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香港特區政府藉第一間中醫醫院即將投入運營的時刻,搞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全球性的國際中醫大會,請了不少人,都是大人物:不是中醫世家;就是曾經的御醫的後代;要不就是中醫藥大學的博士後;或散居在全球各地的名醫和推拿高手。
大家似乎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風水輪流轉。眼下的大環境,到了結束一統天下,中醫大顯身手,為人類健康做貢獻的時候了。
我聽說,當時有個膽大的多事的年輕學者,在當天下午舉行的一個中醫座談會上,提出了一個要命的問題:香港的中醫醫院,有中醫ICU 治療室嗎?他這一問,讓香港的中醫官員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還挺尷尬的。
我覺得,這位年輕仔提出了一個中醫變革性的問題。年輕人就是年輕人。口無遮攔,沒有包袱。
其實,我是比較關心中醫,信賴中醫的。
小時候,我就看到父母頭痛腦熱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會去買1-2隻上海的六神丸,以及複方感冒片,吃完就舒服很多。除非病得厲害,哪個年代,一般很少有人會去醫院打針。因為中成藥挺管用的。
後來,我結婚生子,也做了父親。孩子不舒服時,夜裡不安,咳嗽不止,就會想到買“驚風散”和“蛇膽川貝液”之類的中藥。如果不是發高燒,就在家吃幾天中成藥,也能搞定的。
再後來,自己做了生意,經常胡吃海喝,搞到不舒服,也是藿香正氣水或保和丸幫得忙,覺得中成藥還是不錯。如果是上吐下瀉,又發高燒,肯定就會去醫院打點滴,吊一個下午,第二天就活靈活現,又開始正常的生活。當時就感覺到:治病還是西醫快,中醫慢很多。
另外,我在國內一省城的兩個三甲大醫院,還有兩個很好的老鄉朋友,都是主任級別的醫生。其中一個還是中醫醫院分管醫療的副院長。近水樓台。他推薦我做了一個比較詳細的全身檢查。
沒有想到:
從血液到尿液的儀器檢測,出報告;再到身體部位的物理掃描;看片子;以及醫生的開藥(只有一副是他們最驕傲的無須煎炮的顆粒狀中藥沖劑)。全套檢測基本都是西醫的方式。到離開,也沒有一個中醫給我把過一次脈。我喜歡的“望聞問切”成為一種奢望。
後來,我們老鄉一起吃飯,我感謝老鄉關心我的身體,同時,我也好奇問他:中醫醫院是否就這個樣子?他跟我說,“全中國的中醫醫院都是一樣,大同小異”。
令我徹底失去對中醫的信心,是我70多歲的親姐姐,因為洗澡不慎摔了一大腳,被送到西醫三甲醫院ICU搶救,卻沒有送到她自己做過中醫的中醫醫院搶救。
後來聽我姐夫說,醫生每次用藥(包括針劑),都會徵求他的意見,是用進口的,還是國產的。自然是進口西藥貴的效果好。
我還聽說,當年香港愛國大商人,金利來領帶的老闆曾憲梓因為生了場大病,被轉到廣州中山醫院治療,都是頂級的西醫主刀。100%的西醫的方式,中醫最後都成了輔助性的調養和後期護理的。儘管也是很大牌的中醫師伺候他。
其實,在我眼裡,中醫的未來,真的如同上述年輕人的疑問,在於有革命性的變革。有勇氣放下包袱,忘卻輝煌。說得更進一步,是中醫應該有自己的ICU治療室。
說到西醫的ICU,從流程,到藥物,再到手術,都是一套縝密的作業標準。醫學上的一句話“救死扶傷”。我想,是對ICU最好的詮釋。好像都是約定俗成的。
在我眼裡,西醫的ICU,就是生命的驛站。或救活,或治死,清清楚楚,沒有大概或可能。我自己的姐姐,在ICU待了一週,用了不少藥,也遭了不少罪,瘦了一圈,大難不死,最終脫離危險,平平安安回到家。
我曾經問我姐姐:如果當時把你送到中醫醫院ICU搶救,是否治療的作業流程完全不一樣?她說“沒有區別,只是醫生不同”。對比中醫,她覺得西醫的水平要高一些。
看來,無論權貴階級,還是黎民百姓,抑或是中醫從業人士,他們對中醫普遍缺乏信心。都認為中醫或走進了死胡同。
其實,中醫是否走進死胡同,是否有希望徹底翻身,要看兩樣東西:
一是藥材栽培;二是診斷技術。我聽說中國幾個著名的藥材批發市場,99%的藥材都是工業化栽培,就像栽培大米一樣,化肥用量超標,農藥噴灑過量,你說藥材的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二是把脈水平(我們說中醫的“望聞問切”)大幅下降。這年頭,中醫的傳承,還靠口傳心授,看讀書筆記,肯定有大問題的。
我在想,古時候,中醫應該比較吃香,因為沒有競爭者(比如西醫)。人有不舒服時,1-2個湯藥,只要稍微對路,基本都能解決問題。
這說明古時候的人,由於營養不足,缺吃少喝,身體普遍孱弱,虛證比較多,中醫常常“藥到病除”,藥材好非常之重要。
而現在的人,體質複雜,身體多有抗藥性。中藥配伍(古代方子)古今有很大的差異。如果藥材品質不爭氣,那中醫治療的效果一定是大打折扣。
所以,中醫要實現徹底翻身,有自己的ICU治療室,離不開三個必要條件:
一是藥材栽培,必須全程有機,品級可溯源和精確計量;
二是傳統“望聞問切”技術,應該有精確的指引和表述,尤其是病例,不能靠經驗和所謂的“藥方加減”的傳承;
三是要有中醫的ICU治療流程,以及作業標準,不管誰參與搶救生命,都能按照中醫ICU流程精確作業,計量用藥,以及後續的生命維護。
現在AI 特別火,如果利用的好,尤其是中醫的病例大數據,完全可以用AI的演算法管理起來,通過“視覺+表述+詢問+電子把脈”,幫到我們人類 ,成為中醫新的“望聞問切2.0”。
我自己玩馬斯克的旗下的Grok-AI,對此深有體會:我經常檢索一些自己不懂的生活知識;比較一些藥物的功效和副作用,AI都能給我比較靠譜的回答。的確省了很多查找的時間。
我就不知香港的中醫醫院,是否有自己的ICU 治療室;中醫治療流程化和精確化的作業標準;以及自己的有機藥材供貨商。如果計畫早已有安排,或正在籌備類似的突破性中醫,那真是香港人的福氣,更是中醫走向世界的一張響噹噹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