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关的放弃

(2023-06-07 13:02:46) 下一个

 

儿科历来视为“哑科”,因为婴儿无法配合医者的“望闻问切”四诊;所以,为小儿看病,只有望颜色,闻气味,问父母。为了弥补小儿有疾无切诊的缺陷,先贤在临床实践中发明了“望小儿食指络脉”法,当然,这不是切脉之法,还是属于小儿望诊的范畴。该法俗称“看关”,始见于唐代王超的《水镜图诀》,此法从《灵枢》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对3岁以内的小儿,“看关”在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看关”的部位是小儿食指,传统中医理论把小儿的食指由下往上分为风、气、命三关。食指的第一节部位为风关,即掌指关节横纹向远端至第二节横纹之间;第二节为气关,即第二节横纹至第三节横纹之间;第三为命关,即第三横纹至末端。“望小儿食指络脉”就是根据小儿食指纹路、色泽及显示的位置来判断疾之所在与预后吉凶。
“看关”的具体诊法是,令母亲抱小儿向光,医者以左手握小儿食指,右手大拇指用力适中从命关向气关再向风关推摩数次,络脉就会愈推愈明显,医者一见便知分晓。推摩时手法极其重要,左手不宜用力过度,捏合太紧,影响小儿手掌气血流通,从而影响“看关”的效果。右手拇指推摩,力度必须适中,轻浮于表皮,络脉不现;用力而推捏,小儿食指已是通红,络脉亦不现。大抵以能推及皮下组织层的力度为合适。以拇指由下往上慢慢推摩,特别要注意的是,不是一下由风关直推气关命关,而是先在风关推摩二至三下,风关现出络脉之后,再慢慢上推至气关,最终到命关。络脉与色泽清晰之后,再由风关直推命关二到三次,以完全确认三关整体状态。整个过程大约一分钟,当然,也有显而易见者,则无须多次反复推摩;还有,医者拇指如果过于干燥,可稍蘸清水以利润滑。
“看关”判断疾病吉凶。主要从色泽与其深浅、浮沉三个方面来考察。色紫红的,主内热;色鲜红的,主外感表证;色青者主风,也主各种痛证;色淡者为虚;紫黑色主血络闭郁,为病危之象。
深浅:色深者病重,色浅者轻;色淡为虚,色滞为实。有阴阳暴脱者,由于阳气不达四末,以致浅淡到不见其络脉形踪。若邪陷心包的闭证,由于气血郁闭,络脉色深而滞。
浮沉:络脉浮露者,病在表,多见于外感表证;络脉沉滞者,病在里,多见于外感和内伤之里证。
三关可辨疾病轻重:络脉日渐增长的,为病进,日渐加重;日渐缩短的,为病退,日渐减轻。阴虚阳浮者,多见络脉延长。络脉增粗者,多属热证、实证;变细者,多属寒证、虚证。出现单枝、斜形,多属病轻;弯曲、环形、多枝等情况多为病重,多数需要实证。
还有部位,络脉显于风关时,是邪气入络,此时病邪侵袭较浅,疾病较轻;络脉从风关透至气关,其色较深,是邪气入经,主病邪深入而病情较重;若络脉显于命关,是邪气深入脏腑的征象,此时病情较重,可能危及生命,故称命关。若络脉直达指端(尖),中医学叫做“透关射甲”,此时病情更加凶险,预后不佳。总的来说,如小儿络脉见于风关为病轻,气关为重,命关更重。
另外,三岁至十岁的小孩,可以切太渊脉。其法亦如成人切脉,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穴前凹陷中(即天河穴),伸直,然后下指,指腹正落于脉管上。
太渊脉分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总称为八字诀。八脉均属病脉也。其脉以缓为正常,一息五至为其数:一呼二至、一吸二至、润太息一至也。以浮沉定阴阳,浮、数、滑、长属阳;沉、涩、迟、短属阴。八脉所主:浮为阳主表,沉为阴主里,数主热,涩主寒,滑主痰,迟主血少气滞,长主火热邪毒,短主气不足。凡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皆为顺,反之为逆。
诚然,由于现代西医诊断技术的发达,“看关”与“太渊脉”的诊法似乎已经过时;故是,今天许多中医,尤其是年轻一代,甚至都不知道“看关”是为何物,这是传统中医技能的一大损失。小儿之疾,均为外感六淫所致,没有内伤七情之虞,病因单一而不复杂;故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需要现代仪器去检查,既让小孩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又无端浪费了父母的金钱;运用“看关”与“太渊脉”的诊法,简捷便利,能快速判断病之寒热虚实,再对症下药,善莫大焉。且中国疆域辽阔,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还有不少僻远山区,如果疾病诊断全部依赖于现代仪器,这是非常不现实的。可以说,科技再发达,中医传统“看关”与“太渊脉”的诊法不可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