,菱湖號稱有七十二座橋,章榮初幾乎把所有的道路和橋梁都整修一遍,在湖州建造了著名的苕粱橋。
章榮初認為單靠農業經濟是無法改變農村落後現狀的,必須有工業, 1946年4月,他投資四億的菱湖化學廠開工,他向杭州《之江日報》記者許儒鴻談了他的計劃,這位記者就是後來的台灣著名作家高陽【註】,這篇報導也是高陽記者生涯最後一篇文章,之後他進入筧橋空軍學校,1949年隨軍赴台。
【註】高陽 (1926-1992),原名許儒鴻,祖籍菱湖下昂,著名歷史小說家,代表作《慈禧全傳》《胡雪岩》。1942年畢業于上海聖約翰大學,就職《之江日報》,1946年底進入筧橋空軍官校任文書。1949年隨軍赴台。
章榮初完成了菱湖蠶絲品質的改造,傳統土種蠶已徹底消滅,建造現代化絲廠的條件已成熟,一座中國規模最大繅絲廠的藍圖,已經擺在章榮初面前。他開始了畢生最宏偉的計劃,把菱湖的土絲改造成中國最好的蠶絲,織成中國最好的綢緞,銷售到全中國全世界,這是章榮初心中美麗的夢,現在他要去實現它。
投資二百億的菱湖繅絲廠股份有限公司,由絲綢專家費達生選址在菱湖安瀾橋堍,那裡水質特別好,用這河水繅出的絲,比一般的絲重。1946年6月章榮初購地五十五畝,吳紹麟設計廠房興建,1948年2月落成,6月19日開工。
章榮初建設家鄉的資金,全部來自他自己在上海經商三十年的積蓄,抗戰勝利時,他手中積累的價值一百萬美金的棉花棉紗布,委託上海棉紗棉布交易市場洪佐堯逐批拋出,換成黃金,投入菱湖建設事業。上海榮豐紗廠資產超過100萬美元,在1946-1948年翻了三倍,除了自身改造擴建,都投入菱湖的事業。
菱湖絲廠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繅絲廠,產量佔全國三分之一,設備全部是意大利和日本進口。全廠員工一千零九人,月產生絲二百五十擔,以「水紅菱牌」和「靈山牌」為商標。
按章榮初名下的種植場蠶種產量計算,這樣的絲廠至少要五家,方可處理每年二萬多擔廠絲,再建一座綢廠,完成養蠶、繅絲、織綢一條龍。章榮初計劃再開一家絲綢職業學校,培養人才。章榮初的心氣越來越高,如果時代命運讓他的心願得償,中國的絲綢業就不是今天的局面了。
章榮初在回憶錄中說:
菱湖繅絲廠建設起來了,我準備逐年擴大,建立從桑種(青樹農場),蠶種(明明種場),養蠶(蠶業指導所和全菱湖農戶),繅絲(絲廠),直到紡織(再辦絲綢廠),一個完整的蠶業絲綢托辣斯,從原料到產品由我一手完成,這是我的理想。
章榮初的理想是他一人控制菱湖的絲綢業整個生產練,足可控制中國絲綢業的三分之二。
章榮初還收購了中國第一家機器繅絲厰、創辦于1909年的公益絲厰,改名合豐絲厰。公私合營後改名「湖州絲廠」。直至今日,章榮初創辦和經營的菱湖絲厰(今浙江第二絲廠)、合豐絲厰(今湖州絲廠),和湖豐綢厰,仍是湖州地區絲綢業最主要的三大支柱。
章榮初建設家鄉不是為了發更大的財,而是要讓家鄉脫貧致富,章榮初建立了菱湖第一個消防隊,第一所現代醫院(青樹醫院),第一個電燈公司(青樹電燈公司),第一個電話公司(菱湖電話公司),第一條省級公路(因戰事中斷修築),他規劃的新居民區,購地一百畝興建樓房五百幢,拓寬馬路,開闢靈山風景區公園,擴建保育院、托兒所,建造公墓,等等,這是章榮初心中現代農村的理想,明日家園的藍圖。章榮初的家鄉建設事業,至今仍是鄉人家喻戶曉,津津樂道的故事 。
1946年章榮初在《改進菱湖鄉邨的設施和願望》這篇講演中,道出了自己的心願:
我想用我的全力,先把我的故鄉菱湖,在物質建設上,是要完成現代農村的設備,要達到農業生產的工業化。在分配上,要實現購買消費等等的合作制度,以逐漸改良經濟組織,使合於現代潮流。在精神建設上,要使農村造成勤勞奮勉的風氣,發揮端厚淳樸的美德,使農民能夠手腦並用,做一個健全的生產的國民。而我個人的服務志願,抱定運用自己的財力,來為社會謀幸福。
我們中國,弄到如此衰落,完全是民眾沒有國家和社會的觀念,只有個人和家庭的觀念,結果是一盤散沙。際此國勢危危之時,倘若仍然沒有社會和國家觀念的存在,則亡國就在眼前。試問,國亡了,做了亡國奴,你想再繼續做你的守財奴,恐怕也是做夢罷!希望一切資產者都能自己醒悟,各人都來改造各人的鄉邨,共同來努力社會事業,復興和繁榮農村。
可惜時不予我,菱湖絲廠開工之日,長春攻防戰的炮火已經燒紅了東北的天空,「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即將拉開帷幕。章榮初的雄才大略已經沒有機會了,而他和中國資產者還懵然無知。
章榮初手書菱湖絲廠計劃書
菱湖絲廠商標
菱湖絲廠
菱湖化學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