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大半輩子,現在才知道,無論意識形態如何對立,政治立場如何不同,只要抱有慈悲心以及平常心,無論你走到哪裡,都會覺得舒服,受到尊重和人家私下裡對你的議論。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跟錢沒有關係。

“慈悲心”應該可以培養:
一培養:
無論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人,看到都微笑,主動和人家打招呼,其實就是一種慈悲心。因為,你從此沒有了愛憎分明,你才願意這麼做。
我在香港,看到一些市民,因為人家說的廣東話不正宗,便心生厭惡,嫉惡如仇。雖然這是性格使然,卻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誤解。比如中港居民的糾紛,好多猜忌、吵架,甚至打鬥,就是這樣來的。
原因是這些市民缺少慈悲心,看誰都不順眼,喜歡發洩情緒。矛盾自然多多。
我們有個聊天圈子,就有這麼一個在香港拍賣行做過經理的,祖籍是浙江蕭山的退休人士,好喜歡說他以前和大老闆們的那些有吃有喝的瀟灑故事;
感覺這位老兄似乎“天上的事情知道一半,地下的事情全知道”,還特別喜歡糾正別人的說法。只要別人一說什麼,他都是“No,No,No”,接著都要說個他認為的一二三。搞到很多人都很鬱悶,不想理他;甚至到了只要他在場,很多人都會悄悄地走開。
開始我也討厭他。後來自己有了慈悲心,只要見到他,我都會主動打個招呼。他也慢慢接受了我,也願意跟我聊聊事情。
過去有人說,“好漢不提當年勇”。看來,是古人的經驗總結。其實不容易做到的。但我覺得,慈悲心可以培養,可以包容一些事情 。

二培養:
看到弱者會主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比如車廂裡讓座;幫助坐輪椅的人上坡;以及買一點好吃的東西送給認識的行動不方便的老人。即使人家不需要,甚至拒絕你,自己也是開心的。
因為,這些事情是自己想做的,發自內心的,並沒有人逼你這樣做。
話又說回來,慈悲心有時也很容易會被人無形傷害。
我在早間的聊天圈子,就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70多歲的曾經做過貿易公司的福建小老闆。有一天早上,在私家樓下,主動為一個推著BB車的少婦開保安門,這本來是樂於助人的好事,根本不值得掛齒。
沒想,少婦沒有任何表情,一點謝意都沒有,好像天生就應該有人給她開門。搞到這位老兄氣得要死,見人就說現在的年輕人沒有一點禮貌。此事令他一直耿耿於懷。
僅此一件小事,我就認為:他的慈悲心沒有建立起來。現實好多事情,“只有奉獻不求回報的人”其實不多的。說來容易做到難。

三培養:
我每天都喜歡在X平台上玩一玩,冒冒泡。感覺這個平台挺好玩。說話的人,都很自由自在,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哪怕造謠,無中生有,也不犯法。我自認為,這可能是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其他說他,就說特朗普這個人。我看X平台,駡他的人還真不少,而且駡得很難聽,一點不給特朗普面子。一個大總統被人如此詆毀,謾罵,這只有美國社會有這樣的氣度。
當然,也有說他好的人。比如像我這樣比較中性的人。
我也不知道自己屬於川粉,還是民主黨的擁躉,但我就感覺大家都不容易。當你有了慈悲心,就不會輕易罵人,更不會憤世嫉俗,覺得社會對你不公平。
比如特朗普搞得關稅大戰;阿拉斯加的“特普峰會”;加沙停火斡旋;俄烏戰爭的武器軍售;還是中美貿易戰的互相博弈,都是特朗普的管治策略,客觀上是為了美國的利益。換做其他的人可能也會這麼做。
即便一個小小的香港,這幾年搞到這個樣子,也是見仁見智。有了慈悲心,就不想發牢騷,安靜生活,靜觀其變就好。我相信,高層也希望香港成為國家的一塊金字招牌。
我看X平台上,很多人都駡特朗普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早晚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更有人說美國選民瞎了眼,沒有人才,為何選了一個蠢蛋做總統。我感覺有點不夠實事求是。
好多事情是“身在此山,將心比心”。只有你待在那個位置,才知道做出決定不容易。沒有100%正確,有60%已然不錯。關稅大戰是這樣,轟炸伊朗核設施也是這樣。總統好歹比一般人要聰明很多,這是絕對的。你也就不會那麼氣得要死。心情也會順暢很多。“凡事沒有最好,只有相對正確”。

