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新地新人

末世 弥赛亚 以色列 历史 民族 闪含亚弗 诺亚 圣殿 歌革 安息 耶路撒冷 圣经 文革
正文

转:八十年前的毕业证书 续八/急流勇退的老爷子-石愚山

(2024-01-04 17:30:05) 下一个

 

大舅舅微信版之八

 

 

“急流勇退”的老爷子——石愚山(一)

 

 

 

我:网查“石愚山 : 原名石志崑(1895~1976) 青州满族镶红旗人。山东省高等师范学堂毕业,济南“五四”爱国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后在济南、青岛等地中学任教。解放后在山东师范学院讲师退休,民盟成员。”讲讲老爷子的故事吧(我们都称外祖父叫老爷子),当年“五四运动”的猛将,罢市总指挥,怎么忽然急流勇退了?

 

老爷子是青州北城镶红旗斡勒氏家族(汉姓石),独子,父亲庆元,军职是委属前锋校,就是骑兵带着人冲锋的,从八品,相当个连级干部,月饷银三两,家属岁米三十石,马干(饲马料钱)折价银十二两。清末八旗军经常欠饷,那时还不许满人经商做其他营生,所以生计艰难。但为了让自己的独子将来能出人头地,就把他从私塾转出,入新学青州海岱书院深造。

海岱书院是清末废除科举后清州旗城成立的一座新式学府,只收旗城满族学生,入学不限年令和学历,但毕业考试合格才发文憑。                                                                                             

书院分国学、史学、数学、英文四科,老爷子读的是史学科。因为接触了新思想,他觉得这个书院名为新学,其实管理人员和教师都是老派人物, 封闭守旧,而且根子就在院长身上。他开始鼓动学生以罢课为名要求撤换院长,接着匹马单枪找到当时旗城的副都统,提出更换院长的要求。结果第二天就有了答复,书院佈告栏里多了一张开除石愚山的公告。

庆元公随军各地征战,见过世面,没责怪儿子,倒是鼓励他走出青州闯荡。就这么着。他背上个小包袱到济南,考进了山东省高等师範学堂史地科

(后改为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是1915年。

 

     我:由此看来,经文守善小学“抬校长”就深得老爷子的真传,不畏权势,勇于斗争的性格有遗传啊。

 

1919年老爷子毕业,正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问题引发五四运动,北京学生通电全国请求声援。那年他24岁,血气方刚,和同学最先发起组织了济南一师的罢课和游行示威,接着倡议联合省立一中、齐鲁大学好几个学校成立山东学生联合会。他被选为学联会副会长、评议部部长。

 

    我:他们还是全国当时挺早组织学联的吧。

 

是很早。而且还联络其他行业,组织了学商联合会,学农联合会。接着五月底就组织了济南大罢课,市里学校差不多都参加了,震惊全省,山东各地学生也纷纷上街。

六月初,又因为北京政府逮捕很多学生。山东学联会出头召开全市各界代表大会,决议大罢市,老爷子被选为济南市各界罢课罢市总指挥。罢市一连好几天,最后逼得省府出来谈判,老爷子几个学生代表的条件政府代表都答应了,比如省政府通电北京要求拒绝合会签字,收回青岛主权,释放学生等等,还在协议文件上盖了图像,军警也撤离现场。

济南罢市5天半,是北方各省罢市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城市。

 

      我:这两次是从学校罢课到全市罢市,第三次就闹到北京去了。

 

那就是大闹新华门了。听说北洋政府还是准备月底前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济南各界都闹起来了,又是学联会倡议,由省议会出面,召开各界代表会议,立即派出“山东各界请愿团”到北京请愿。老爷子是一师代表,请愿团在新华门外一直坚持到晚上,酷暑暴雨,誓死不退,徐世昌才答应第二天在怀仁堂接见。可是什么明确答复都没有。代表们一商量不行,隔天又去见总理龚心谌,要求他明确表示拒绝签字;同时分头去各界联系,请求声援。

龚心谌的回复也不能让大家认可,于是再次通电全国,各地请愿团陆续赶到北京,加上本地各界声援力量,把新华门围了个水泄不通,济南第二批请愿团也赶到了。龚心谌第二次批复才明确不签字,不保留山东特权等问题。大家还不放心,直到巴黎和会我国专使来电,已拒绝签字。大家认为请愿目的已经达到,就回来了。           

