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北美,当年,由于疫情的影响,社会基本停摆了,大多数人响应政府的号召,宅在家里,无聊地打发着时间。
趁这个空档,我又读了一遍冯秉程博士基督教名著《游子吟—永恒在召唤》。
本文就是疫情最严重期间的作品。
说句题外话,疫情期间,我身边有两位朋友不幸离世,期间,我有一年多在公司上班,天天乘巴士通勤,硬是没有感染过一次。
1 里程
里程是冯秉程博士的笔名,河南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78年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
1982年赴美留学,1987年获得密西根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俄亥俄大学和西方储备大学工作,1993年后,在威斯康星医学院从事医学基础研究工作。
里程长期崇尚无神论和个人奋斗,在神的大爱的感召下,逐渐认识了基督教信仰是客观真理,遂决志信主,于1992年复活节受洗成为基督徒。1997年蒙召,专职传道。后出版了名著《游子吟——永恒在召唤》。
《游子吟》这本书七八年之前我就有了,但那时没有怎么读,这次疫情期间,我特地买了这本书的修订版一读。
这新版本由加拿大恩福协会2002年出版。
据我了解,这本书在中国大陆及海外华人中传播甚广,是慕道友及初信者的启蒙读物。
2 信主的过程
里程在书的开头就开宗明义,这样写道:
在无神论教育下成长的知识分子,大都有相似的关于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观念,就是当人类处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阶段,人们对雷电、洪水、地震等自然现象产生恐惧心理,因而开始拜雷公、水神、山神、地神,并产生了宗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明白了这一切都是自然现象,并不是什么超自然的神明,因而确定了无神论信仰。也就是说,有神论是人类愚昧无知时期的产物,无神论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后的必然归宿。因此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持无神论观点被视为理所当然并引以为豪。
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学者到西方学习和工作。面对美国这样一个既有世界第一流科学技术水准,却又是有神论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我们的惊愕和困惑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要让我们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向,重新面对我们过去不屑一顾的有神论,无论是感情上还是理性上,都是十分困难的。我个人旅美的前八九年,坚决抵制有神论,从不接触基督教和任何宗教。
可是,神的存在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对神的存在所持的态度与每一个人休戚相关,没有人能够回避。凡追求真理,勇于在真理面前不断修正自己观点的人,或迟或早都会认识到神的真实存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一再指出,一点点哲学会引导人走向无神主义和物质至上的错误,伟大的哲学却会引人归向宗教。
《圣经》第一卷书《创世纪》的第一句话是:“起初,神创造天地。”这是一个伟大的宣称。因为神的存在无须证明,也是人有限的理智无法证明的。但神爱世人,特赐下启示让人认识它。
3 神的启示
里程刚到美国,就受到老师同学的热烈欢迎,所以他说他在美国没有
异国他乡的感觉,时时有温暖感动包围着他。
他在出国之前,已接触过基督徒,有人曾送过几本圣经给他。但是他当时都没有当回事。
到美国以后,便有人请他去华人教会,开始几年,他都以各种借口拒绝了。他认为,他是个人奋斗出来的,对封建迷信,在国内就不屑一顾,到了美国更不可能让他迷信了。他认为,这些基督徒搞的就是迷信活动。
1991年上半年,里程在一所大学的工作告一段落,开始找新工作。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他的基督信仰开始有了一点萌芽。
那年,是美国找工作是比较困难的一年。
里程先后向全美发出了百余封求职信,一直都没有回音,他们夫妻很着急。
就在这个时候,他妻子的一个朋友邀请他们去参加查经。妻子本来不想去,但对方一连几个星期来电话诚恳相邀,碍于情面,最后她同意去试试,不想,她一去就被吸引住了。从此妻子每星期查经不辍。
知道里程为找工作而烦恼以后,查经班的弟兄、姊妹就为里程找工作的事祷告。
里程去克城进行工作面试的头天晚上,原天津音乐学院的副教授徐可立、王国庆夫妇特地来他家为他祷告。里程虽不信,但觉得祷告有益无害,便没有反对。
没想到,第二天里程去面试,奇妙的事就发生了。
克城离里程的住处有200哩,第二天早晨他独自开车前往。
当他驶上一条笔直的高速公路时,突然满目金光闪闪,阳光洒在路上、车上,车里、车外,一片金黄。
这情景持续了四五分钟,里程十分惊惧。
因为他开车八年多,曾多次迎着朝阳开车,从未有过这样的情况。
忽然间,“求你保守里程全家,用阳光照耀他的道路。”
这句话在里程的脑海闪现出来。
这是里程在前一天晚上祷告时所说的话。
当时,里程顿有所悟,心头一阵火热,情不自禁默祷:“上帝呀,难道你真的在向我显现吗?如果是,就求您保佑我面试成功。假如我得到这个工作,我就信你。”
