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闻铭

开这个博客,有感而发,聊中国美国的事,讲现代文明的故事。
个人资料
正文

文明简史(4):唯有读书高

(2024-06-21 14:13:36) 下一个

文明简史(14):唯有读书高

这一篇我们聊中国传统的皇权科举制度。近代的中国人,一边讲要有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一边对在中国延续了过千年的科举制度,批判诟病不遗余力。中学课本里,一篇是《范进中举》,另一篇是《孔乙己》,说科举制度害死人,八股文从整体上毁坏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创造力。事实呢?恰恰相反!科举制度,是集权大统一的中国最根本的社会制度, 是维护社会总体安定的保障,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中华文明的精髓。

中国到了春秋战国,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秦国用法家治国,从商鞅到李斯,代代相传,到了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将财权人事权集中到了社会组织金字塔的最上层,用中央集权的体制,消弥区域之间的战争。

不过依靠大一统的集权制度维护社会的总体安定,开始的时候,不怎么行得通。统治天下的权力,如果集中在精明强干的皇帝手上,用人用权得当,压得住,就是太平盛世。老皇帝死了,接下来的新皇帝,如果也是一样的文韬武略,会用人会用权,没问题。但是如果他或者年幼或者不怎么聪明能干,大权就会旁落,不是落到太监,就是落到外戚,或者是权臣手上。这个大权旁落的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管理,皇帝可以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 秦汉两朝实践下来,得到的答案,是谁也信不得靠不住!不能靠兄弟姐妹,不能靠娘家人,不能靠帮你打天下的朋友,不能靠一天到晚伺候你的奴才太监。谁也信不得靠不住,一信一靠就悲剧了。

谁都不能信不能靠,怎么办?解决的办法,是另起炉灶,硬生生的造一群能相信能依靠的人。怎么造?从小孩子开始,儒家的伦理道德,社会理念天天讲,用四书五经给读书人洗脑。中国人对社会全体的分工,士农工商。士是读书人的群体,是劳心者统治阶级,农工商是劳力者被统治阶级。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从识字开始,天天讲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样的一群人造出来了,实实在在的可信可靠。不过一大群读书人,具体用谁不用谁呢?这个大家公平考试,比谁的文章写得好。考上了做官,没考上的继续学习。这就是中国延续了过千年的科举制度。

中国人现在还在说的一句话,叫打天下坐天下。这句话说全了,是皇帝打天下,皇帝和他的子孙坐天下。 皇帝不能跟帮他打天下的人,一起坐天下,他必须找另一帮人来跟他一起坐。跟帮他打天下的人一起坐天下,皇帝坐不稳,他的子孙,就更不行。所以他要开科取士另找人。

皇帝通过独立公正严格的考试,选拔帮他治理天下的人才。这样皇帝和跟着他打天下的兄弟们,才不会你争我抢,你死我活。开国功臣,皇帝可以跟你做亲家,把女儿嫁给你儿子,但是如果你儿子不读书,通不过考试,也做不了官。这就是中华文明,马上得天下,读书人治理天下的智慧。

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决策权在皇帝,执行权在读书人手里。 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之下,皇帝不可能无法无天,为所欲为。中国社会的劳心者,读书人的群体,有独立的集体人格。社会治理,具体的事,皇帝决定,但做事的总体原则,士大夫阶层有一整套全体认可的道德理念标准。皇帝做事,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标准,手握执行权的士大夫阶层就反抗,他想做的事,就做不成。皇帝想无法无天,士大夫们不能造反,但是他们能以死相抗,文死谏,把脖子伸直了让你砍。这叫做读书人有读书人的脾气。

你可能要问,这能有什么用?有用。皇帝也是读书人,从小读了一堆历史书。历史书从头到尾,都是帝王将相的行录。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惧怕的,不单是乱臣贼子,皇帝也怕。犯颜直谏,皇帝杀了你,你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臣烈士,皇帝就成了昏君,要担千古骂名,了不得。皇帝活着的时候,什么都有, 但是死后的名声,由不得他。要说谁怕谁,楞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中国的读书人有为名不要命的臭脾气,所以一般讲来,倒是皇帝怕读书人多些。举个例子吧,康熙皇帝,英明神武,天下的事没有他摆不平的,儿子们也一个比一个能干。但是这些能干的儿子们,弄得他一天到晚心惊肉跳,担心他们谋反。 谁谋反,都成不了,但谋反是死罪,哪个儿子谋反,他都不得不担杀子的不慈之名。不杀行不行?真不行。事情如果到了那一步,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会来逼你。所以一个太子,立了废,废了立,立了又废。

