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唐宋韵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唐宋韵》104.《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2025-01-23 13:29:37) 下一个

《江城子(1)·密州(2)出猎》

苏轼

老夫(3)聊(4)发少年狂,左牵黄(5),右擎苍(6),

锦帽貂裘(7),千骑(8)卷平冈。

为报(9)倾城随太守(10),亲射虎,看孙郎(11)。

酒酣胸胆尚(12)开张(13)。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14)云中(15),何日遣(16)冯唐(17)?

会(18)挽(19)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0)。

 

1.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

2.  密州:在今山东诸城。

3.  老夫:作者自称。

4.  聊:姑且,暂且。

5.  左牵黄:左手牵着黄狗。

6.  右擎苍:右臂托起苍鹰。

7.  裘:皮衣。

8.  千骑(ji4):形容骑马的人多。

9.  为报:为了报答。

10.太守:汉代州府的行政长官,约相当于宋代的知州。此处作者自称,

11.孙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这里作者自喻。

12.尚:更加。

13.开张:豪壮。

14.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

15.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

16.遣:派遣

17.冯唐:西汉政治家。

18.会:应当。

19.挽,拉(弓)。

20.天狼:天狼星,隐喻北宋边境的西夏。

苏轼(1037—1101年),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苏轼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嘉祐六年通过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后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苏轼出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在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为官。随着宋哲宗亲政、新党执政,苏轼随即被贬惠州和儋州。宋徽宗时,苏轼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享年64岁。南宋时期,他被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在诗、词、文、赋、书、画等方面均取得极高的成就,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和罕见的的通才,也被很多人认为是总体上对中国文化贡献最大的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迈,居宋诗最高水平之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散文挥洒自如,语言平易,使之占“唐宋八大家”一席;他的书法笔触精到,字态雅致,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北宋四大书法家”;他擅长文人画,尤工墨竹、怪石、枯木等;苏轼甚至在医药、烹饪、水利方面也显示才干。苏轼在世时已在朝野享有很高的声誉,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宋代的人文精神。

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贡献尤其巨大,他是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体进行重大改革的词人。苏轼“以诗为词”,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改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之从音乐作品的一部分转化为独立的抒情诗体,从而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苏轼自著《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南宋因高宗和孝宗的推崇,又整理出版了《苏文忠公诗合注》和《苏文忠公全集》。另外,宋人王宗稷编有《苏文忠公全集》。苏轼现存诗2700多首,存词340余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9.

 

唐风:“婉约词”和“豪放词”的划分,是直到明朝才有的。明代人张????在其《诗馀图谱·凡例》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秦观)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苏轼)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这是第一次将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而且表明前者为正宗。这种说法为后世所广泛接受。

宋雨:是啊,词起自燕乐歌词,是在宴饮之间由歌女演唱的,因此多反映春花雪月、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的主题。词往往意境朦胧,节奏缓慢悠扬,情调低沉柔和。而词的语言特点有时还与特定的观众群密切相关。比如柳永的词多为市井歌词,故相对俚俗、口语化。而张先和晏殊的词用字就更为清丽、典雅。

唐风:词的传统表现手法也是比较细腻的。比如在表达情感时经常不直来直去,而是采用迂回曲折的方式。慢词长调还多采用铺叙、比兴等手法,更显凄婉、悠扬或隽永。另外,因为词在传统上是唱的,所以音韵协调也是词是否“正宗”的一个重要标准。柳永、周邦彦、李清照等人的词尤其讲究音律和谐。

宋雨:然而,如南宋词人刘辰翁所言:“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辛稼轩词序》)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突破了前人对于词体创作的限制,改变了 “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打破了“诗言志、词言情”的划分。凡诗能表达的内容,均可以用词来表达。此外,苏轼还将诗歌的表现形式,如运用典故和题序等,引入词的创作之中。  

唐风:这种不同于“正宗”的东坡词,直到明代才给了“豪放”词的名称。然而,他的词风究竟是不是豪放,其实也是有争议的。一种看法是东坡词真正豪放的并不太多,很多词反映的其实是旷达。虽然后者也不同于传统小词的表现方式,而是有几分阳刚之气,但与豪放词顾名思义的豪迈和狂放的特质还是不同的。那些以旷达为主的词怎样归类,见仁见智吧。

宋雨:现在我们一般说“豪放词”始于苏轼。可是细究起来,在苏轼之前的北宋词坛,词风不为婉约风格所约束的作品其实是有一些的。比如我们前面赏析的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还有欧阳修的《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等,都写得壮阔、深沉。北宋初年也有词家的作品慷慨激昂、遒劲豪迈。这些人都在苏轼之前,可是为什么豪放词鼻祖的桂冠要戴在苏轼头上呢?

