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被称为“永远的军中情人”,可能跟国民党文宣系统有关系。网络文章说其葬礼由ROC军方主办,遗体覆盖国民党党旗。这个别人可以去验证一下。
她跟蒋介石那批人有些不一样,大概是国民党中间时代的文化代表。她的歌比较甜腻,大部分有点俗,少数像《在水一方》则出自传统文化。
《明天会更好》是当时的新理念。一度在港、台、大陆流行。但最后仍退潮。这首歌的原作者是罗大佑,原歌词愤怒、悲观,其他人把它改成后来流行的那样。但现在有些人说:罗大佑的原歌词才真实,修改过的流行歌词只是理想。听说《外婆的澎湖湾》的作者因受侮辱,曾经不愿唱歌。
邓丽君原名邓丽筠,"筠"字读“云”,我以为读“均”,她的家人和邻居也以为读“均”,就把她叫成“邓丽均”,后来变成艺名“邓丽君”。
邓丽君曾因护照事件在台湾受到凶猛攻击。有部根据白先勇小说改编的电影《最后的贵族》,女主角结局跟邓丽君相仿。但邓丽君不是贵族,也并非高贵家庭出身。随她而去的是台湾起飞时期的那一小段希望和甜蜜。
很多人推崇宋朝,其实宋朝流行给女子缠足,在士兵脸上、身上刺字。更糟的是宋朝苛捐杂税很重,跟官府有关的人当然很富裕。而且宋朝实行国家控制的茶马交易,抬高茶价、压低马价。所以,宋朝缺少优质马和优质骑兵。老百姓做生意,是不是用驴子和骡子性价比更高?
我的文章《〈明天更美好〉和〈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比较系统表达了我的观点。可惜我从网上删掉了,自己计算机上居然也找不到保留的文本。如果有人恰巧保留了该文,能否告知?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