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以此文獻給即將到來的2025九九重陽節。
過去中國有句老話“好心辦壞事”。
意思是一個人出於好意,做了一件看似不錯的好事,但結果並不理想,甚至很糟糕。於是,精明的人會說你很傻,很蠢。說你“好事辦壞事”而得不償失。
看來,這是我們華人社會的一條致命的忠告。應該是經驗總結,大概率。不然,也不會成為<增廣賢文 >裡的名句。
最近,我就做了一件這樣的“壞事”。我們的早間運動聊天小圈子,有一位70好幾的福建老大哥,好長時間沒見他出來運動,大家都很惦記他。後來才知,他罹患了流,據說還挺嚴重,看了醫生,吃了藥,正在家休養。

我因為在Amazon 電商平台購買了兩隻義大利的有機100%檸檬汁,喝了一段時間,覺得挺不錯,尤其對腸胃挪動幫助很大,就想著送他一隻。希望他改善食慾,提升陽氣,早日恢復健康。
昨天早上,他終於來到我們中間,我們都很高興,我就把東西送給了他。沒想到,有一位平日非常關心我的香港長者,在我送他回家的路上,批評我不懂香港人的規矩,亂送東西給人。
他說:在香港,隨便送人東西是不好的行為。尤其在人家生病的時候。你送一樣吃的東西給人家,你認為是好東西;但如果人家吃壞了肚子,便有可能怪你的東西有問題,那就很慘。後面的麻煩是很大的。“好心”就有可能辦成“壞事”。
我還真的沒有想那麼多。感覺這位長者不愧為老香港人,飽經風霜,歷經磨難,見慣香港人間冷暖,生活經驗豐富,才對我這位“往年交”的小老弟,提出了一般人不會說的善意的忠告。
我是大陸新移民,來港20年的生活,從來都是中規中矩,厚道待人;我自己也很想學習正宗的粵語,並以認識本地香港退休人士為緣分。認識的這幾位老友記,說著一口正宗的廣東話,正是我特別看重的。權當是自己的福氣。

從這位香港長者的提醒,我認識到:香港人與大陸人可能真的有很大的不同。
一是打拼環境不一樣。
我不知道,今天的大陸的基尼係數是多少。但我知道香港的基尼係數達到了0.5左右(這是特區政府公開的數據),已經大大超過了貧富懸殊的警戒線。
據說,這個要命的基尼係數,在香港回歸以前就已存在。可見香港的打拼環境一直就比較惡劣。用香港人的話來說叫“搵食艱難”。香港的勞動力市場從來就是“憎多粥少”。
我聽說早年很多底層的香港人,一天做好幾份兼職,很多人通霄做事,就為了兩餐。從藝員到普通居民,早已不是新鮮事。像香港社會四大才子之一的知名詞作者黃霑;歌星張國榮,羅文;作家倪匡;武打小說家古龍等,都是出名的拼命三郎。香港人吃得苦,受得罪,捱得住,可能是華人社會出了名的。
很多人不解:
為何香港人打拼程度遠遠高過大陸。後來我才知道:香港寸土寸金,全港18個區域都是衛星城,商業配套發達,人口密度比內地大的多。不像大陸,很多人在城市混不下去,可以回農村生活。而香港是沒有鄉下之說的(即使新界地區的原住民也是種種菜而已,根本沒有田地)。香港人不打工就沒有飯吃。
回歸20多年來,來港新移民都清楚香港的情況。每天150個來港定居的單程證,來港的大陸新移民,只要一踏上香港的土地,多半人會自覺融入打工的洪流。打工是香港人掙錢養家糊口的主要方式。
從這個意義上說,香港人的生活壓力是非常大的。不說底層港人的2025年月收入平均中位數,也就2.2萬港元左右,但香港一間有獨立洗手間的10平米的房子,僅是房租就要7000港元左右;稍微大一點的50平米的一房一廳的租金,沒有1.5萬港元拿不下來,這還不包括數千港元的物業管理費。這在大陸一線城市,應該沒有這些支付的壓力。
我聽說在香港島和九龍區,一套50平米左右的新房,沒有500萬港元是買不到的。所以,香港炒樓、炒鋪,炒股的人很多,因為不動產的租售比比較高,很多人做夢都想一夜暴富。
我聽說這兩年,一些大陸來香港的“高才通”人才,索性在父母的幫助下,花幾百萬甚至上千萬港元,一口氣買下一套房子:既安了家,又解決了住宿問題。
說到香港的物價很高,我記得1995年春天,我們一行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日本人老闆在尖沙咀請我們喝了一次茶,也花了差不多3000港元。
後來,我們回到大陸說到此事,有人就說日本人太寒酸,為什麼不請吃飯。原因很簡單:香港物價太高,一般人撐不住。香港請吃一頓飯,沒有10000港元,也要6000港幣。而大陸酒樓有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等進行裡吃一餐同樣的飯,喝一頓同樣的酒,可能只有香港的一半。

