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哥

谁才是人生的编剧和导演?
正文

《湖天一览楼》09章(2.3)回乡接奶奶(下)

(2025-04-26 10:27:25) 下一个

第09章 北平求学 朝阳院旧梦如烟(2.3) 回乡接奶奶(下)

隔了两天,等太阳偏西,在南门大街的街边,崔家摆了二十桌酒席。县府政要、亲朋好友、街坊邻里都按时到场,总共来了近两百人,大家一同为崔家老太太庆祝九十大寿。人们在露天摇着芭蕉扇,一边吃喝,一边畅谈,热闹非凡。

酒席在入夜后就散了。酒足饭饱的客人各回各家,只有汪菊生和汪嘉珍两家人没走,他们回到大龙家坐了下来。

分别多年,这些至亲老友,需要好好一诉衷肠。

他们先听崔叔仙把他离开高邮以后的这十多年里的经历大致介绍了一遍。

汪菊生感叹:“早就觉得叔仙聪明,有志向,可我是真没想道,你能当这么大的官。还为我们国家做了这么多的事情。真是佩服你呀,叔仙!”

崔叔仙还是要谦虚一下,毕竟都是少年时代的朋友:“哪里哪里!我不算什么的。”

汪菊生:“你过谦了。高邮虽小,报纸还是有的,我们没少在报上看到你的消息,一直为你高兴呐。”

汪嘉珍附和说:“这是真话,二哥生前还说过,他不如小妹那么慧眼识英雄,当年还不赞成你和嘉玉的婚事。嘉玉呀,你的眼光也确实是好!”

汪嘉玉笑笑说:“不要看他崔叔仙现在风光,你知道我跟着他吃了多少苦吗?数都数不清!说到二哥,你们不要怪我。二哥过世的时候,日本人正在上海到处抓叔仙,他只能东躲西藏的,我们没法回高邮。现在想起来,心里头还是难过。”

汪菊生:“我父亲的事,小姑姑不要往心里去。战乱之中,身不由己。再说,那时候叔仙能躲过日本人的追捕,顺利到达武汉,已经很不容易了。”

汪嘉玉:“前几天听张县长说,我们汪家的景况不如以前了,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们究竟过得怎么样?”

“药店都在开着,但生意大不如前。主要是···。唉!”汪菊生欲言又止。

她姐姐小声说道:“日本人来了之后,生意就不大好做了。抗战胜利了,我们中国的军队打到高邮,也跟汪家要钱要粮,不给是不行的。军队派船把家里的家俬呀、存货呀什么的全搬走了。说是光朝船上搬,就用了七天七夜。是真的吧?菊生。”

汪菊生点点头说:“真的,全都搬空了。”

崔叔仙:“现在生活上有没有问题?”

汪菊生:“生活上没问题。药店还在做着生意,我还在做眼科医生,日子是过得去的。唯一有点不放心的,是我那儿子曾祺。他从西南联大出来,尝试了几份工作,好像都不称心。前两天接到他的信,说想到上海这边来看看有没有好一点的机会,我也搞不清他的具体想法。叔仙,上海的情况你比我了解,你看这个事情他做得对不对?”

崔叔仙:“离开昆明到上海来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西南联大的那些教授可能是名气太大,尽教学生一些所谓的进步思想,弄得学生都不好好上课,总是跟在他们后面瞎起哄,反对政府。这么大一个国家的政治,不是单靠几个学生头脑一热就能做得好的。到上海来挺好,让他来找我,我会根据他的喜好把他的工作安排妥当。你放心吧!”

崔叔仙过于主观了。他并不清楚,汪曾祺两年前就不是学生了,而且也没有参加过那些学生运动。只因为当时的新闻把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的学运炒得沸沸扬扬,所以他才认定,汪曾祺也一定参与其中。这个错误的判断,导致后来汪曾祺到上海来见他的时候,心中的确产生了一丝不快,甚至没有接受崔叔仙要帮他找工作的好意。不过,这也促使汪曾祺离开上海,走上了别样的人生之路,并最终成为一代文豪。

有人曾撰文说,汪曾祺就因为这件事,从此不再与崔叔仙来往。这是误传,几十年后,汪曾祺回到高邮,曾登门拜访他的小姑爹崔叔仙。二人互赠墨宝,并相约共进早餐。县里的领导请吃饭,汪曾祺全都推掉了,却在“五柳园”的早茶桌上,和崔叔仙相谈甚欢。说起当年的事情,全都忍俊不禁,笑声延绵。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事情。

