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或许2023年可算作“AI元年”。在此之前,大部分人没有领教过一个人造的系统对知识和语言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可以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可以像真人那样与人交流。而且,ChatGPT知识极为丰富,几乎无所不包。
当OpenAI在 2022年11月推出ChatGPT的时候,这个AI的generative的能力实在令人惊叹。我尝试了几次,也觉得这家伙的确了不得,总结归纳能力超强。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你想到的它大凡能说出来,你想不到的它也能吹出一大堆。然而不久以后,一位朋友告诉我,你要是深究一下,就会发现ChatGPT经常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而且死不认错。
于是我又试了它一下,问了一个问题:“苏轼和辛弃疾见过面吗?” GPT毫不犹豫地回答:“见过”!他俩同为豪放派的战友,巴拉巴拉…… 我对它的好印象一下子就减少了一半…… 如今近两年过去了,GPT由原来的3.5版本升级为4o版本,我想,它的知识水平应该进步了吧。于是我问了同样的问题:
“苏轼和辛弃疾见过面吗?
ChatGPT said
苏轼(1037-1101)和辛弃疾(1140-1207)并不相互认识,因为他们并不生活在同一时期。
不仅如此,GPT还对两人的生平、贡献和历史背景进行了介绍,最后总结道:“两人虽都是宋代文坛巨匠,但时代不同,没有交集…… 但他们在词坛上的成就与贡献遥相呼应,成为宋代文学中的两座高峰。”
这个回答可以打高分。看来GPT的确是学习、进步了。于是我接着用一个比较生僻的问题考它,这个问题我知道明确答案 —
问题 A1:陆游和辛弃疾见过面吗?
ChatGPT said:
陆游(1125-1210)和辛弃疾(1140-1207)生活在同一时期,且有相似的家国情怀和文学成就,但两人并没有直接的交集或明确的认识记录……(略去很长的巴拉巴拉,显摆它很大的学问。)
嗯?这个滑头的GPT,它不说“我不了解”,而说“没有记录”。于是我紧逼它 —
问题 A2:陆游与辛弃疾的确是见过面,这是有历史纪录的。
ChatGPT said:
你说得对!根据史料记载,陆游与辛弃疾确实是有过见面的记录。谢谢指正,以下是更准确的叙述:
陆游与辛弃疾曾在南宋的江西铅山相遇,这是辛弃疾任职江西安抚使期间的事情。辛弃疾在任内组织过文士聚会,陆游是当时的参加者之一。这次见面让两位同样满怀爱国热情的文人有了思想上的交流。
背景:1. 辛弃疾的身份: 辛弃疾在南宋担任多种地方官职,曾经主张抗金,努力恢复中原。他在江西时,常邀请文人雅士共同探讨时局和文学。2.陆游的身份: 陆游一生也以抗金为志,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他与辛弃疾不仅在文学上有相通之处,在思想上也都坚决主张抗金复国。
意义:两人虽然仕途未重叠,但在理念和文学上有着深刻的共鸣。这次会面,也使后人更加感慨他们在爱国主义精神上的共振。
小结:陆游和辛弃疾虽然交集有限,但他们的这次会面成为南宋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两人都以豪情壮志书写家国情怀,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和词作。再次感谢你的提醒!
这一段把我逗乐了。GPT改正错误似乎很快,但在“江西铅山相遇”完全是子虚乌有的编造。看来GPT滑头,它知道辛弃疾中年时在铅山家中见过一些文士,于是就将其发挥,编造事实说“辛弃疾在任内组织过文士聚会,陆游是当时的参加者之一。” 这跟某些不诚实者的蒙人手法相当类似。如果不了解情况或不考证,就真会被它毫无疑问的口吻欺骗了!于是我揭穿它 —
问题 A3:不对吧?陆游和辛弃疾是在1203年(嘉泰三年)在绍兴见的面。
ChatGPT said:
你是正确的!陆游和辛弃疾确实在1203年(南宋嘉泰三年)有过一次会面,这次会面发生在绍兴,这是两位爱国诗人短暂的交集,且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
在1203年,陆游已接近晚年(78岁),辛弃疾则年近花甲(63岁)。两人都曾经历壮志未酬的境遇,生活上也进入了相对平和的阶段。这次见面发生在陆游的家乡绍兴。
辛弃疾可能是出于公务或探访的缘由来到绍兴,与陆游有了这次会面 …… 这次会面是两位文人英雄惺惺相惜的一次历史性接触,留下了浓重的情感共鸣……他们很可能交流了对时局的看法以及对抗金大业的憧憬。两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人际遇的感慨,定然是重要的话题。
两人虽有共同理想,但都因朝廷的偏安政策而壮志难酬。辛弃疾在这次会面后四年(1207年)去世,陆游也在1209年辞世。这次会面成为两人生命中的最后交集。谢谢你提醒了这个具体时间和背景!