唐风:这个问题我过去也想过。苏轼作为文学巨匠的名声和地位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想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或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需要一系列的代表性的作品。苏轼不是仅仅写了一两首不同于传统风格的词,而是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有意识地另辟蹊径,开创新的词风,这是对词这种文学形式的高屋建瓴式的发展。

宋雨:苏轼有气魄和能力冲破传统的词的框架,使词成为与诗并列的抒怀、议事的文学体裁,咏史、时政、山水、赠答、悼亡等内容,皆可入词,使得词的题材变得十分广泛。

唐风:与此同时,苏轼也对词体加以改造和提高。词本起源于民间,东坡之前难脱“艳科”的范围,但词到了苏轼的笔下,其格调和层次提升,带来更全面、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因此,清代学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写道:“词至东坡,其境益大,其体始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宋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宰相王安石开始实施变法。苏轼有不同意见,上书皇帝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恼火,两人在朝中关系紧张。苏轼于是请求外放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1—1074年),他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大约相当于知州的副手)。随后在熙宁七年(1074年)初冬,他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直至熙宁十年(1077年)。

唐风:苏轼在杭州时开始写词。这跟杭州的南方文化对他的影响有关。他和当地的文人常有互动和切磋。他结识了退休的婉约词大家张先,两人经常经常聚会唱和。据统计,杭州三年,苏轼填词共49首。这些词题材广泛,清新流畅。但这个时期苏轼的词基本上还是沿袭前代婉约词的基本风格,尚未自成一家。

宋雨:密州时期的词作就不同了。虽然这个时期苏轼只填了21首词,却有名篇数首。更重要的是,在密州时期,苏轼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的豪放、旷达的词风。我们下面欣赏的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被认为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它显示的豪迈和奔放的气魄在词史上是空前的,读来真是酣畅淋漓!

唐风:首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就奠定了全篇的昂扬的基调。此句中“聊”意为暂且,“发”意为抒发。当年苏轼38岁,按现在的标准,不过是中年早期,而他却自称“老夫”了。这是因为古人通常寿命较短,40岁左右就感觉往老年去了。有时,古人在人生不顺时,眼见年华逝去,也会叹老嗟年。

宋雨:但这一句关键还是落在一个“狂”字上。词人意气风发、豪迈张狂,虽然已经不再年轻,但精神犹如少年一般有豪情壮志。因此,首句的意思不在于叹老,而在于不服老。而且不仅不服老,偶然还会表现出少年那样的狂放。

唐风:接下去的四句“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既是表现出猎的雄壮场面,也形象地解释“少年狂”的具体表现方式。“黄”和“苍”(深青色)是色彩。此处以借代的修辞法,分别代表黄狗和苍鹰。以色彩形容词代替名词不太常见,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绿肥红瘦”是用得很巧妙的一个例子。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一副出猎的雄姿。

宋雨:“锦帽貂裘”,即戴着锦缎帽,穿着着貂皮衣,这汉代羽林军的装束。这几句极度渲染出猎的做派之威、装束之“酷”,进一步表现豪迈的气概。“千骑卷平冈”是说随从人马很多,阵容庞大。从苏轼同一时期的七律《祭常山回小猎》可知,“平冈”(平坦的山冈)名黄茅冈。作者用一个“卷”字来表现围猎的盛况,把大队人马席卷而来、呼啸而去的壮观场面刻画得很传神。

唐风:上阕结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意思是为了报答万人空巷,随我狩猎的盛意,我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孙郎即三国时东吴的国主孙权,在古人眼中他是一位风流倜傥的英雄。《三国志·吴书》记载了孙权射虎的故事。有一次外出时,孙权的坐骑被虎咬伤,他用双戟射虎,虎被其随从捕获。为照顾押韵,“看孙郎”放到了后面。从意思来讲,它应在“亲射虎”之前。

宋雨:这里“报”是答谢的意思,因为百姓倾城观我(知州)狩猎。宋代的知州约相当于汉代的太守。然而,有文章指出,此句在2020年中国大陆初中语文教材中被解释为“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也就是说,此解释中“报”的意思是通知。作者要下属去通知全城,让老百姓跟着去出猎。我认为这个理解是错误的。苏轼不会这么做。

唐风:我同意你的看法。此次出猎时,苏轼已经在密州一年左右时间。这一年年景不太好,遭遇旱灾和蝗灾。苏轼很勤政,带领百姓应对有方,战胜了灾害,老百姓很感激。苏轼平易近人。自己出去打猎不可能要求全城的老百姓跟随,这不是苏轼的做派。老百姓来围观,是他们自发的行动。