崔叔仙在母亲的大寿顺利结束后,就带着一家人先行回镇江,派周文到上海留守,他们在镇江等待老母亲和大哥。大龙一家则立刻着手处理搬家的事。一个多月后,崔叔仙派车来接,在高邮的一家老小全都搬到镇江来,住进东德馨里。这时候,大龙的大女儿崔国珍已嫁给一位赵先生;小女儿崔国娣则嫁给了一位吴先生。赵先生和吴先生皆在镇江的银行谋到职位,皆大欢喜。

过了一段时间,汪菊生也到镇江来,还是做眼科大夫,任职于省立医院,是院长周复康帮的忙。

汪嘉玉离开高邮前,也劝说姐姐姐夫到镇江或是上海去,省得留在高邮不安生,但姐夫不愿意。

汪嘉玉的姐夫前文提到过,崔锡麟第一次赴沪期间,就是他从高邮发来电报将其唤回,从而改变了他日后的命运。

崔叔仙的连襟名叫熊佩珩,字楚仲,是高邮中学的化学老师。

你可能会疑惑,当年因为崔叔仙是个教师,汪家人便不同意他和汪嘉玉的婚事,而姐姐汪嘉珍也嫁给一个教师,怎么就没有问题呢?

还真没问题!因为这熊家可不是一般人,那是高邮城里的大财主,妥妥的一个名门望族。

熊楚仲的父亲名叫熊勉斋,年轻时留学日本学习司法,归国后在浙江高等法院任职,一开始是刑事法庭的推事,后来担任检察长。1923年,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两百多名学生集体砒霜中毒致死案,举国轰动,主审推事就是熊勉斋。推事即现今的法官一职。

熊楚仲也是个全才,他在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先在泰州教书,不管是数学,化学、物理,英文,样样都能教。高邮中学建立高中部的时候他回到高邮,在高邮中学教授化学,直到退休。

高邮文人陈其昌在其《烟柳依依》一文中,曾这样描写他:

 

···化学老师熊楚仲每每上课,只带书(不看),没有备课笔记,第一句话便是:“上一节课讲到什么地方呢?” 有学生提醒,熊老师便侃侃而谈、谆谆教诲,课就是这样“流淌”出来的。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师级的熊老师,既特立独行,又追求舒适。高邮中学的化学课堂便是他的舒适区。因此,当汪嘉玉劝他离开高邮时,他婉言谢绝了。

汪嘉玉虽然不想勉强他,但是还是对姐姐说:“姐夫不想挪动,我就不再劝你们了,你家韵秋和小刘要是愿意的话,就到镇江来吧?”

熊韵秋是汪嘉珍和熊楚仲的大女儿,刚和小刘成婚。汪嘉珍回去和他们商量过后,这对小夫妻来到镇江找小姨。他们最后决定也留在镇江生活。

因为奶奶、大龙一家,加上熊韵秋夫妇都住在镇江,崔叔仙和汪嘉玉也就经常在镇江住,上海反而住得不多。有必要时过去住一段时间就又回到镇江来。

崔家人每到吃饭时,都是由崔叔仙亲自上楼把奶奶搀扶下来,老太太不动筷子,谁也不许动。哪怕是像钱大钧、吴国祯、刘峙、汤恩伯、李延年这样的军政高官来家里吃饭,也不例外。

两年后,奶奶忽然说,一辈子没在老二家住过,想到兰州住一段时间。崔叔仙怕这一路山高路远,老太太吃不消,可他老母亲说:“你怕我死在路上啊?不会的,我过去住个一年两年的就回来。你就放心吧!”

崔家老太太,当年吴巡抚家的千金,晚清进士崔瑞亭的结发之妻,崔哥的曾祖母,后在兰州离世,享年93岁。

不要以为我不知道曾祖母的名字。她一生只有姓,无名。

 

点击这里获取完整内容

《文学城》CuiGe的博客: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80563

《湖天一览楼》的专属网站:https://hutianyilanlou.wordpress.com/ 可获取完整内容以及相关影像资料。

版权所有 不容侵犯!

Copyright © 2023 Edward Xiaonong Cui

All rights reserved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