最后一点必须讲清楚。共产党过去现在,在中国搞的专制独裁,是现代西方的独裁制度的变种。这样的政治体制,既没有现代民主的智慧,也没有中华文明传统的科举治国的智慧。共产党建国的时候,中华民国的一大帮子读书人,留在大陆,想入朝做官帮毛泽东治天下。不幸列宁主义里面,没有信任依靠读书人治国这一条。所以毛家王朝,这帮子留下来的读书人,就惨了。毛泽东列宁主义的中国,社会治理,共产党内部大家一起坐天下,结果就是独裁者没有真能信真能靠的人。大家不讲仁义礼智信讲权术搞阴谋诡计,不停地内斗,没有一刻安宁。对比中国古代的皇权科举制度,中共建国后实行的政治制度,倒退两千年,回到了秦朝汉朝焚书坑儒的水平。现在也一样。

现代文明和近代中国 (全书目录链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蒋闻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hyang_wxc' 的评论 : 看不出您讲的这些,跟我的文章有什么关系。
dhyang_wxc 回复 悄悄话 你將中國獨有的士階層與西方的知識分子階層混為一談了。索維爾對知識分子階層有深刻地批判。

錢穆講,士階層公認的第一流人物,是無表現的,如退位讓國的、遺世獨立的隱逸。第二流是失敗的人物,如屈原、諸葛亮、文天祥等。第三流才是成功的那些。往遠了講,士志於道;近了講,士保守人格。

這不是中國人想這樣就這樣,而是深刻的文化邏輯造成的。無論東方或西方,現在和將來,有知識的人,想要避免掉到索維爾指出的陷阱的人,都逃不出這一邏輯。

死讀書的人很多,因而士裡面類似於知識分子的人也很多,但有80/20定律——歷史不是80%創造的。



蒋闻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我是在解释,中国人为什么祖祖辈辈,到现在都是唯有读书高。从根子上,都是想升官发财罢了。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何止古代社会,中国人祖祖辈辈都认为惟有读书高啊
油翁 回复 悄悄话 蒋闻铭的文章有趣幽默,深入解读了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和意义。真实的历史事实和逻辑证明了他的观点,让人叹为观止。
大号蚂蚁 回复 悄悄话 万恶的科举 (2023-06-30 10:00:00) 下一个
美国高院正确正义地否定了高校反向种族歧视。使得一些老钟士大夫们又想起了科举的美好时光。只能说,想多了。过犹不及。

东亚士大夫读书人,出于他们的阶级属性和惯性,总有一些推崇科举的潜意识。甚至认为科举是一项公平的制度发明,是东亚少有的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创新性贡献。其实不然。科举只是一个扬汤止沸的轻描淡写,甚至只是一贴贴在脓疮上的创口贴。

为什么东亚也只有东亚有科举制度呢?恰恰是因为东亚是欧亚大陆文明最落后的地方。科举即是文明落后的结果,也是加速文明堕落的推手。这一切都起自于周秦之变。

人类文明在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地区,其实都是实行某种形式的封建制度。哪怕是如今的所谓民主制度,骨子里还是封建制度。大规模实现大一统制度的就是东亚,还有就是俄罗斯苏联。后者不如前者历史悠久,但是在现代化方面反倒是开宗立派的。

秦统一六国可谓是统一首次击败了分离,从而也打开了魔盒,开创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秦汉对匈奴之战,楚汉争霸,都其实是统一和封建的斗争的延续。匈奴在春秋战国时代并不那么显眼,为什么秦统一了,匈奴突然也强大了呢?这是因为匈奴其实才是诸夏(封建)的正宗传人,是孔子的真正信徒。孔子的中兴周礼,就是中兴封建。君臣父子原本就是讲的封建关系本位论。

东亚人种基本上就是两大类。一个是万年前沿着印度洋海岸线,划着独木舟(赛龙舟)一代一代扩散过来的马来百越人种。一个是三四千年前在马匹驯服以后,由大草原走廊(所谓丝绸之路不过是官方命名了早已存在的路)东来的草原人种(雅利安人,突厥蒙古人之类)。以及这两种人之间的各种混血。