那“平常心”又是什麼?我也有好具體的說法。
第一平常心:“出來了”一定好過待在內地。
香港還是比較開放的地方。互聯網可以聯通世界,有谷歌搜索;有Facebook ;有X平台;有IG和TG;更有全球的華文廣播,以及自由開放的北美文學城網站,可以信口開河寫點自己想說的話。我已經很感恩。這在內地是沒有的。
所以,我一點不羨慕那些住著豪宅,吃著山珍海味的內地的狐朋狗友。儘管他們總說我“走虧了”。
在香港,我每天早上醒來,第一時間,就是收聽法廣新聞電台,了解世界當日的主要大事。還是知道很多事。
尤其是早餐之後,我到公園裡散步,每次都能看到兩個94歲的香港老人神清氣爽,杵著拐杖,笑著和人打招呼。一點看不出他們已經是耄耋老人,還有這種“一日之計在於晨”的快樂的心情。
這給我很大的啟示:一個人真的要“活到老,說到老”,以恬淡的心情笑看人生,也許正是我需要的“平常心”。
第二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老祖宗的古訓,說得還是很到位的。
對我來說,上述這句話,在後COVID -19但的健康時代,似乎更有現實意義。
為什麼這樣說?
我理解“物喜”,應該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一些東西的歡喜之心。
像是兒女找到一個好戀人:兒子生了一個兒子,自己榮升為爺爺;或是意外得到一筆錢;體檢指標超級的好;以及買了一套快速升值的房子。若能以平常心看待,不要高興過頭,那就很了不得。這年頭,“不以物喜“對健康或許更加有利。
我理解“己悲”就更有意思。
說一個小故事。我在香港屈臣氏,專門買了一套個人衛生打理工具包:裡面有多方位的電動剃須刀;有牛角製作的精緻小梳子;還有電動修髮的剪子;還有修剪鼻毛的小鑷子;電動牙刷;以及電動耳掏等。
這套小工具,讓我多了喜歡打理自己的樂趣。我記得,我每次剪髮回來,都喜歡二次加工,從鬢角,眉毛、鼻毛到髮型設計,一番修修剪剪後,我才覺得更像我自己。
沒想第二天,我站在老友記門前,他們都說我是“畫蛇添足”瞎折騰,一點都不好看。而我並沒有因為老友記的譏笑令我後悔甚至懊喪,反而我很得意。還有一些事情,我認為我過了一般人很在乎別人評價的“己悲”階段。

第三平常心。DIY自己最愛的東西,設計好自己舒心的打發時間的24小時的活法,然後“躲進小樓成一體,管他春夏與秋冬”。
我相信,魯迅當年寫這句話,可能是他待在國統區,百無聊賴,又做不了什麼事情,只好自我解嘲,打發時間的一種自我安慰。
其實,香港也是這種氛圍。我看很多本地香港人,說不出的味道,整天悶悶不樂,像是人家欠了他似的。香港人說“條氣唔順”。我是很理解的。
老實說,有些事情,大家都有盤算,國家有國家的想法,香港人有香港人的期盼,統一到一起估計比較難。至少短期可能難以調和。這是不爭的事實。
我也許是“鴕鳥活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在乎自己樂”。我或許沒有“非黑即白”,而選擇“外圓內方”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很喜歡自己搞東西吃,像什麼客家風乾鹽花鵝;花雕當歸雞;以及埤縣豆瓣醬黑毛豬回鍋肉,我是以美食的滿足感,淡化對社會變遷的關注興趣。這或許我的一種平常心的生活哲學。
我一直認為,把自己打理好,客氣、溫和、禮貌、謙遜和香港人和諧相處,令香港人對你另眼相看,從尊重你,接受你,再到佩服你。
這就是我這個大陸新移民的香港小人物的平常心,<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一國兩制”故事>。所以,我認為,“平常心”是走向世界的軟武器。
它令我走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感到舒服,更受到人家的尊敬,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