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旅行归来

(2025-08-29 17:50:33) 下一个

朋友说,你的欧洲行,就交一篇小作文吗? 没有其他可以记录的吗?

老实说,我的感觉就是累。好像考前突击复习,慢慢看完整本书是没可能的,只能快速浏览,重点突击,人类智慧和艺术的瑰宝,一股脑地通过眼,耳,鼻,舌突击涌入大脑,直到审美疲劳,然后—— 考完就忘了。 这些可以被google出来的“考点”,值得被记录吗?——信息爆炸的年代,似乎对自己无意义,对他人也无益。

那什么才是有意义,值得记录的呢?

在柏林墙,我感慨万千,跟孩子提起我推荐给他们的小说《巨人的陨落》三部曲,跟他们讲里面和冷战以及柏林墙相关的故事,跟他们说中国的大逃港,我女儿用眼神制止我别讲了。 儿子回复我: keep it for yourself. ——我无处抒发的分享欲,变成了《柏林小记》,这个记录的意义,是为了自己情感的释放。

在比利时军事历史博物馆,我儿子虔诚地抚摸着一台坦克, 激动不已: “天呀,First in Bastogne,  你知道它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吗?”, “这是xx战争的制服,你知道这场战争打了多长时间吗? 10分钟,还没有开枪,就投降了…” , “你知道这场战争的意义有多么重大吗….” ,  我听得云里雾里,欧洲人真爱打呀,我根本记不住那么多年代, 人物以及输赢,当然我也并不care,但是我不能说“ keep it for  yourself” , 因为我是妈妈, 这场旅行就是为了在孩子离家独立生活之前,加强亲子关系。所以,我要点头,我要回报他不可以思议的表情: 你怎么知道这么多,你怎么什么都知道? 他骄傲的说“it’s my profession”, 还好,他没有加之前常说的后半句“I have studied it my whole life.”  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我说: 欧洲人没事打一架,还都是一群亲戚,跟闹着玩儿一样,最后割点儿地赔点儿钱就了事了,不像中国往死里打,打到改朝换代为止,残忍程度不能比。他不屑的摇摇头,“not really,  你需要了解一下三十年战争,世界大战,都非常残忍”, “既然你知道战争残忍,为什么还想加入军队了?” , 他叹口了气,再次摇摇头“ 你不懂的, 战争是为了和平”, “才不是呢,都是为了土地和权利,这些照片上的王公贵族打,还可以理解,平民百姓除了送命实在没有意义” ,“我会没事的。 让我们换个话题吧。”  

我识趣的换了个轻松的话题:“你说这欧洲人,打仗不玩儿命,玩儿命整装备,让我不禁联想起现在很多玩户外运动的人,技术不着急练,首先上装备,看起来专业比干的专业更重要。看来这是有传承的,先把架势拉满。” 儿子笑笑说:“打仗的装备必须专业。” ——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老实说,看到这么多做工考究的军装,感觉当年打仗好像是男人的fashion show,  绣花,纽扣,勋章,还有各类花里胡哨的帽子(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起了电影《夏洛特烦恼》里的那句“装鸡毛”),各有各的讲究,展示完了,耍两枪,然后各回各家。

总之,这趟专门为他安排的军事之旅,让我看到了孩子的成长,也让我们的母子关系更加近了。跟女儿一起的shopping day, 也让处在叛逆期的女儿袒露了心里的想法。——这就是这场旅行的价值和意义吧。

在滑铁卢战场的纪念品店,儿子买了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不知道他会在里面记录什么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邵丰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对的,他特别喜欢战争史,好像只是喜欢打仗本身,并不是真正关心历史。
同意你说的,要兼听则明, 年轻人最可贵的是强烈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最可被利用的也是这责任感。
可能成功的P 回复 悄悄话 儿子喜欢战争史?喜欢历史的,我都觉得要好好鼓励。希望年轻人能多看不同角度,不同意识形态写的东西,兼听则明:)能通过旅行和孩子们亲近,就是成功的旅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