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衰翠减话红楼

从明清易代史看红楼梦

如需音频版,可关注油管同名频道
正文

002 红楼的故事结构和影射规律

(2023-06-11 19:49:03) 下一个

 

  •  

若想准确理解红楼作者借正面的故事,所写的一段被文字狱所掩盖的历史,那么搞清作者的写作手法,故事构建,和影射的规律是很重要的。好在作者和批者都给出了一定的提示。总结如下:

【提示一】自述写作手法

第一回中空空道人抄录石上所记故事前,石头自述中间,有一段脂批:

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

 

【提示二】风月宝鉴

第十二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出现的“风月宝鉴”实际上就是本书的书名之一。“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如果是一面镜子,想要毁掉它,用火烧显然并不是合适有效的办法。在这里,庚辰本给出的双行夹批是: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里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风月宝鉴”就是一本书,而且还不是野史,而是正史!这也即是说,《红楼梦》是一本正史。

这里的重点是“风月宝鉴”有正反两面,正面的美人和反面的骷髅。说明《红楼梦》也有两面,正面的小说和反面的历史,也即【提示一】中的“一击两鸣”,一喉二歌。

第四十三回,庚辰本有一条墨批:惊魂夺魄,全此一句。所以全部书全是老婆舌头,全是讽刺世事,反面春秋也,所谓“痴弟子正照风月鉴”。若单看了家常老婆舌头,岂非痴弟子呼?再次提醒读者,风月鉴如果只看正面的美人故事,则为“痴弟子”。

 

从这两条提示可以看出,作者把明末的这一段历史,隐藏在一个大家族的儿女情长的故事里。既然只能用曲笔写史,那么正面的故事就要编的圆满,才可以瞒得过以文字狱著称的那个时代。可是这样就很难按照史书的正常写法来记述,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都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所以作者选用了一种类似于“织锦”的办法,打破时间顺序,按照大事记来写人物和历史事件,其中也夹写无关的小事,或者伏笔其他的大事。(比较接近纪事本末体。)

书中的大段落的故事基本都能找到历史原型,但是叙事中又穿插了其他事件的伏笔,为后文写下一件事留下由头,或者常常不把一件事在同一处写尽了而是留在后文的其他故事中回应和收尾(有隐有见、有正有闰,草蛇灰线、空谷传声)。如端午节写宝玉因为蒋玉菡和金钏挨打是正,插入湘云论阴阳和晴雯撕扇是闰。写茜雪是第一个被宝玉派去探望宝钗,却因茶被撵,及至后文嶽神庙和倪二搭救宝玉,即伏线千里,空谷传声。

有些事情因为过于敏感,故意留出破绽让读者探究和思考,或故意把人物关系用反笔写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如宝钗生日的日期混乱(云龙雾雨),宝玉祭奠金钏是男女相反(有顺逆)。

有些地方,在故事中用一件事影射历史上的两件事,不同的人物角度,有不同的影射(一击两鸣,两山对峙)。如贾赦求娶鸳鸯为妾的情节,在贾赦是暗喻福王贪得无厌,在邢夫人和鸳鸯是描写东林党与周延儒的矛盾,两个不同的历史事件,被作者糅合在同一个故事里,各自表述,却浑然一体,每个人物都符合自己的原型,以及书中的性格设定,毫无违和。

同时因为涉及的历史人物无法全部一一对应(毕竟九十年的历史跨度中,所涌现风云人物不是一部小说可以全部涵盖的)故作者常常利用书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影射同一类人物(有映带)如袭人,北静王。有时书中一些人物在不同的故事中也会充当工具人,即与影射主体无关,这样避免了引入更多人物形象,使得故事更加紧凑(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如薛蟠给秦可卿提供棺材板是利用其皇商的身份、秦钟在闹学堂一回是利用其秦可卿之弟的身份。

