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里写到昆虫在本能的支配下,走着流程,做毫无意义的事情。比如,食物已经被人拿走了,他们还是会按照设定好的程序——清扫空穴,密封洞口,它明明看到了那里什么都没有,却依然兢兢业业按部就班。真让人为他们着急。
会不会有另一个物种也在看着人类,为之着急?
我们自以为拥有独立意志,却日复一日,世世代代地重复着某些固定的行为模式——忙碌,争斗,焦虑,攀比…明明有思考能力,却仍被写入基因里的“程序”——恐惧、从众与欲望驱动,对于小事毫不马虎,而对于人生大事,比如人生道路,伴侣,孩子等,马虎得很,好比做题,小题还认真对待,遇到需要深度思考的大题,或抄或赌或逃避,全看运气。——你不用对号入座,我在说我自己。
不要说另一个物种,我们之间,不也常常看彼此着急吗?
有人抱怨她的同事“没有半点财务规划”;而她在同事的眼中,也许是那个“不会享受人生、只会精打细算”的怪人。
其实只是,每个人的程序设置不同,盲点 不同,执念不同,而已。 而这个程序设置,就来自于家庭,时代,周遭的群体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仿佛后天的“本能”。
在读书最能改变命运的年代,有人凭知识翻身,于是深信“唯有这条路才安全”,并希望孩子也复刻同样的轨迹;有人在该结婚的年纪遇到了对的人,于是便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如此”;对确定性有执念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走最拥挤的确定的“成功”…
能够打破家庭,时代,环境赋予的固化思维的人,少之又少。能够向内审视、拆解并重构自我的人——那难得近乎残酷。 若非经历一次人生低谷,几乎没有人能自发的这样做吧? 而且,重构的自我,是不是又有了另一层的盲点和执念呢? 我们以为自己挣脱的程序,是不是另一种程序呢?
就算真的做到了思想的自由, 如果不能知行合一,那还不如完全无知吧,至少可以得到天真的幸福。
好吧,今天又写了一堆“废话” :先是抱怨了无知,最后却 “不如无知“吧。发了又删掉了,觉得都是废话,也没有写透,提出了问题,但是并有给出答案。 菲儿说文章上了头版,却看不到, 这就又发出来, 或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我现在的理解是,说上帝造也好,说一切唯心造也好。世间万物做出来就是为了让人享用和经历的。类似特斯拉电车。佛教或者任何宗教的意思都是,最好先学会跳车。然后车坏的时候不至于因为迷乱出不去而恐惧。后顾之忧解除后,想怎么玩怎么玩。不过后话很多。也就这么简单一说了。
在信仰中找到确定性和安全感,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有些弯路,必须自己走,早年听劝没走的弯路,搞不好,晚年还要再走一遭。
肉身的感受,应该也是丰富灵魂的重要部分。 一边以肉身体验,一边抽离观察,这样是否才能知他人苦乐,才能普度众生呢。
观世矛嫌短,低吟盾也愁。
举头问天路,垂首路去何?
耶稣已复活,十架救恩酬!
你能看出这些纠结不得不夸你是慧眼,希望你到耶稣基督那里,他是爱本身也是智慧本身。
所以,劝人不必苛求,分享自己的见解就好,听不听就是人家的选择了。
喜欢你这段:有人抱怨她的同事“没有半点财务规划”;而她在同事的眼中,也许是那个“不会享受人生、只会精打细算”的怪人。
一点都不是废话,让人思考。我喜欢。
而普通人,基本上一辈子不关心车的运行机制,就让他出厂就autopilot,从东开到西,从南开到北,搞搞快递,搬砖码字,然后一辈子就胜利结束了。
人的迷惑在于,大部分时间都昏昏沉沉(而不知不觉),认同这个“人形车”是我,偶尔反思的时候,又有点迷惑,这真的是我吗?
佛教的的实践,就是要彻底搞清楚这到底什么是我,我到底是什么。然后,就成觉者。就不会再不知不觉了。
问好丰慧
人的迷惑在于,大部分时间认同这个“人形车”是我,偶尔反思的时候,又有点迷惑,这真的是我吗?
佛教的的实践,就是要彻底搞清楚这到底什么是我,我到底是什么。然后,就成觉者。就不会再不知不觉了。
问好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