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只将闲语当闲话

(2024-01-12 20:28:27) 下一个

  宋人叶梦得的《避暑漫抄》“艺祖受命之三年,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用销金黄幔蔽之,门钥封闭甚严。因有司,自后时享及新太子即位,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独一小黄门不识字者从,余皆远立。上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复再拜出。群臣近,皆不知所誓何事。自后列圣相承,皆踵故事。靖康之变,门皆洞开,人得纵观。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誓词三行,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后建炎间,曹勋自金回,太上寄语,祖上誓碑在太庙,恐今天子不及知云。”这就是宋太祖“我朝不杀士人”金匮盟誓故事

   尽管历代统治者都是崇尚儒家,因为统治者的需要儒家的思想来巩固统治;但是,中国文人,在统治阶级心中却从来没有被真正重视过。乾隆骂纪晓岚:“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全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视文人为戏子,是统治者最典型的心态。赵宋之前,秦始皇焚书坑儒,汉刘季以儒冠为尿壶;赵宋之后,明朱棣方孝十族,清王朝文字案更是登峰造极,动辄诛杀数百人,流徙无数。

  有过三百多个皇帝的中国封建社会,只有赵匡胤发下不杀士人的誓愿;而且,两宋三百年,勉强还是按照他的誓言去做,也一直优待宗后人,这都是有史可查的。所以,赵匡胤真是很了不起。

对于赵匡胤立碑不杀士人的伟绩,后世都认为是出于对万世基业的考虑;不愿他篡政夺来赵家的江山的历史重演,所以他必须终结军人对政治的干预,实行抑武重文的基本国策,确立文官制度。这种认识是对的,但如果深入考察,便会发现赵匡胤这种以文官政治家治国的理念,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赵匡胤生活在中国最黑暗最残暴的年代,即唐代灭亡以后的五代十国,这个时代,其暴虐残酷,远胜五胡乱华,汉末纷争。在这短短53年时间里,中原换了五个朝代,九个姓,14个皇帝,平均一个皇帝在位时间不超过四年。政治的黑暗,百姓的痛苦,一个最残酷的特征就是普遍的大肆吃人。诚然,其他历史时期也出现过人吃人现象,但那大都是大灾后的饥荒。而在五代十国,吃人是常态,吃的毫无人性,丧尽良知。这个时期是兵荒马乱,但统治者并不缺山珍海味,可他们是以吃人为乐。南汉皇帝刘衍最喜欢看人承受酷刑,经常把人从腰部锯开,或者用刨活活弄死,自己再吃人肉;湖州刺史高峰曾经想把湖州和附近百姓全部杀光吃光。还有许多变态的食人者,比如喜欢吃幼童,喜欢吃人肝,喜欢和着酒生吞人胆等等,不忍卒闻。

   自唐末黄巢始,以人肉当军粮是常态,其率军围陈州,数百巨,日夜不辍,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将大批乡民、俘虏,无论男女老幼,活生生纳入巨,顷刻磨成肉糜。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孟、郑、、曹、徐、等数十州,咸被其毒”。唐而自立为帝的秦宗权,行军打仗也从来不带军粮,四处掳掠百姓,除了能当兵的,其余都用来当粮食,吃不完的尸体用盐腌干,以备缺粮之需。

   南吴太祖杨行密驻屯扬州期间,让士兵公然在大街上宰杀百姓,公开贩卖;海军节度判官吕琰专门成立了一个加工人肉的机构,叫做宰杀物,把老百姓抓来屠宰腌制后当做军粮卖。这些可怕的反人类的行为,是人性的沦丧,是对生命的漠视。

历史本来是治乱交替,为什么在五代十国这个时期,人性会坍塌到如此地步?中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与唐末这个特定的时势有着极大的关系。因为到了唐末,由士大夫阶层组成的文官体系彻底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各地藩镇军头们拥兵自立,他们掌握了地方大权,视文化,信奉拳头。历史上出现的其他乱世,朝廷也一样失控,全国也是一盘散沙;但是,文官的体系却依然存在。尽管也是弱肉强食,但无论大小强弱,在追逐武功的同时,都还崇尚文治。三国期间,军阀混战,全凭拳头说话;但大小山头,都有自己的文官系统。不要说魏蜀吴,就是二刘表,韩遂刘璋,谁都有文武两套体系,有武将逐鹿中原,有文官治策理政。所以,董卓遭抛尸街头,有蔡邕发乎人性的哭尸;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有忠于故主的王累死。而五代十国,却一反常态,完全是赤裸裸的丛林法则;赳赳武夫,思维简单,弱肉强食,胜者为王。什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是废话;谁更狠毒,谁就活着,良知尽丧,底线全无。为什么说“厓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就是指中华文明断绝,赓续无望也。

赵匡胤正是因为亲历了这段惨痛的历史,所以在建宋以后,坚决执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优裕厚待文人,严格限制武将权力,哪怕外患猖獗,也不改初衷。

云:“莫将闲语当闲话,往往事从闲话来”,只愿这年老昏聩的闲言杂语将闲语当闲话会惹是生非。阿弥陀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