宋雨:词的上片是通过动作和场景的描述来表现“狂”。下片逐渐转为抒情。看来那一天的狩猎时间不短,有休息与喝酒吃饭的时间。“酒酣胸胆尚开张”中,“酒酣”意思是畅饮,“胸胆”即胸怀和胆气,“尚”此处的意思是更加,“开张”意即豪壮。因为有了酒意,就更加胆气豪壮,也更能直抒胸臆。

唐风:“鬓微霜,又何妨!”— 尽管我的两鬓已经斑白,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反诘句子强调了自己不服老的心态。才38岁,真一点儿也不老啊!通过出猎一试身手,作者表现出昂扬的精神。而内心所希望的,其实是下面一句 —

宋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到了冯唐和魏尚的典故。这是一个倒装句,“何日遣冯唐”应放在前。“节”即符节,朝廷的使者在外传达皇帝的诏令时,以符节作为凭证。“云中”指汉代的云中郡,在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立下战功。但他因为报功时多报了六个杀敌人数,而被撤职处分。冯唐向皇帝劝谏,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命他持符节去云中郡,赦免魏尚,重新任用他为云中太守。

唐风:一般认为,苏轼此处以魏尚自比,婉转表现自己政治上的不平,更反映他希望得到朝廷重新信任和重用的迫切心情。然而,也有人认为他还可能将自己与冯唐相比,希望自己不要像他那样命运多舛,至老不被重用。冯唐本是人才,但在汉文帝时不受重用,官职很低。到景帝时略有升迁,但不久即被免官。后来汉武帝想重用他,但这时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前四个字就是嗟叹这件事。

宋雨: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气呵成,如一尊英雄的雕塑。 “会”意为应当,“挽”意思是拉、牵引,“雕弓”是弓的美称,像“玉笛”、“锦瑟”等称呼也是类似的表达方式。把弓拉得如满月一般,显示非凡的气概。

唐风:“西北望”一般认为是指西北方的西夏政权。北宋与西夏间的“庆历和议”虽然在苏轼7岁的时候就已经签订,但两国之间后来时有摩擦。另外一件事情是我在最近的阅读中刚刚了解到:北宋与北方契丹大国辽国自“澶渊之盟”以来,已有70年的和平。然而,在熙宁七年,也就是苏轼知密州当年,辽国提出雄州(今河北保定一带)划界不清,有些地方应该归他们。经过一年的交涉和谈判,宋朝作了让步,在一些地方后退了多达“数十里”。这个数字到了一些文人笔下,就变成了“割地500里”甚至“割地700里”。

宋雨:密州在雄州的南面,距宋辽边境线已经不远。割地的事情就发生在苏轼写这首词之前,他是一定知晓的,而且可能得到的是夸大的数字,很受刺激。鉴于此,苏轼也可能兼指西夏和辽两个北方异族和潜在的敌人,表现自己的慷慨之气。

唐风:末句中“天狼”即天狼星(Sirius),它是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恒星,世界许多文化中的神话传说都与它有关。在中国古代,它被认为是恶星,象征侵扰、战争等。屈原《九歌》中《东君》诗中有“举长矢兮射天狼。”显然本词的“射天狼”系由此化用而来。苏轼这么写,表现了建功立业、御敌报国的愿望。

宋雨: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在东坡词中,乃至在整个词的发展中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笔力雄健、格调高亢、境界开阔,融叙事与言志为一体。这是苏轼对温(庭筠)柳(永)为代表的传统词风的重大变革,为词这种文学形式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唐风:苏轼写就这首词以后,誊录一份寄给他的朋友鲜于侁(字子骏)。他在附的《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密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你认为他的话表现了什么意味呢?

宋雨:它表明苏轼不是在前人婉约风格上继续提高,而是主动改变词风,另辟蹊径。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在写出这阙不寻常的词之后,颇有几分得意,所以他有信心将其拿给朋友看,恐怕也希望得到他的评价。

唐风:你说的我都同意,另加两点。苏轼信中说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且他在其他地方也多次提到柳永。我认为这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是对柳永的“不屑”或将柳词和作为其“对立面”。我始终认为苏轼对柳词其实是看重的。他将其作为参照物,可又不同于努力追赶的那种参照物,而是作为与之平行、并列的参照物。第二点是“呵呵”二字,我认为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种下意识的“打圆场”。他无法确信这样一种不同于“正体”的风格,能不能被朋友所接受。所以他在自信的同时,也是留有余地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第一句那个明朝人的名字是张綖,可能太生僻了,没显示出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