那么如何判断在一个故事中,哪些是正哪些是闰,什么人是被描写的主角,什么人只是暂时充当工具呢。

作者又给出了影射笔法的原则和提示。

【提示一】射覆

第六十二回,宝玉生日,大观园众儿女在红香圃大开筵席,庆贺诸人生辰。宝玉便说:“雅坐无趣,须要行令才好。”黛玉提议将各色酒令全都写了,拈成阄儿,抓阄决定行哪一个酒令。平儿拈了个“射覆”。宝钗笑说把酒令的祖宗拈出来了,“射覆”是从古有的。

这里作者用射覆这个游戏,对书中如何运用影射的写作方法给出了解释。

射覆本是古代研易高手常做的一种研易占卜实践活动。射是猜测,覆是覆盖的意思。通俗的讲,射覆就是在瓯、盂等器具下覆盖某一物件,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经过演变,逐渐成为民间宴饮时所玩的一种文字游戏。

“射覆”酒令从汉代就已经出现,到了唐代又有了新的发展。李商隐诗:“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就写到了“射覆”的酒令。

射覆是如何玩的呢:甲说一个字,这个字的典故里暗含着一个物件,这就是“覆”。乙猜测出这个物件,但不直接说出来,他也要说出一个字,他说的字的典故里也暗含着同一件东西,这就是“射”。

作者怕读者不明白,还给出了几个例证帮助理解其手法。如宝琴和香菱的射覆:宝琴覆的“老”字,暗含的是《论语》里面“吾不如老圃”的“圃”。湘云教香菱说“药”字,应该是用陆游的《药圃》“幸兹身少闲,治地开药圃”的典,也暗指“圃”。探春和宝钗的射覆:探春覆了一个“人”字。宝钗说这个“人”字范围太广,泛的很。探春就又添了一个“窗”字,两覆一射,也不泛了。”说着,便又说了一个“窗”字,用“鸡窗”“鸡人”二典,暗含“鸡”。宝钗便射了一个“埘”字,用了“鸡栖于埘”的典,也暗指“鸡”。

这个提示说明作者不会用一个孤立的点来影射,无论是人还是事件都会构造一个系统,互相印证,使得读者明确知道没有曲解作者想要影射的人物。常常看完一个故事,想到其原型,却不确定是否猜对的时候,作者会在这个事件的结尾处给出一个明确的提示,暗合前面的影射关系,使得读者可以确认自己是否猜对。

那么关于这个系统的构造还有什么原则呢。

【提示二】夫妻关系

贾母的冤家论,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人物的影射难题。二十九回宝黛大闹后,贾母感慨“不是冤家不聚头”可以看作是书中对有夫妻关系人物的一个通用公式。即所有的夫妻,基本在现实历史中,都是冤家。

【提示三】人物身份、姓名

戏子优伶影射异族番邦,无论是十二个小戏子,还是蒋玉菡,都是指向不同的异族。作者用宝玉把芳官打扮成异族,并且发表了一番言论给出暗示。

名字中带“玉”字,“香”字的指向政权,所以小红和蕙香都被改名去掉玉和香字。就是提示读者,这两个字对于不拥有政权的人,不可以在名字中使用。

名字中带有“金”、“胡”以及和水相关的,大都指向后金、满清,或是降清之人,或是给大明挖坑的人。作者在第九回借茗烟骂“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 给出暗示。

名字中的谐音,结合人物身份也是一种影射方式,如贾敬指向嘉靖,著名的道士皇帝。文章开篇作者就例举了很多有谐音的名字,如娇杏为侥幸,封肃为风俗,就是为了提示读者,谐音是一个常用的手段。

【提示四】拆字法,和天干地支用法

在秦可卿的葬礼上,描写送殡的一众官客,故意用批语演示给读者,作者如何用拆字法和用天干地支对应法来影射人物和事件: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

【庚眉】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

这里就是用几位送殡的王公贵族影射了十二生肖,寓指天下所有百姓,暗示了秦可卿身份绝非一个王府的重孙媳妇。

【提示五】判词,戏曲,各人所做诗词

因为作者深知后二十八回在其所处的时代,是没有被披露的可能的。所以在前八十回中,尽力用各种批语判词戏曲等等形式,暗示后文人物的命运,使得读者可以推断出人物结局猜出所其对应所影射的历史原型。理论上写小说是比较忌讳剧透的,一般作者为了吸引读者读到结局,都会避免提前透露人物的结局。而红楼梦的作者,却似乎生怕大家猜不到。细想,红楼前八十回已经写得如此完善精巧,润色得几乎完美,而后面的文字不可能连粗糙的架构都没有,草稿也不会只有一份。可是数百年间却只字未露。除了作者故意将其隐藏,否则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可惜,这些只能解读出来主要人物的原型。对于着墨不多的人物,就很难看出来其影射对象了。

