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唐宋韵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唐宋韵》121.《闺怨》王昌龄

(2025-05-27 19:51:38) 下一个

《闺(1)怨(2)》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3)上翠楼(4)。

忽见陌头(5)杨柳色,悔教(6)夫婿觅(7)封侯(8)。

 

1.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2.  怨:幽怨、寂寞等情绪。

3.  凝妆:盛妆。 

4.  翠:青色。古代殷实之家的楼房常被粉饰成青色,

5.  陌头:路边。 

6.  教:使、令。

7.  觅:寻求、追求。

8.  封侯:封拜侯爵。泛指赢得功名。

 

王昌龄 (698—757年),字少伯,京兆人 (一說太原人),盛唐杰出的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身已不可考,只知其早年生活较为贫困。开元十二年(724年)前后,王昌龄赴河陇、出玉门,旨在进入军幕。此行虽未达到投笔从戎的目的,但却使他有了一、两年塞外生活的经历。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十九年(731年),王昌龄以博学宏词登科,授河南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王昌龄谪赴岭南,一年后遇赦北还。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王昌龄重获起用,授江宁丞,在职共八载。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 王昌龄离开龙标还乡,在途经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享年59岁。

王昌龄存世的诗歌数量不算多,但质量很高。其题材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等。王昌龄为唐朝边塞诗的先驱,他的这类诗在意境、抒情、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王昌龄的诗以五古和七绝为主要体裁。他的五古严正肃然、颇具风骨。王昌龄有“七绝圣手”之称,他的74首七绝几乎占了盛唐时期七绝总数的六分之一。正因为他和李白等人的努力,七绝才成为唐代流行的诗歌体裁。明代胡应麟说王昌龄的诗 “优柔婉丽,意味无穷,风骨内含,精芒外隐,如清庙朱弦,一唱三叹。” 而清初的王夫之更将他的七绝推为唐人第一。

《新唐书·艺文志》载王昌龄撰《诗格》2卷,《直斋书录题解》载《诗格》1卷、《诗中秘旨》1卷。现存《诗格》和《诗中秘旨》各1卷收于明朝的《格致丛书》。王昌龄有诗歌196首存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6.

宋雨:我们下面赏析的王昌龄的《闺怨》,其题材属于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独特的门类“闺怨诗”。“闺”本意为女子的居室,代指女子。“怨”不一定是怨恨,其中还包括了思妇(如征妇、宦妇、商妇、游子妇等)的思念、担忧、牵挂、寂寞,以及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等一系列感情。例如,中唐诗人张仲素的有一首《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就是这类题材中,反映女子牵挂戍边丈夫的一首优美的小诗。

唐风:与“闺怨诗”密切相关的是“宫怨诗”。这类诗表达帝王宫中女子在长期受到冷落和与世隔绝之下的寂寞和怨恨,显示或暗示她们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比如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它不仅反映了“宫怨”这个主题,而且在更广阔的维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唐朝由盛转衰的命运。

宋雨:“闺怨”这个题材,早在《诗经》就有了,比如其中“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诗经·周南·卷耳》)一句,明朝学人戴君恩称之为“是古今闺思之祖”。其实,这谈不上“闺怨”。先秦的时候, 还存有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和两性的平等,少有后来寂寞深闺的单向的幽思。比如在《诗经》的第一首《关雎》里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反映的是男子的怀人之情。

唐风:后来这类的题材在乐府诗中有了进一步发展,比如曹丕的代表作《燕歌行》中有“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反映出一个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独哀伤。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文人诗,往往是以“男子作闺音”(即代言体)的形式,即文人以女子的口吻来表达“闺怨”的。古代闺怨诗以代言体为主,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宋雨:说到代言,其原因比较复杂,以社会历史原因为主。古代女子极少从事家务以外的社会活动,而且绝大多数女子所受的文化教育有限,或者根本就没有文化。因此她们很少有能力通过诗文反映自己的心声。即使到唐朝和北宋,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出现了几位著名的女诗人、词人,但总体影响还是有限的。因此这个时代的闺怨诗词,还是以代言体为主。不过,有人恐怕要问,“男子作闺音”,能像吗?

唐风:从事实来看,优秀的男性诗人、词人,能够比较到位地站在女性的身份和心理上进行诗词创作,以女性的语言进行细腻、哀婉的表达,在遣词造句上显示出真实性。不少作品“女性化”的程度,完全可以“乱真”。这一点早在唐朝以前就做到了。比如南朝著名诗人江总的七言乐府诗《闺怨篇》结尾写道“愿君关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这是一篇感情深厚细腻,代言精巧到位的作品。

宋雨:哈哈,这名字!一看到“江总”,就让联想现代中国大陆的某位大领导啊。你提到的这首诗我不熟悉,去网上查了一下,全篇对仗,文采飞扬,情真意切。而且,我原来以为“闺怨诗”之名出自王昌龄的《闺怨》一诗,显然不是。这位江总比他早了约200年。

唐风:江总可是南朝的著名大臣和诗人,只是作品中脂粉味重了些。他年轻时就受到善诗的梁武帝萧衍的赏识。后来更是在陈后主陈叔宝(就是写《玉树后庭花》的那位昏君)手下任尚书令。两人(也包括其他一些诗人)经常一起唱和,将婉丽、浓艳的宫体诗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另外,他还是古代四大楷书书法家欧阳询的养父和他的书法老师。后来江总与其他南朝文人一起被隋军掳至北方,但还是善终的。