GPT真会顺竿爬、变脸真快。假如他是现实中的人,他学问再大我也觉得不可交。这样的人至少是滑头、甚至有更大的人品问题。进而,我产生了两个尚无答案问题:1. OpenAI为什么要让他们开发的AI有这样的“品格”,或者是他们已经无法控制了?2. 这种说瞎话、误导的毛病,在AI发展过程中,会越来越严重吗?
来点轻松的,大周末到了。下面是GPT对我的三个关于“武大郎”的问题的回答。似乎它在“滑”的同时,它还是有“憨”和“正”的一面的。看来AI也有复杂的personality啊。全文照登,不解释了。哈哈 —
问题 B1:武大郎开了一间包子铺,他不雇佣比他个头高的人,这明智吗?
ChatGPT said:
从表面来看,武大郎“不雇佣比他高的人”似乎是一种个人偏见,但如果深入分析,这种做法背后可以有多重解读,既有情感层面,也有实际管理上的考虑。不过,这种策略是否明智,取决于具体情境和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的动机与效果
1. 自卑心理或权威维护:** 武大郎身材矮小,可能因为自卑而排斥比他高的人,担心会显得自己不够有威信。** 他可能希望通过雇佣比自己矮小的人,营造一种“老大”的气场,保持对团队的控制。
是否明智:从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管理方式,因为用人之道不应受个人情绪影响。
2. 避免内部矛盾:他可能担心高大的人容易引发权力争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或者让顾客对“武大郎”品牌失去联想(矮小形象反而成为特色)。
是否明智:这种思路短期可能有效,但长期来看,不以能力为标准选人,可能限制企业发展。
3. 品牌定位或市场营销:如果武大郎的包子铺主打“个性化”特色,甚至将自己矮小的形象作为品牌卖点,他的团队形象也许需要符合这种定位。
是否明智:在特定的市场营销情境下,这可能是一个聪明的策略,尤其在需要强调独特性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与局限
1. 损害效率与发展:如果仅以身高为选人标准,而忽视真正的能力,这显然是非理性的决策,最终会削弱团队的综合实力,影响生意的长远发展。
2. 损害公平与多样性:偏见式的用人方式容易导致内部不公平,甚至影响团队的多样性与创新能力。
3. 忽略实际需求:经营包子铺可能需要体力劳动,比如搬运食材或应对高峰期顾客。如果刻意排斥高个子员工,可能在实际工作中付出效率的代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与思考
1. 以能力为主,兼顾团队和谐:雇佣员工时,应以能力和适岗性为核心标准,而非身高、外貌等无关特质。
2. 从心理上克服自卑或偏见:如果武大郎因为自卑心理而排斥高个子,应努力提升自信心,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员工选择。
3. 将品牌与多样性结合:即使品牌需要独特性,也可以通过团队的多样性,进一步丰富企业形象,让包子铺既有特色又具备竞争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不雇佣比他高的人”,从情感或心理上可能能短期维护武大郎的安全感,但从实际管理和长远发展来看,这并非明智的用人策略。能力和适岗性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核心因素,而非身高或外貌。
问题 B2:为了防止面粉厂和肉联厂卡他的脖子,武大郎决定自力更生,在他的包子铺的前院种麦,后院养猪,这样做明智吗?