商周秦晋(赵)燕等都是西来客家人。和草原人(匈奴部落之类)都是套环的亲戚。封建时代互通有无,多脚平衡。秦统一导致了和草原诸侯的决裂,加上燕赵残部的加入。匈奴才坐大。以前草原和内地的征战,和春秋一样都是地方诸侯之间的乱战。后来秦汉对匈奴之战,实际上是统一六国的延续。只不过草原诸侯先天上难以统一。最终到满清,长城内外也是一国两制。草原是封建制,中原才是大一统编户齐民奴隶制。最终毛统一满蒙疆藏还是靠的是引进大航海文明的技术装备。

最终匈奴还是领头把秦汉人杀了个光光。便宜了鲜卑,另一支草原人建立了魏隋唐。这期间统一和封建的斗争一直存在。比如七国之乱就是南方人百越人的反击,和匈奴人北方人的反击其实是类似的。所谓九品中正制和世家大族都是斗争的妥协结果。但是东亚人的自立能力的确也是差。大一统的优势在不断加强中。于是隋唐开始有了科举。科举就是巩固统一的产物。完全没有什么照顾底层的初衷。恰恰相反,是为了最顶层服务的。只不过在唐代依然有很强的推荐性,远不是今天的考试第一。而且唐代真正大一统的时间也不长。

所以科举大兴是宋明和半个清代。民国也算半个。共和国其实也是恢复高考以后才算是又完全恢复了科举。元是大草原人的殖民者,根本不待见科举。清也是大草原的殖民者,科举一直也是被八旗压着。宋明算是编户齐民的费拉政权。科举的兴盛或者光环主要就是来自这两个国家。

有人说科举是底层上升流动的渠道,对社会有益。这个纯属虚构。宋明对底层的压榨程度是明显超过唐元清以及租界这些外来殖民统治者的。道理很简单。封建就有多方平衡。市场条件下,傻子都不容易受骗。而大一统下,绝对权力,当然不必客气了。科举就是大一统带来的官僚体系的需求。就是以公社书记取代乡绅的手法。是底层人民的灾难而不是希望。是选拔皇帝打手的公平。

为什么要拼命考科举,因为不然就没活路。盘剥的太厉害。范进中举为什么那么兴奋。因为发大了。彩头从哪来?考上科举又不是发明新技术,提高生产力,创造新财富。当然是挖了东墙补西墙了。比如所谓的投献。其实就是当皇帝的奴隶不如当举人的奴隶待遇好。不难想象当编户齐民的下场多么惨。

所谓科举的上下流通,其实是这么回事。一个人可以生产十个财富,基本生活消耗五个。在封建社会联产承包,上交两个。多出三个可以慢慢积累发展。大一统统购统销,上交五个甚至更多。然后举行科举考试,每一千人里面考上一个。从收上来五千个里面拿出五十个给这位举人。条件是举人要去把这五千收上来。然而举人也不傻,过程中又火耗贪污了五百个甚至更多。

结果就是上上下下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能够去发展生产。大家都是想尽办法在分配中多往自己兜里划拉。而抢夺科举位置就是一个重要的战场。是以比较公平的方式去做最不公平的事情。这就是千年来东亚停滞不前,人心龌蹉的根本原因。大一统是虎,科举是伥。

解决阶级矛盾的根本办法是缩小阶级差距。而不是一边猛烧高压锅,一边指望高压阀。给非法移民开一个门缝,依然解决不了走线狂奔。而美国国内州界大开,也没有几人投奔加州纽约,反而是加州纽约出走的屡见不鲜。就是因为美国之内的落差很小,美国之外的落差很大。

而科举不仅是阶级固化阶级落差的结果,更是推波助澜的。科举制度严重伤害了教育的普及。一方面稀缺的科举位置,使得读书成本极高,教育的垄断性极高。士大夫读书人盛赞科举公平,是因为他们自己是实际上把持了科举传承的人。另一方面科举的所谓公平是建立在考试极其狭窄无用的知识上的。教育资源和精英的注意力都消耗在这些无用功上面,严重伤害了精英对社会的领导力和贡献。代表着一个社会文明水平的决定性落后。罪孽深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