 

我:如此说来,老爷子在山东五四运动中真是一时风头无两啊!我听他和我爸聊天说过在新华门外头举着鞋跳舞这事,他还举着手转圈表演了一番。    

 

当时总统不接见,又下起大雨,请愿代表都跪在泥水里,嚎啕痛哭,有的人晕倒在地,老爷子跳起来举着鞋哭着唱“心内只把伍员恨,大不该鞭打死尸灵”,这是“申包胥哭秦廷”的唱词。旁边围观的北京市民都看不下去了。

 

我:另外,正史上王尽美是山东五四运动的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

 

王尽美的问题是老爷子和我最不愿谈的事。老爷子生前省委党史办就多次找他谈王尽美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王是1918年考入第一师范读预科,“五四”那年(1919年)在北园分校读初中一年级,老爷子跟本不认识他,他不是一师学生会的干部,也不是省学联的干部,一师学生会和省学联的人老爷子都认识。省党史办还是叫老爷子再回忆回忆王尽美在五四时的作用,老爷子没有办法,找了当时一师的老同学五、六个人共同回忆,请党史办的人也参加,结果都说:当年不认识王尽美。党史办还不放过老爷子,非要老爷子回忆出点事跡来,老爷子不得己写了个:王尽美极积参加了五四运动,党史办这才罢休。老爷子说这样写不违背历史,因为那时一师的同学全部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

 

我:网上可以找到署名石愚山的回忆五四运动文章,还有张景文回忆1919年在山东参加五四运动的文章,

 

张景文的文章我1978年就看到了,是省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给我看的(我当时是省政协秘书处秘书),这篇文章发表时老爷子己去世。署名石愚山的文章“对五四时期济南学生运动的回忆”,发表在1965年山东政协文史资料选集上。这是山东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特约老爷子写的。初稿是我照他的口述和笔记整理的,老爷子写的原则是:①,淡化省立第一师範在运动中作用,②不写他自己在运动中的工作,不写他在学联中担任的职务。他带着这个初稿到北京住了半年,请你爸爸帮助改写。正式发表时被文史资料委员会删去六分之一(.均为细节)。

 

      我:那发表前的原稿还留着吗?

 

原稿我这里还保留了。

      我:太好了,等我下次去济南,把它整理出来。

 

还有,张景文的回忆有些是1920年以后的事情。1919年5月中旬学联会成立到6月底,学生运动过程中已被政府逼迫走了二任学生会会长,到7月初,又一任会长因故请辞,为避免会长再被迫害,决定不再选会长,由付会长代理,就是老爷子。第一任会长张文英,第二任赵绍谦,第三任夏雨亭,老爷子从1919年5月中旬倡议成立山东省学生联合会起,经历了策划罢课,领导罢市,大闹新华门,反对马良几个大事件,8月中旬退出省学联会,接替的会长是姚志轩(医专学生),付会长鞠文英,学联会暂时转入地下。姚志轩是老爷子的好友,经常来家里和老爷子下棋聊天。

 

我:他退出学联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从他的经历、能力看,都是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啊。

 

学联的干部必需是在校生,毕业、退学的自然退出学联。老爷子8月份毕业,就退出了。而且他本身不是搞革命搞政治的人,没那个素质。

 

我:同时代的人很多后来都是“老一代革命家”,不过成了革命家也不一定活到后来了。好像老爷子还差点去法国勤工俭学。

 

确有此事。当时他毕业了正要找工作,同班同学孙鸣岗(你小魏叔叔的亲舅舅)找到他,约他到一个茶馆喝茶,同去的还有一位济南女师的同学,是老爷子运动期间认识的学联女干事,二人在工作中产生了恋情。孙鸣岗开宗明义说他是北京法华教育会留法勤工俭学济南区的组织人。法华教育会1916年成立,发起人是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目的是 “输世界文明于国内 ,以改良中国社会 ”,鼓励人们以低廉的费用赴法勤工俭学,报效国家。孙问老爷子,有没有考虑赴法勤工俭学呢?老爷子知道在五四运动前的三月份,第一批学生已在上海登船赴法,所以他很兴奋,不过没钱怎么办?孙介绍说,家里富裕的自费,没钱的法华会资助路费,到国外需做工自助,即勤工俭学,他自己就是第二种情况。老爷子毫不犹豫表示同意,那位女同学自然没有二话,三人当即约定时间,准备一同去北京上预科,赶上十月的一批出发。