【提示六】一些特定的物品,颜色,等等

指向满清一方的有:

风(清风),水(满清皆是水字旁),雪(雪化为水,指向满清),雨(也是水),金(满清前身为后金),白色(属金),青色(清),绿、翠、碧(同青色系,亦指“清”),虫(蟠、蝌、蟾、螃蟹,喻蛮夷,贬低语),芭蕉(绿色),梨花(白色,喻雪),葫芦(胡虏)等等

指向朱明一方的有:

珠(朱),木(朱氏图腾即赤心木),竹(音同“朱”),红色以及同系的颜色(绛,紫,赤,艳,茜,彩),茗(明),月(明月。注:满月除外),花(华,不单单指朱明亦指华夏,亦泛指汉人百姓,儒家文明),海棠、芙蓉、菊花、梅花、莲花、杏花、芸草、松树,柏树,梧桐(喻抗击外侮的忠贞之士)等等

其他隐喻:

桃花、燕子(降清的明臣、服务于满清的汉人),香、玉(与政权相关),禽鸟(文臣),桂(特指像吴三桂那样的汉奸)等等。

 

《红楼梦》里的影射并非一成不变,作者是根据需要有所变化的。以上只是在大部分情况下成立,为了故事的完整性,作者不会每次使用这些词汇都按照上面的规律有所指,那样行文就几乎无法完成。比如宝玉说见了女儿就“清爽”,甄宝玉说女儿两个字极“清净”,这里就是惯用的语言,并不指向满清。具体到每一个语境,判断有无影射暗喻,要看情节中除了这些常用的暗语,作者是否还给出其他配合的旁证。

 

另外说一说,解读红楼的困境。其实这和作者无法直笔写出明末历史的困境一样。作者之所以要写红楼梦影射明末历史,是因为那段历史被记录下来的,都是被歪曲和涂抹过的。很多人物在正史中的评价,和其真实的人物品质已经谬以千里了。作者为了给这些人和事正名,才十年辛苦著成此书。而我们今天要考证红楼的影射之谜,却不得不依赖现存的历史资料。也就是说作者眼中的历史和我们能了解到的历史是有信息差的。而由于存在这样的信息差,很多人物的考证会有一定难度。

除了我们和作者的信息差,身份不同所带来的视角不同也是一个困境,很可能我们今天看来不重要的人和事,在明遗的视角下,就是及其严重的问题。那么即使对同一段历史实事的所掌握的信息一样,今人和古人解读和评价也会不同。

再有,即使是作者这样经历过明末那段历史的人,也不敢保证对所有发生的事件都清楚的辨明真相,或许也存在误判和听信不实的传闻,使得他们自认为的真相也是被扭曲的,这就更加增加了解读的难度。

所以在解读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代入明遗的视角和历史观。同时抱有一个开放的态度,如果按照故事架构发现作者在影射某事某人,但是其评价却与正史不尽相同,不要急于否定,而是尝试看看史料里面是否有一些逻辑的漏洞,不合理之处,思考一下真相是否全如正史所记,还是另有其貌。

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王熙凤的影射对象魏忠贤。如今这个时代对魏公公的评价已经不是一面倒的批判,而是部分肯定他的功绩。这得益于最近几年有不少历史爱好者对各种史料的考证和挖掘。所以,当发现书中用凤姐影射魏忠贤的时候,在今天并不会带来太多异议。可是,试想如果放在百年前,魏公公以大奸大恶闻名的年代,若是提出凤姐影射了魏忠贤,将会引起多少争论。所以摒弃成见,合理质疑正史中的论断,也是解读红楼梦的关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