里程面试成功了,他的妻子也在这个时候意外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4 一本书的震撼
1991年冬天,
里程偶尔得到一本书,给他极大的震撼。
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心脏外科医生罗林斯,书名是《死---怎么回事?》。
由于心脏复苏技术日新月异,许多临床死亡复苏的心脏病人日渐增多,作者亲耳听到病人的自述,说明肉体的死亡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
他在强烈震撼之余,自觉收集这方面的资料,经几年努力,终于写成此书。此书一经出版,即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反响。
罗林斯说,以往死亡之于我,不过是行医时的例行现象,人死如灯灭,无须为之后悔或忧虑。但现在我开始相信,死后是有生命的。
罗林斯发现,几乎每个病人临床死亡时都有灵魂出窍,飘游在外,冷眼旁观医生、护士抢救躺在床上自己躯体的经历,也会碰到早逝的亲友。
一次,他抢救一位73岁的老绅士,经历了病人6次反复死亡。
他不得不请别的医生来帮忙。
他当时说了一句话:“再试一次。如果这次休克仍无法控制,我们只好放弃。”病人虽然处于休克状态,但对句话一清二楚。
醒来后,老人对罗林斯说:“你这算什么,我们放弃。当时被抢救的可是我啊。”
这本书中的几十个案例,让里程博士不得不承认物质世界以外,有个灵性世界的存在。灵性世界有神和神在灵界创造的天使,以及因犯罪由天使堕落而成的鬼魔、邪灵。
里程认为,既然灵性世界可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那么我们能因眼看不见、手摸不到而否定神的存在吗?
如果灵性世界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只看眼前物质世界的世界观、方法论岂不应该修正、充实么?
基督教世界是唯心还是唯物的呢?它既不唯心,也不唯物,而是唯实的。它同时承认物质世界与灵性世界这两个客观实体。唯心论纯属主观,唯物论则有失全面。
5 有神论与无神论
里程过去常以无神论者自居,对有神论采取不接触、不探讨、不相信的态度。后来才渐渐明白,所谓无神论者,必须是那些对无神论、有神论作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比较,最后相信无神论的人。
而里程一开始的无神论观点是以结论的形式,从老师那里、书本上承受过来的,对有神论没有作过任何研究。
按此标准,里程认为自己过去够不上一个无神论者,只是一个以为世上没有神的人罢了。
里程认为,理性至上、科学万能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
人文主义竭力抬高人及理性的地位,把人看作是宇宙的中心,一切要由理性审视来决定去留。
科学主义则过于夸大科学的作用,把科学方法当作检验客观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是不符合实际的。
科学不是万能的,其方法和自身都有局限性,对灵性世界更是鞭长莫及。神超越时空、超越万有,是科学无法企及的。所以科学既不能证明神,也无法否定神。
神创造了宇宙,科学则是去研究、认识神创造的宇宙。在这个层次上,神的创造与科学是和谐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的受造之物,神则远在自然界之上、之外。基督教信仰不排斥科学,是涵盖科学、超越科学的。
6 受神默示的《圣经》
在基督徒心目中,《圣经》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其生活与信仰的唯一准则。里程对此也作了全面的考察,认为圣经都是神的话语。
圣经包括旧约39卷和新约27卷,共66卷,由不同的作者写成。
旧约完成于耶稣降生前数百年,新约则始于耶稣受难、复活、升天以后。
一般认为,《约伯记》可能是圣经中最古老的一卷,除它以外,最古老的摩西五经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写于公元前1400年左右,旧约其它卷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写成。
新约的写作从1世纪中叶开始,于1世纪末完成。两约之间有400年间隔期,史称沉默期。圣经也即新旧约的写作历时1500年左右。
圣经的40多位作者,不仅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职业、身份不同,写作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异。
摩西是政治领袖,约书亚是军事领袖,大卫和所罗门是君王,但以理是宰相,保罗是犹太律法家,路加是医生,彼得、约翰是渔夫,阿摩司是牧羊人,马太则是税吏。
他们中,有的写于皇宫之中,有的则著书在牢狱或流放的岛上,有的写于戎马倥偬中,有的完成于太平盛世,有的写于喜乐的高潮,有的写于悲恸、失望的低谷。
圣经各书卷都是独立完成的,写成后即在犹太会堂或基督教堂传读。作者们并不知道这些书卷有一天会汇编成册,形成圣经正典。
奇妙的是,当人们把这66卷书编在一起时,这些跨越60代人写成、风格迥异的作品却是那样的和谐,前后响应,浑然一体。
不用说1000多年所造成的时空差异,就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独立完成的作品,也很难彼此和谐。即便是同一个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观点也会自相矛盾呢。