宋雨:男性的代言体闺怨诗,若说在总体上与女性的闺怨诗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男性诗人的视野或许更开阔一些,较多地联系到社会问题(比如常年征战的后果),这与男性较多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是一致的。另有一点也很重要,即有时候男性诗人的代言体闺怨诗,其实是以夫妻关系寄托君臣关系、抒发怀才不遇或心中不平之感。 “三纲五常”强调君为臣纲,这跟夫为妻纲是可以类比的。

唐风:是的,其实早在唐朝之前,就有诗人以男女关系象征君臣关系,如屈原的《离骚》中就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众女”比喻给君王进谗言的大臣。《太行路》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之一。该诗以夫妇相互恩爱到男子变心为比喻,显示出君心多变,臣的地位难以长期稳定。这样的诗歌其实已经超越了“闺怨”,而具有社会批判性。

宋雨:闺怨诗这种题材到唐朝发展到了顶峰。它不仅与诗歌总体的发展相一致,而且与这个时期的社会现实相对应,反映了较丰富的社会内容和作者的情怀。例如,唐朝与西部崛起的吐蕃王朝的战争持续了两个世纪。于是这个时代就有很多反映唐代边事频繁、士卒长期戍边和丧命边陲等与社会现实相关的闺怨诗。很多的代言体,借助闺中少妇的怨恨,反映百姓希望和平安定、夫妻团聚的愿望。

唐风:在唐代的代言体闺怨和宫怨诗作者中,王昌龄是十分突出的一位。他专攻七绝,作品刚柔相济、构思传神、意境深远,被人称为“七绝圣手”。在此体裁上,他完全可以跟风格飘逸、清新自然的李白相媲美。王昌龄的七绝题材非常广泛,尤其以边塞、闺怨及宫怨、赠别等最为脍炙人口。《闺怨》便是他闺怨题材的代表作。据考证,开元十五年(727年)前后,王昌龄曾去过西北边陲,此诗大约作于这段时期。

宋雨:本诗题为《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知愁”,别开生面,却是本诗的构思使然。如果一开始就是因夫从军而愁怨,那就是风格迥异的另一首作品了。这首诗里,诗人要描写少妇情绪的变化,所以一开始反映的是平和、安详的情绪。

唐风:正是因为心情平和,甚至带有些许春日到来的欣喜,少妇才会“春日凝妆上翠楼。”“凝妆”不仅指精心修饰容貌,而且是着华丽的盛装。“翠楼”指粉刷、装点为青色的楼。看来,这位少妇的婆家的经济条件不错,有比较好的住宅。

宋雨:虽然我们并不清楚王昌龄刻画的究竟是什么样背景的家庭和少妇。但他丈夫应该还是选择从军的普通年轻人。唐朝的科举之路是十分艰难的,十年苦读,经过乡试和省试(会试),最后能进士及第者不过千分之一、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实在是太过艰难。进士及第后也不一定能马上授官。而另一方面,西北的征战经年不绝,全新的“募兵制”刚刚开始实施,以“长征健儿”为代表的职业军人开始大批出现。于是不少刚刚入仕的年轻人选择从军,进入将军的幕府,希望凭借军功最终获得高升或取得爵位,进而封妻荫子,人生得以圆满。

唐风: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是全诗的转折。少妇登楼眺望,马上映入眼帘的自然是春天路旁的青青柳色。“忽见”二字似有些突兀,并非景色的少见或惊人,而在于它在不经意之间,突然引得观景者的感触与联想。有诗解说“柳”与“留”谐音,也对女主人的联想起到了作用。我认为这属于过度解读。这毕竟不是长亭折柳、依依不舍的场景。

宋雨:这样表达和处理,恰是王昌龄七绝的风格。人们一般认为王昌龄七绝的重要特色是“含蓄委婉”,但如何体现委婉,在不同作品中是不同的。在本诗中,前三句是比较平淡的描写,其实是在为末句的诗眼“悔教夫婿觅封侯”蓄势和作铺垫。他的《从军行》的末句“不破楼兰终不还”,也是类似的处理方式。

唐风:末句的不同凡响和用字的锤炼,是王昌龄七绝的高超之处。从“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很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是积极鼓励的。那个时代的妇女虽然社会地位低,但在家庭生活上,并非只能言听计从。在当时“觅封侯”社会风气影响下,妇女“望夫成龙”,鼓励夫君通过这一途径升官晋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宋雨:这首诗反映了少妇在登楼望景前后的心理变化。“杨柳色”使少妇情绪迅速转低,产生了过去未曾意识到的孤寂与愁绪。诗的末句极富意趣,也耐人寻味。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功名的追求和对团聚的渴望是相互矛盾的。夫婿一旦从军远征,便身不由己,她的“闺怨”也就难解了。

唐风:在今天,类似“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样的事情,有时还在迥然不同的背景下发生。例如前些年,中国大陆有的妻子希望丈夫下海经商,海外也有一些女士鼓励先生回国开公司赚钱。未曾想,当对方的经济地位发生变化以后,诱惑多了,有些人的心也变了。现代“悔教夫婿觅封侯”经常闹得一地鸡毛,远不如古代的牵挂和惦念那样有情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谢谢暖冬光临。我也喜欢“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不仅字词对仗,音律平仄也好,读起来特别朗朗上口。那年头,是个文人就会写诗,不必李杜代劳。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好析!great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喜欢,袅袅两字恰如其分!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这可能不算闺怨,算裂变的一种方式。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看见这标题就想到当今女人是否有闺怨。唐宋果然在后面写到了。好在女子被锁深院闺房已经不可能,可以春日凝妆逛街头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