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闻铭

开这个博客,有感而发,聊中国美国的事,讲现代文明的故事。
个人资料
正文

文明简史(13):集权一统的中国

(2024-06-20 08:25:07) 下一个

文明简史(3):集权一统的中国

这一篇说中国。中国没有一神教,七七八八的神尽有,都没有足够的威势给所有人定规矩。百家争鸣的社会理论,不能靠神立规矩,就不靠,子不语怪力乱神,直接人给人定规矩。中国人的社会理论,儒家法家,都是人本主义,没有神。儒家的社会理论,中心是礼,是社会制度行为规范。制度规范怎么推行?儒家说仁者爱人,说服教育为主,不到万不得已,靠教化不用刀。孔子有教无类,是为万世之表的教育家。教化为什么可行?因为人的本性都不坏,为大家好的道理,好好讲,人人自然会同意拥护。人之初,性本善,仁者无敌。儒家的立规矩,有不少理想主义色彩。

法家也是人给人立规矩,不过出发点完全不同。法家说儒家的社会理论是伪善,不切实际,人本质上不是好东西,社会管理,说服教育没有用。人管理人,关键是要利用人怕死贪利的本性,用法来治。商君之道,严刑峻法,威逼利诱,是高效无比的人治人的法门。

周朝的社会制度,和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农奴制,大同小异,到了春秋战国,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秦国用法家治国,从商鞅到李斯,代代相传,到了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将财权人事权集中到了社会金字塔的最上层,用中央集权的体制,消弥区域之间的战争。但是秦始皇不懂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得了天下之后,焚书坑儒,变本加厉地严刑峻法。不到三十年,把天下人全体逼反了。接下来项羽不搞集权搞封建,也不行;刘邦实用主义平天下,搞一半封建一半集权的四不像。后面文景之世,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到了汉武帝,几代人的理论实践,明白了平天下靠刀靠法家,治天下用礼义用儒学的道理,听董仲舒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系统地建立发展儒家的礼义道德伦理制度,两千年下来,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的教化,蔚为大观,深入人心。 在争奇斗艳的人类文明中,中国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社会道德规范的有机结合,是独树一织的原创。

中国的集权大统一的社会制度,和欧洲的农奴制度,有很大不同。中央集权的设置,将全部的人事权财权,集中到了金字塔的最上层。最高统治者用强力掌控劳心者的群体。金字塔的最高端,是皇帝。天下是他们家打下来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社会管理,皇帝自然要找人帮忙。但是他找你,是让你帮他管理各方事务,不是把什么地方送给你。管理阶层是官,不是贵族。皇帝的七大姑八大姨是贵族,贵族有些与生俱来的特权,但是这些特权,不包括做官。管理层的结构位置权限,是固化的设置,每个官位,做什么事,有什么样的权,有明确的规定。谁坐在这些位置上,坐多长时间,由皇帝决定。各级官员,最重要的任务是向社会大众收赋收税。这是帮朝廷,帮皇帝收。按级别高低,皇帝给大家发工资。全天下的人事权和财权,都在皇帝手中。这就是专制集权。

社会成员的划分,士农工商。士是读书人,读书人可以通过考试做官,加入劳心者的群体。农工商人原则上没有资格做官。所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官做得好,可以慢慢往上升。读书人从小接受的,天天讲的,是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德,第一条,是忠君爱国。忠君,不是事事无脑听皇帝的,而是要帮皇帝做好事,劝阻他做坏事,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忠君的最高境界,是死谏,就是用自杀的方式,阻止皇帝做坏事。皇帝做坏事,你不可以造他的反,但是可以抗议,伸直了脖子让他砍。这就是所谓的文死谏。

农工商三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本国本;铁匠篾匠剃头匠,百业工匠,工是辅业;农民工匠,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是大家都同意商人不是。社会的共识,是他们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寄生虫。所以商业是末业,商人是末流。 中国列朝历代,全社会歧视商人。 

封建农奴制和中央集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欧洲的封建农奴制度,对劳心者的制约,相对宽松,对劳力者的管理却是严厉苛刻。中国集权的社会制度,金字塔中,对劳心者的管理,要严格很多,但是对劳力者的约束,相对宽松。所以中国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样的自由歌。在中国的集权社会里,当官和拥有土地财富,是两码事,拥有土地和拥有在土地上劳作的人,也是两码事。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这些都是一码事。中国的集权制度,人用统一的法规治理人。欧洲的封建社会,没有统一的法规,社会管理有很大的随意性。 集权制度之下劳力者的群体,对比封建制度下劳力者的群体,有本质上不同的人身和经济自由。

现代文明和近代中国 (全书目录链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油翁 回复 悄悄话 蒋闻铭的文章对古代中国集权一统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辩证分析,思辨丰富深入,令人豁然开朗。值得借鉴学习。
大号蚂蚁 回复 悄悄话 大东亚文明圈下的中国 (2024-01-27 20:28:44) 下一个
汉字所记载,编选和宣传的历史,粗俗而言是井底之蛙YY史。一是角度狭窄,二是缺乏详细全面,缺乏实证。基本上就是一个文明角落的八卦文学。

说到角度狭窄,可以形象地说,这些故事的观察点就是洛阳。大体上可以看到黄河中下游华北平原而已。往北往西是高山,往东是大海,都看不到什么。往南是长江丘陵,模模糊糊。好大一口井。

