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1)·雪照山城玉指(2)寒》
刘著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3)怨(4)楼间。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5)。倒流河汉(6)入杯盘。
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7)忍泪看。
1. 鹧鸪天: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2. 玉指:比喻女子洁白纤细的手指。
3. 羌管:即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管乐器,其声凄切、哀伤。
4. 怨:哀怨、哀伤。
5. 团团:形容月圆。
6. 河汉:即银河。
7. 吴姬:江南的女子。
刘著(生卒年不详),字鹏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宋徽宗政和、宣和(1111-1125年)年间登进士第。刘著原是北宋人,金国灭北宋后久居北国,入仕为官。年过六十入金国翰林院,参与修撰典籍。后出守武遂(位于今河北徐水县),官终于忻州刺史。刘著生长于舒州皖城玉照乡,故晚年后号“玉照老人”,以示不忘其本。
刘著在《金史》中无传,事迹和诗文辑于元好问的《中州集》和《中州乐府》中。刘著的词风清疏俊朗,别具一格。题材多反映身世之感和忆国怀乡之情。刘著现存诗38首,词1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1.
唐风:今天我们赏析的这首《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是金朝初年诗/词人刘著的作品。靖康之难,金朝亡北宋,此时不少的北宋学人因种种原因没有南渡。当时北方的主要作家,都是由宋入金的屈仕。他们的作品,当然就深受北宋文风的影响。而且在他们的作品中,对亡国的痛惜、对家乡的思念、对为金国服务的愧疚,常是他们作品的主要题材。
宋雨:刘著的这首《鹧鸪天》,从字面看,是写作者寓居金国北地,怀念远在江南的一位女子的怀人之作。它像是一首既酸楚哀愁,又有几分豪迈俊朗的爱情词,饱含无限深情。但仔细读来,其中又蕴含着刻骨铭心的亡国之痛。
唐风:总体而言,寓居国外的人对于故国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一般是与其成长的时代密切相关的。比如元好问出生的时候,他已经是靖康之变之后的三代人。而且那时候金朝也走向治世,对汉族人的压迫和歧视也减弱。所以对他们来说,金国就是他们的祖国,而进犯和消灭金朝的蒙古人是他们心中的仇敌。
宋雨:即使是辛弃疾这一代,因为出生在被金国占领的北方,归属感也大大减弱了。辛弃疾之所以有所不同,是因为他从小受到祖父的影响和教育。像他这样的人并不多。比如他的师兄、金国著名的学人和大臣党怀英,就根本没有什么“恢复中原”的意识。他后来还作为金国的使臣出访过南宋,不知与一心“杀贼”的师弟辛弃疾是否有重逢。
唐风:相比较而言,像刘著这种家乡在长江流域,自己在北宋晚期进士及第,又在南方有亲人和感情纽带的人,心情则完全不一样。而且,金国刚刚推翻北宋的时候,对汉族人是很残暴的。金国统治者不仅掠夺中原老百姓的财产和土地,而且还有种族灭绝行为。一方面是肉体的诛杀,另一方面是文化方面的灭绝,如强迫汉人削发易服。然而,汉人的基因库和文化传统实在是太深厚了,几十年以后,金国皇帝痛苦地认识到,被同化的其实是他们。
宋雨:有学者研究总结认为,在金国灭北宋以后的一段时期内,金国统治者将其治下的人分为五等: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汉人和南人。这里“汉人”是指原先辽国(契丹政权)土地上的汉人。辽国被金国所灭后,这些汉人自然成了金国子民。而“南人”是生活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地区的原北宋遗民。北宋亡国后,这些地方的汉族百姓便受到金朝的残暴统治。
唐风:在这样的背景下,可想而知困居中原地区的刘著是什么心情。他周围的汉族百姓,包括他本人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南人”。而另一方面,他又是读书人,在一定程度又是被金国统治者所用的。因为宋朝的半壁江山实在是太大了,人数有限的渔猎民族女真人不可能管理得过来。于是他们不得不吸纳留在北方的原北宋仕人进入他们的官僚队伍。当时像刘著这样的情况,人数不少,不乏背景显赫者。比如常与他有诗歌唱和的吴激(字彦高),是北宋宰相吴栻之子,还是大书法家、画家家米芾的女婿。
宋雨:各人的人生轨迹不一样。刘著寓居北方的原因不详。吴激则是在北宋末年作为朝廷的使臣,被金国强行扣下的。还有一位,在金国做到宰相,其诗词被元好问誉为“国朝第一手”的蔡松年。他在北宋末年随父亲守卫燕山府,因不敌金军而投降,后在金国入仕。这些人在金国,大多有事二主的复杂心情。
唐风:刘著原先的背景不详,可能来自一般的人家。我们只知道他是是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在他之前二百多年的晚唐,那个地方还出了一位诗人曹松。他虽然在唐代诗人中名声不显赫,但那句“一将功成万骨枯”却是千古名句。家乡的人民也为出了这样一位诗人而自豪。有文章说,家乡至今流传一些关于曹家的谚语和歇后语,“来源于刘著对曹松诗歌传承的接纳和排斥”。“排斥”之说,除非有明确的根据,否则是牵强的。晚二百年的刘著有什么道理和能力去“排斥”一位家乡的先辈名人?
