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新地新人

末世 弥赛亚 以色列 历史 民族 闪含亚弗 诺亚 圣殿 歌革 安息 耶路撒冷 圣经 文革
正文

转:八十年前的毕业证书 续六/另一个舅舅

(2023-12-25 10:27:48) 下一个

大舅舅微信版之番外篇六 

 

    我:台湾那个舅舅我好像记得后来还是搞学问的,怎么又是军人呢。

 

    那是另一个人,也在台湾,叫汪和宗,是我的表哥,好像1914年生人记不太清,抗战前也是从北城出来,一直住在我们家,以后是胡适的学生,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十月,参加代表国民政府到台湾接收日产——台湾博物舘,就是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前身,退休后到美国生活,于2014年去世,享年一百岁。

 

我:我在网上查汪和宗,确能查到这个名字。民国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0年抗战撤到大后方四川李庄,史语所所长是傅斯年,汪和宗是庶务,出现在张充和文章和其他一些回忆文章中。

 

汪和宗是在青州旗城海岱书院毕业(相当高中),到青岛住到咱家,想在青島找份工作。我父亲石愚山的朋友趙太侔(青州人,山东一师时的同事)在青島当山东大学的校长,正想找一个能帮他干些家务、又能抄抄写写管理他的一些文档的私人助理,于是我父亲问和宗愿不愿意干,和宗表示愿意,我父亲就把他推荐给趙太侔。干了几天后赵很满意,说和宗老实字又写得好,又会英文。

   1936年赵太侔辞去山大校长到北平艺专任校长,带和宗同往。1937年卢沟桥事变,北平大撤退时赵又把和宗带到大后方。赵到后方后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工资减少了很多,因抗战政府工作人员又常欠发工资,趙再也僱不起私人助理了,便把和宗推荐到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

   后来赵对和宗说:你很有研究能力,干一辈子事务工作可惜了,我给你找个老师,你跟他好好学,一定有出息。赵太侔带和宗到他的朋友那里后,和宗才知道这个“老师”就是胡适。在胡适的帮助和指导下,和宗在历史和文物方面的论文不断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当时学术界讲论资排辈,不过也讲提拔新人,1945年和宗就升为研究员。

 

我:如此看来,应该是那个汪和宗了,国内前几年两岸关系好的时候在四川李庄搞过纪念大后方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南大等纪念活动,里面提到史语所前辈汪和宗后人美国南加大博士汪濬,也参加活动了。

 

     汪和宗的儿子和女儿都专门来济南代他父亲看望我。和宗的长女叫汪濬,长子叫汪大镛,次子叫汪书铨,来济南看我是女儿和次子。

   七十年代末期国内民间与美国不能通邮,只能通过汪延庆从台湾转递信息,而且汪和宗也不知道,那时中国的电话不能打长途,打国内长途电话要到电报大楼排队,想打港台和外国更要有省公安厅的介绍信,这些当时又不能告诉。有时国外和港台的来信还被审查、扣压,他们的来信被扣压了,只好对他说是被集邮人给弄丢了。
   八十年代后表哥汪和宗在美国,从汪延庆处知道我的地址,直接写信到三十三中,因为那时对海外来信己不管制了,我可以直接与汪和宗通信,因为你爸爸在军队工作,所以你妈妈都是通过我与大表哥联系。汪和宗第一封来信时,也把姥姥吓得不轻,因为住在三十三中内,来信都放在传达室,那时对海外来信虽然取消管制,但仍然很敏感,好事的同事在院内大喊:石老师!美国给你来信了!弄得人人皆知我有美国的“海外关系”。我不得己骗他们说,这是我在《中新社》的朋友从美国来的信。文教界人都知道中新社在国外国内的背景,所以美国再来信就没有大驚小怪的了。

姥姥因为同院的人问她美国什么人来信,所以害怕了,叫我把表哥的信烧了,免得再抄家时找麻烦(因为文革时被抄过家,抄怕了,虽然都到八十年代,还是哆嗦)。我没有烧,因为表哥的字写得太好了,当书法保存吧。

 

我:网上关于汪和宗的名字是1938年至1943年出现在做杨振生的助手、傅斯年做史语所所长时的所庶务,协助杨振生、沈从文编写中小学教材做誊抄,及张充和回忆文章中,符合他跟随赵太侔到大后方的经历。抗战胜利后的经历就查不到了。可见汪和宗打杂做起,幸遇良师,勤勉励志,终有所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