圣经奇特的连贯性,只能解释为是神的灵贯穿始终,神是圣经的真正作者。
7 人的原罪
圣经不仅向人类启示神,而且让人认识自己。
有人说,圣经不是人的神学,而是神的人类学。
圣经清楚地启示了人的本性。人不仅像其它动物那样有体有魂,而且还有灵。这是人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
人受造时,性本是善的,然而由于始祖的悖逆,人与神的关系中断,人类开始过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活,陷在各种罪中不能自拔。
所以圣经认为,人是伟大的,又是堕落的。
圣经不止一次入木三分地鞭笞人的罪性与罪行,严厉地指出:“世人都犯了罪,亏欠了神的荣耀。”
神爱世人,为在罪中痛苦挣扎的人预备了救恩。
世界上一切别的宗教都教人积德行善,靠人的好行为讨神喜悦以便得救。圣经却指出,活在罪中,被罪所捆绑的世人,是无力始终行善、无法达到神的道德标准的。
所以神差遣他的独生子降世为人,作人的替罪羊,用他在十字架上所流出的血来洗净世人的罪,使一切所相信他的不再被定罪,成为神家的儿女,进入永生。
因此,圣经的“救恩观”是因信得救。
“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死里复活,就必得救。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
神借着圣经向人说话,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信徒。
奥古斯丁年轻时聪慧过人,才华横溢,但生活放荡不羁。他母亲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却无法领其归主,只好终日为他流泪祷告。
奥古斯丁渴望与过去一刀两断,但意志薄弱,力不从心。
公元386年8月,
他坐在米兰住宅的无花果树下,问神:
我这样空虚的生活还要过多久?如何才能痛下决心,开始新的生活?
此时,他突然听见有童声在唱道:“拿起来读,拿起来读。”
他认为这是神的启示,主动翻开圣经,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罗马书13章13、14节的经文:“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妒嫉。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瞬间,疑云顿消,他决志信志。此后45年,奥古斯丁义无反顾,奋力为主作工,成为使徒时代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基督教神学家之一。
8 因信得救
里程博士如果不到美国来留学,我估计他不会成为基督徒,更不可能写出脍炙人口的《游子吟——永恒在召唤》。
有人统计,1978年至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间,有几百万中国人来北美留学,无数留学生在北美成了基督徒,在美国、加拿大即北美洲成为牧师的有500多人,这其中光我认识的就有五六个。
许多人艳羡美国、加拿大的高度发达,但他们不知道美国、加拿大人权、法治的表象之外,有一种东西是它们与生俱来、成就这一切的基础,那就是基督教文明。
北美大陆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就是随处可见的教堂,每到星期天,无数的人,不管是白人黑人还是黄种人,涌进教堂。
他们在教堂坐下,静下心来,默默祷告,与神沟通,认真听牧师讲道,研读圣经,努力学习神的话语。
他们在上帝面前,真诚的认罪悔改,对他人的冒犯,给予原谅,对自己的过错,深自反省,时时告诫自己,尽力活出爱,爱世界,爱他人。
我在北美大陆行走,路上碰到的白人、黑人,对我都面带微笑,虽然我与他们素昧平生、萍水相逢。他们的态度是那样的真诚与谦卑。
他们是一群有信仰的人,他们是一群有爱心的人。
圣经说,人的尽头是神的开头。许多人知道,人们在尘世间的日子是短暂的,是你永恒生命中的一段短短的旅程,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一切都会过去,而爱将永存。
所以我眼中的北美人非常重视家庭生活,精心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尽享天伦之乐。
有些中国人,由于从小到大受无神论教育,虽然来到了海外,但仍然对基督教很陌生,感觉基督徒很神秘。
实际上,只要一个人承认自己有罪,愿意悔改,相信耶稣是神的独生子,为世人的罪被钉死,三天后复活、升天,因而愿意接受耶稣作他个人的救主和生命的主宰,这人便成了基督徒,从而得到神的救恩。
主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必永远不死。
主耶稣恳切地呼召: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他又说,不要忧虑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要的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与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耶稣基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
感谢里程博士,他的大作《游子吟》使我获益匪浅。
愿世人都蒙受神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