当然了,绝大部分文明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能看到的也都主要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没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有些人看到很少,但也知道自己没看到看不到更多更多的东西。总想着去多看看。而中国历史则有意无意地就真以为天下就是自己看到的那么大。

其实中国一词的本意就是中原,甚至只是首都特区的意思。扩展到国家,乃至整个东亚大陆或者满清疆域,是清末及以后的事。而近现代所谓中国文明的主体,其实是两大部分。一个是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一个是长江中下游尤其是下游地区,江南地区。而这两个地区实质上也不是中国文明的原生地区,而是中国文明的征服地区或者殖民地地区。

那么中国文明是哪来的呢?准确来说所谓中国文明只是曾经或者现今在中国(中原意义上)存在过的文明。大体上有四大文明在中国(中原)存在过。

一个是商殷。实际上商殷可以说只是当时诸多中原文明里面比较大,比较有传说下来的一个。比如殷可能是商被另一个邦国征服以后的傀儡政权。周伐殷时就联合了诸多其他的邦国部落。这些邦国并没有记载或者考古。但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存在过。而是中国历史特意回避这些拆穿大一统的东西。

二个是西周开启的,在东周基本成型的诸夏。相对于殷商时代,各个邦国之间的交往更密切,文化更融合。秦统一。或者说秦和匈奴分裂诸夏,两者就又走向了不同的文明道路。秦这一支又演变成汉,最终基本上灭绝于东晋南朝。


三个是消灭诸夏古汉文明的五胡鲜卑文明。也可以说是匈奴或者诸夏北支又打回来了。因为匈奴鲜卑突厥蒙古可以说就是河南河北山东的差别。鲜卑魏隋唐,到宋就又灭亡于崖山。接下来的就是,

四个蒙满代表的延续到现在的这个中国文明。

所以不难发现,一个比中原中国更重要的,或者说是多次长期征服和殖民统治中国的,在历史上地位更高影响更大的文明,其实是大草原文明。换句话说,秦汉唐宋元明清的正统性,远不如匈奴突厥鲜卑契丹蒙古女真的正统性。中原最大的对草原的胜利也就是汉武帝的两败俱伤的出征。而且并没有建立有效统治。而反过来的统治,隋唐元清几乎占据了中原的主要历史。更别提加上南北对峙的时期了。所以东亚文明中心在蒙古可能更符合历史。

大草原主要又分三大部分。核心部分是蒙古高原,今外蒙古北疆中亚诸国的范畴。其次是满洲冻土平原地带。再次是西域南疆陇西等所谓丝绸之路地带。基本上都存在着适应自己地理环境条件的文明形式。大草原文明的衰落,是大航海兴起,釜底抽薪地取代了东西方贸易通道的结果。

如果把观察点从洛阳移到乌鲁木齐,对阿富汗的认知就会比对河北的认知清晰得多。甚至对北印度的交流也远远比孔子更亲近。哪怕对伊朗的关系也比对江淮的关系更密切。而如果把观察点挪到首尔,则对女真孔府幕府的感受可能是差不多的。而把探照灯打向拉萨的时候,也难免影影绰绰地看到南亚各国。云南贵州缅甸的内陆东南亚又是一个小圈子。广东的粤可以说是越北的简称。加上福建甚至浙江,越南菲律宾等等其实就是大南洋,或者海洋东南亚圈。三星堆巴蜀文明,日本文明等等都是大圈小圈的多种地域多种文明的生态森林。

而中国这个概念最可恶的地方就是要毁灭文明的多元化发展,实行大一统的统治。

如果说古秦汉文明的统一还有一定的原创性本土性,但也最终导致自己的彻底灭亡。那么古唐宋文明则主要是由大草原贸易南路,经西安到洛阳,进入中原。并随即在洛阳开封一带的港口码头区域,建立殖民统治城堡首都。然后征服江南,吸血江南来养活奢靡的首都。而元清俄则是以大草原贸易北路为主,由北京入主中原。同样以江南的财力来供养首都的繁华。

以中原的汉八旗绿营,山东土八路为主要打手,武力上的伪军扫荡队伍对更广泛的地区实行二次殖民驻军征服。以江南读书人翻译官,读好北方话的书,讲好北方话的故事,让没有武力但有脑力的南方聪明也能做官,分享一些人上人的快乐。这样就把被征服的中原人和江南人,收服为二老板包工头。所以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指的就是大草原殖民者,加上中原和江南二殖民者组成的这么一种统治模式。毕竟严格说起来,这三家在人种,语言,风俗,饮食等各个方面都其实是想查甚远的。所以统称为中华民族实在很扯。

所以中国这个词指的是一种体制,而不是一个民族,一个文明。中国人狭义而言是中国体制内的人。广义而言是中国体制统治下的人。包括中原族人,满族人,蒙族人,维族人,藏族人,巴族人,大理族人,越北人,闽族人,江南人,江淮人,日本人,朝鲜人,等等等等。也就是说,中国的意义,就是大草原对中原和江南一次殖民以后,再以中原的地理标志和江南的文化中原幌子,对周边地区尤其是长江以南的所谓南方地区,从巴蜀到闽台的二次殖民侵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