一句話:
大部分香港人掙錢非常不容易。底層港人掙得更是血汗錢。
二是中港兩地教育背景反差。
在香港,幾十年以來的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教育,灌輸的都是教育局審核的獨立編寫的比較中性的開放的教材,圖文並茂,印刷精美,以及原版引進的歐美英文圖書。
因而,從幼稚園開始,一代一代的香港人的教育,都是中西合璧的。即使學習中國文化,也是傳統的幾千年華夏文明和生活習俗。絕少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尤其是1949年建國後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國家成就和色彩。
所以,一百多年來,香港人一直崇尚西方的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並將學習的東西深深融入到職業打拼和日常生活中。好多東西,比如有一說一,直接了當,以我為中心,尊重文明秩序,公平和正義,凡事排隊的習慣等,都是根深蒂固的。
而大陸的幾十年的教育,灌輸的是深深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的價值傾向,以及國民對政黨和國家的認可,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總是排在第一,比如“沒有國家,哪有小家”的口號,國民身上自然有很強的民族和國家標籤,也是再正常不過。
這種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兩地文化不同,使得看似一種膚色,差不多的面孔的香港人和大陸人,腦子裏想的東西,的確是南轅北轍的。
雖然香港人的祖先都是廣東人,福建人,浙江人,廣西人,或是其他省份的人,但因為各自教育背景的不同,考慮問題和看待問題方面,香港人似乎更加理性而客觀,大陸人更以國家為榮。彼此的確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所以,我很認可國家這幾年來,為了提振香港的發展和繁榮,提升香港人對國家的認同感,舉行的一系列凸顯中國榮譽的主題活動,尤其是這次以香港體育場為主場、大灣區為主體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足見國家對香港的現實情況掌握的是很清楚的。
老實說,中港兩地居民,由於教育背景的不同,的確存在很大的文化差異,這是真實而無法迴避的。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通過到位的支持和傳播,應該有機會慢慢扭轉過來。

三是大家的做事風格截然不同。
香港自1997年回歸之後,就推行“一國兩制”的管治模式。如果說,1997年之前,香港人的生活方式還比較英式;那回歸之後,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就是中西合璧的:既有傳統的元素,更保留西方社會的現實主義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從16年的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教育以及就業,香港社會普遍追求“讀書有用論”,和“社會公平與正義”,以及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因為,競爭壓力大,就業不容易,人與人之間自然謹小慎微,互不侵犯,彼此設防。這點,遠不如大陸人的灑脫、熱情和隨意。
這是否資本主義社會的市民獨有的生存意識,我不得而知。
說件有趣的小事:很多大陸來港遊客,很不理解香港人為什麼喜歡特別打工和排隊。其實,這些事情的背後邏輯是:香港人始終認為“公平與正義”是自己可以看到的,符合每個人的利益。香港人就是這麼想的。
我生活的九龍地段的商舖,這兩年因為電商平台的出現,居民消費模式發生變化,生意一落千丈,商舖都先後關門大吉。
但有意思的是:商舖儘管關門執業,但業主對商舖的租金價格絲毫沒減。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尤其是一些來港購買商舖的大陸老闆,也不理解為什麼會這樣。“便宜出租,不是有利於商舖租金回籠嗎?”。
其實,要解釋香港人的思維方式很簡單:香港的業主多半遵從市場供求關係理論,而不想減租。他們的盤算是:不想減租而影響整個行業的資產運營收益,更不會因為大環境不好而令資產價值大幅貶值。
所以,香港人寧可維持高的租金價格,也不願意減租,而去加速什麼商舖流轉。猶如當年馬克思的<資本論>中說的剩餘價值理論的描述“資本家寧可把牛奶倒入大海,也不便宜賣給大眾”的剝削,其實一個道理。
這或就是香港人的做事風格或者說思維方式,與大陸人的最大的不同。
儘管我很感謝香港老人對我的悉心關照和提點,但我認為自己的小小的善行是正確的。原因
很簡單:我想積點德,為子女,為家族,平日裡盡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服務於大眾的事情。
我想凡事從點滴做起。只要我是善意的好心的,我樂於做,厚道待人,不求回報,我才不管人家怎麼想呢?只要不搞到我傾家蕩產,甚至拿走我的性命就行,即便有時好心辦成了壞事,我都認為值得的。
但我100%相信“施比受”可以得到正面的回饋。一如我送一隻不起眼的檸檬汁給老友記,以及拿自己吃的1000億的益生菌送給某些香港長者嘗試一樣,有時好心可能辦成壞事,但我沒有怨言。
退休生活多漫長。凡事往正面想,往好處裡想。順帶為自己積點德,於己於人都好,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