宋雨:另一个关于刘著生平的讹误是,有文献说他曾经给官员、学问家刘祁做的副手,编修后者的十四卷《归潜志》。还说“其中刘著的言论非常丰富,对后世的有关金史的文学、文化,以及哲学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可是,刘祁是金末元初人(出生于1203年,与元好问同时代),他比刘著至少要晚100年。他俩怎么可能碰上面,刘著还做他的“副手”?纯粹是讹传。
唐风:好,现在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优美、真挚的小令。前两句“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笛怨楼间”,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离别。“山城”是作者与情人分离之处,并未明指。“雪照”即冰雪映照。“玉指寒”是一语双关的,既表天气的寒冷,又示分离时的凄楚与寒意。这里描写手指,是因为第二句,显然是女子在吹笛子。
宋雨: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管乐器,其声凄切哀婉。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有“羌管悠悠霜满地”,其中羌笛声也反映类似的情感。羌笛声一起,楼中便弥漫着哀怨之情。有人认为这两句似化用南唐中主李璟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有可能。不过对熟读诗书者,这样的借鉴也许是下意识的。
唐风:“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是感情真挚的两句。江南的梅花花开花落,不知已经多少次了。而自己在天涯漂泊,两鬓已经斑白。作者这样显示长久的分别和再见的无望,令人黯然神伤。
宋雨:其实,仅从格律上讲,这两句是有缺点的。我们原先说过‘鹧鸪天’这个词牌是从七律演变而来。同七律一样,它的三、四两句是要求对仗的。但本诗的这两句却不对仗。作者不可能不知道格律的要求,也一定有能力造出对仗句。但也许就这两句而言,他认为目前这样的句式最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就不去强行对仗了。
唐风:可能是这样。即便是近体诗(律诗和绝句)也还是应该遵循境界为上、格律次之的原则。或者像曹雪芹借黛玉之口说的那样:“不以词害意”。刘著不是名家,词仅有此一首存世,但它却受到很多人的欣赏,我们也将其选入。因为它立意的高明和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技法,并未被一处格律上的小缺点所掩盖。
宋雨:本词的上下片是承接的,过片没有转折,而是继续抒发情怀。“星点点,月团团”一句,应该是化用西汉班婕妤的《怨歌行》(又称《团扇歌》)中“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一句。 班婕妤是汉成帝有才学的嫔妃,曾得专宠。赵飞燕姐妹入宫后,她被疏远…… 词的下面一句“倒流河汉入杯盘”,你是怎么理解的?
唐风:这句显豪放,大有“尽挹西江,细斟北斗”(张孝祥《念奴娇》)的气概。但把银河倒进杯子里,意思的确不太好理解。有分析说它化用了李贺“酒酣喝月使倒行”(《秦王饮酒》)的意境,开怀畅饮,让一腔愁绪彻底被忘却或清除。但我想是不是还有另一层意思,即银汉与七夕情人相会有关。词人想表达的意思,也可能是在酒酣之中,让时光倒流,再次体味当年在一起的时刻。
宋雨:你的理解有道理,应算一解。最后两句,也是既深情又豪迈的佳句。“翰林风月三千首”直接“抄”欧阳修的《赠王安石》一诗中的“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翰林”指李白,因为他做过翰林待诏;“吏部”指韩愈,因为他晚年任吏部侍郎。欧阳修的诗本意是称赞王安石的诗能与李白、文能与韩愈相媲美。
唐风:这里刘著直接借用,说自己作为翰林学士,有感情为爱人写三千首诗词。“三千”当然是虚数,也不一定显示自己如李白那样有诗才,但却是表明自己的一片真情。我们多次说过,化用前人的诗句在古诗词中是很常见的。它不是抄袭,而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化用者都对原句的用词或句式进行一些改动。
宋雨:直接拿来用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五代十国时期牛希济的《生查子》中有“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北宋大家贺铸就直接借用。中唐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 (《金铜仙人辞汉歌》)写得太好了,不仅欧阳修和贺铸照抄,近代毛泽东也照抄。
唐风:作者写出这“三千首”诗词,是要“寄与吴姬忍泪看”。词人相信自己的满腔的情爱,是一定会让爱人感动的。小令有限的篇幅,只能到此为止了。注意最后一个字“看”,现在普通话读去声(第四声,仄声),可是在宋末之前,它是阴平发音(第一声)。在唐诗宋词中它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念平声kan1(如“堪”)。除了本词,还有我们前面赏析过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从今嫋嫋盈盈处,谁复端端正正看”(范成大《鹧鸪天·休舞银貂小契丹》)等等。
宋雨:这是一首令人感动的小令,深情真挚,又健朗豪迈,表达的角度、分寸和用字都显示了作者的功力。清末词学家周颐在其《蕙风词话》说:“金源人词作爽清疏,自成格调。”这首词就很好地显示了这一点,的确是一首佳作。但我有一个问题想听听你的意见:你认为这是一首纯爱情词呢,还是作者有所寄托?
唐风:目前,几乎所有的词解都是将本词作为爱情词来解读的。然而,为什么作者60多岁成了金国翰林学士之后,又为几十年前的女子写这样一首词呢?我倒是觉得,这首词有可能是假借怀念“吴姬”,寄托词人对故国的感情。第一、二句写得很美、却很虚幻,像是在“造境”;第三句中“江南梅花几度发”,显然是对故国的怀念。词中“吴姬”或暗指南宋。最后两句可能是期望故国对他的情怀有所理解,对他在金国为官有所原谅。结合刘著有多首诗作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以及他晚年字号“玉照老人”,以示不忘其本的事实,我对上面的猜测是有一定信心的。
花姐好,“吴姬”不是毛主席,不需要3000首来表达忠心。所以我说这首词是有寄托的。
暖冬好。谢谢鼓励、支持。刘著不是名诗人,但“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实在让人产生共鸣。。。 我这个地方门可罗雀,你还能“多读几遍”,让我感动。
梧桐兄好,谢谢褒奖。近来没有抽出时间读你我长篇,以后争取补课。
+喜欢这首, 尤其这一句!唐兄选的好, 好诗好释。以后就跟着唐兄学诗,至少多读几遍!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