老爷子给家里写信,说毕业后暂不找工作,准备和若干同学出洋去法国勤工俭学,请家里不必挂念。

孙鸣岗、老爷子和那位女同学准备好全部手续,只等集合出发,谁知庆元公赶到了济南。原来他刚给儿子定了亲事,结果儿子跑路,怎么向亲家交待?庆元公也算旗城有头有脸的人,悔婚事大,绝不能做的,所以连夜坐火车赶到济南,阻止老爷子赴法留学,老爷子唇蔽舌焦,庆元公就是不允,揪着他要立刻回青州成亲。老爷子不是革命者,他反对旧观念,但作为独子,又遵守孝道,不能推诿这个家族、家庭的责任,有点像“家”里的觉新。最终他同意回去成亲。

 

     我:五四运动前后,仅赴法勤工俭学的就有两千多人,二三十年代赴欧美的也很多,老爷子错过大好时机了。不知那位女生如何呢?

 

第二天一早,老爷子约她在大明湖见面,老爷子告诉她不得不回青州成亲,担负起家庭责任,也要对女友负责,不能脚踏两只船,所以不能同去法国。那位女同学虽家境富裕可人很朴素,生活简朴,剪着一头短发,性格开朗爱笑,是学联会里的活跃分子。两个人就这么分手了。之后,老爷子给孙鸣岗留下一纸字条,“不能同往法兰西,遗憾再三泪拜”。当晚就随庆元公回了青州。

 

     我:后来孙鸣岗他们怎样了呢。

 

孙鸣岗他们十月走的,一百多人赴法留学,他获得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后参加抗日游击队被称为“博士司令”,1940年接受八路军改编,后来是陈毅介绍他入党。解放后在北京工作。那位女同学在留学期间加入了国民党,回国后做国民党党务方面和妇女部的工作,到抗战胜利己是国民党中央委员。

●孙鸣岗

 

老爷子结婚不久,就离开了青州再次返回济南第一师范,由他的史地老师祁锡推荐留校任教,以后他很少提起赴法留学这段经历。

 

我:老爷子回青州结婚前认识姥姥吗?还是早有婚约?姥姥家是正黄旗,嫁给老爷子是下嫁呢还是清末已经不讲门第了?

 

他们结婚前没见过面,是庆元公一手经办的,订婚立马结婚。事先老爷子什么都不知道。

姥姥家是个大家庭。清末国库亏空、粮晌不济,后来开始允许驻防官兵经商,姥姥家的爷爷姓完颜,有爵位,他抓住商机开了“义兴合”、“义聚永”、“义利兴”三家店铺,经营各种土特产商品远销济南、北京,但她爷爷早逝,商铺由奶奶经营管理,可六个儿子无一成材,都是饭来张口、钱来伸手的主,好在老太太很有能力,又有长孙巨虎(姥姥的亲哥哥)协助,可惜这位长孙体弱多病。所以老太太深感人品的重要。姥姥从小跟老太太长大,是老太太的掌上明珠,所以她在给姥姥考虑婚事时,不看财富,就看人品。庆元公虽是旗城最低的军官,却是最早放弃皇糧,靠经商养家的八旗子弟,而且为人特别耿直,儿子又是省高师的学生,家道看起来是兴旺的样子,老太太就订下了这门亲事。

姥姥堂兄妹共六男八女,她一出生就交给奶娘养,奶娘跟随孩子一生。所以他们兄妹只知“娘”不知“妈”,我从来没有听姥姥说过她父母的事,只说“我娘”如何如何。姥姥的“娘”在姥姥结婚后就回家去了,接她也不来,说不愿和女婿住在一起。姥姥不认字,可是听人读红楼梦就很熟悉,说贾母跟她奶奶很像,就是一个大家庭的主心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