ChatGPT said:
武大郎在包子铺前院种麦,后院养猪,以实现“自产自销”,避免受制于面粉厂和肉联厂的做法,表面上看似精明,但从实际经营角度分析,这种策略可能并不明智。以下是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点分析
1. 减少供应链依赖:自己种麦、养猪可以避免受上游供应商的影响,比如价格波动、断供或质量问题,增强了对生产的控制力。
2. 提高产品质量可控性: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过程由自己掌控,可能让消费者对产品品质更有信心,有助于打造品牌声誉。
3. 打造差异化卖点:通过“自产麦子、猪肉”的宣传,可以吸引注重食品安全或品质的消费者,为产品增加附加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潜在问题
1. 资源分散,难以专注:包子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做出美味、受欢迎的包子。如果武大郎将精力和资源分散到种麦、养猪上,可能影响对主业的专注,导致包子品质或服务下降。
2. 规模效益不足:**农业和养殖业都需要一定的规模效益,才能实现成本控制。武大郎的“前院种麦,后院养猪”,可能规模有限,导致每单位麦子或猪肉的生产成本远高于专业供应商。 **小规模的生产还可能面临自然灾害、病虫害或疫情等风险,导致原料供应不稳定。
3. 专业性不足:** 种麦和养猪都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如果武大郎并非农业和养殖的专家,可能面临管理不善、产量低下或品质不过关的问题。** 专业化分工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点,自己做所有事情可能会削弱整体效率。
4. 机会成本高:** 这些前后院的土地和资源原本可以用来扩展店面、增加用餐区域或开发新产品。** 武大郎将资源用于农业和养殖,可能放弃了更高收益的投资机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智的替代方案:
1. 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关系:与可靠的面粉厂和肉联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合同确保稳定的价格和供应,同时降低依赖单一供应商的风险。
2. 专注核心竞争力:将所有资源集中在提高包子的口味、品质和服务上,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力。
3. 考虑产业链整合的适度范围:如果确实要控制部分原材料供应,可以考虑小规模试验性种植或养殖,但避免完全依赖自给自足,尤其在缺乏专业经验的情况下。
4. 品牌化运作:将更多精力放在品牌推广和顾客体验上,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建立口碑,而非过多关注上游供应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虽然“自产自销”的理念初衷是降低供应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策略可能会导致资源分散、效率降低。武大郎更明智的做法是专注于包子的品质和品牌,通过专业化分工与供应商合作,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问题 B3: R国人民要推翻独裁者,他的禁军没有向人民开枪,独裁政权倒台了。听到消息后,崇拜独裁者的武大郎很气愤,他指责禁军“竟无一人是男儿”。他有道理吗?
ChatGPT said:
从道义和历史角度来看,崇拜独裁者的武大郎的批评并不成立,甚至可以说是扭曲正义的逻辑。
禁军未开枪是正义的体现:当禁军选择不向人民开枪时,他们遵循的是普世的道德准则,即不伤害手无寸铁的人民。这种行为表明他们没有将独裁者的利益凌驾于人民的生命和权益之上,而是展现了人性和正义的一面。相反,若禁军执行独裁者的命令进行镇压,反而会助长暴政,造成更大的社会灾难。
力量的真正意义:武大郎批评禁军“竟无一人是男儿”,暗指“男儿”应表现为绝对忠诚和冷酷无情。然而,真正的“男儿”或勇士,是那些能够在巨大压力下坚持道义、拒绝参与邪恶行为的人。禁军选择不对人民开枪,显示出他们有力量对抗不义的命令,而这才是真正的勇气和担当。
武大郎立场可疑:崇拜独裁者的人往往忽视独裁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他们的批评通常是站在独裁者利益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以人民福祉为出发点。武大郎的言论更多地反映了他自身对暴力和强权的崇拜,而非对正义和人性的尊重。
历史的评价:当军队选择站在人民一边而非独裁者一边时,往往会被视为社会进步的重要转折点。禁军的行为不仅体现了当下的正义,也为未来的历史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总之,武大郎的批评不但毫无道理,反而暴露了他对正义和道义的无知。禁军未对人民开枪,是人性光辉和正义力量的胜利,值得尊敬。
菲儿周末好。我是最近发现GPT可以像谷歌那样查了,才稍稍用用。出于好奇提两个问题,居然发现它无中生有地胡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