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唐宋韵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唐宋韵》98.《望蓟门》祖咏

(2024-12-10 10:33:38) 下一个

《望蓟门(1)

祖咏

 

燕台(2)一望客(3)心惊,笳(4)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5)曙色动危旌(6)。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7)畔云山拥蓟城 (8)。

少小虽非投笔吏(9),论功还欲请长缨(10)。 

 

1.  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2.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

3.  客:诗人自称。

4.  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

5.  三边:古称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6.  危旌:高扬的旗帜。

7.  海:此处指渤海。

8.  蓟城:秦统一六国前为蓟国和燕国的都城。考古认为位于今北京西城区广安门一带。

9.  投笔吏:汉人班超少时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10.请长缨:汉朝大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长绳),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祖咏(699 — 约746年),字、号不详,盛唐诗人。祖咏籍贯洛阳,出身较为贫寒。开元十二年(724年)进士及第,但仕途不顺。他曾因宰相张说推荐,短时期担任过驾部员外郎,随即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渔椎终老,享年约47岁。

祖咏的作品以写景、咏物为多,描述隐逸生活,带有“诗中有画”的特点。他与王维友善,互有赠答。祖咏的代表作有《终南望余雪》、《望蓟门》、《七夕》等。

《全唐诗》有祖咏诗一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一首,断句四。总共存诗近40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1.

 

唐风: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人中,祖咏这个名字毫不起眼。要不是《唐诗三百首》选了他的两首诗《终南望余雪》和《望蓟门》,知道他的人恐怕更要少得多。其实祖咏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位才子。后人评价他的作品“气格雄浑,以为盛唐正声洵然.”( 清代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洵然”意思是“确实如此”。)

宋雨:祖咏的生平事迹留下的也不多。我们只知道他的年龄比李白、王维略大一两岁。他大约在25岁左右进士及第。然而他的仕途却极端不顺。不知因为何故,他中进士后长期未能授官。他仅仅短时期入仕,不久即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渔樵终老,四十几岁就去世了。

唐风:当一位学人的直接记录较少时,人们往往借助于他的或别人相关的的文学作品得到一些端倪。通过这样的途径,我们知道他与大诗人王维是感情深厚的好友。比如王维有《赠祖三咏》、《齐州送祖三》等赠诗(祖咏在家中排行老三,所以王维称他“祖三”。)而祖咏在《答王维留宿祖咏》中也深情地写道:“握手言未毕,却令伤别离。”

宋雨:看来跟王维交好的人仕途都有问题啊。祖咏都已经是进士了,可还这么坎坷。王维的老朋友孟浩然虽是诗才出众,但仕途一无所获。还有王维的那位铁哥儿们裴迪,当官也没啥起色…… 当然这是玩笑话。但也说明在那个时代,在仕途上要想提携人,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王维的级别显然不够。

唐风:我们来看看这首边塞诗《望蓟门》。这首诗的具体写作时间不详,可能是祖咏入仕前宦游范阳道时所写。当时的范阳道、幽州以及诗中的蓟门、蓟城、燕台等地名,虽然具体的位置或范围有差异,但其实作者就是泛指今天的京津与河北北部那一片地区。当时它是边防重地,主要防御北方的契丹的袭扰。

宋雨:首句“燕台一望客心惊”中,燕台又称黄金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用以招揽天下贤才的建筑,这里作者泛指这一片边防地区。当热血青年祖咏来到边防前线一“望”,心中便感到非常震撼。

唐风:“惊”这里并非害怕的意思。然后诗人进一步用“笳鼓喧喧汉将营”来解释引起“惊”的原因。这里的“汉”当然又是以汉喻唐。首联两句,既显示书生初见军营的新奇,也反映后者的庄严和气势。

宋雨:接下来,颔联“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已经不仅仅是感官所体会,而是进一步加上了诗人的想象,来形容前线的壮丽与威严。古时幽州、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和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和称“三边”。这里“三边”泛指当时唐朝北方和西北的边庭前线。 “危旌”即高处的旌旗。

唐风:这两句虽然对仗工整,但语法结构却是不同的。“万里寒光生积雪”可以理解成“连绵的积雪产生了万里寒光”。而“三边曙色动危旌”是说“在三边前线的曙光之中,旗帜在高高飘扬。”这种对边庭的感受和气势不凡的描述,与那个时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同出一辙。

宋雨:“沙场烽火连胡月”一句,显示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烽火”用于古战场对远方通报敌情。要达到这个目的,不是燃起大火,而是焖烧产生黑烟。据说那个时代用烤干的狼粪燃烽火,浓烟直串高空,几十里以外就能看见。所以 “狼烟四起”被用来形容战事不断。“胡”是北方外族的统称。

唐风:下面一句“海畔云山拥蓟城”,诗人又将目光拉回到边城和它的四周。它的南边背靠渤海,而北翼的燕山山脉高耸入云。诗人在这里描绘出一个易守难攻的边镇地理形势,表现了对戍边将士的信心。

宋雨:尾联“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用到了两个典故。由于我们对“投笔从戎”和“主动请缨”两个成语的熟悉,即使我们不了解其来源,理解这一联也不困难。它的意思是说我从小以来一直是书生,但我也想去边关为国立功。

唐风:"投笔从戎"的故事来自东汉的班超,他原在官府抄公文。有一天他感到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于是他加入了军队并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主动请缨"的故事,讲的是西汉大臣终军向汉武帝请求出使南越并说服其归顺。为表现信心,他请皇帝赐给他一条长绳子,说必要时捆南越王时可用到。终军实际上没有成功,他被南越王杀了。祖咏诗中用到这两个典故,也是显示书生豪气。

宋雨:这首边塞诗虽然不是名家的作品,但诗的意象宏大,格调高昂,凸显盛唐气象。本诗语言遒劲、优美,起承转合自然而合理,毫无做作和拼凑之感。正因为如此,明末清初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对本诗评价甚高:“此诗已是异样神彩,乃读末句,又见特添“少小”二字,便觉神彩再加十倍。“(《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唐风:在祖咏的诗作中,还有一首小诗《终南望余雪》也历来备受称道,现在让我们来一并欣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首诗也是“望”,是从 长安城里遥望其南面几十里外的终南山,看到的是其北边的山岭,所以称其为“阴岭”。次句写这些山岭上的余雪。由于山峰很高,看上去积雪仿佛浮在云端。

宋雨:第三句极为传神。“霁”的意思是雪后初晴。太阳落山前夕阳斜照,阴岭的树木中只有顶端树梢能被照亮,所以远处看是“林表明霁色”的画面。末句写看到终南山的雪似乎让城里人更感受到傍晚时的寒冷…… 这首借物寄情的小诗被认为是一篇难得的咏雪佳作。有一种说法,指这是祖咏科考时的应试诗。你听说过相关的故事吗?

唐风:我很早就读到过有关的故事,而且不止一个版本。故事说祖咏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馀雪”。科举考试的要求是写出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可是祖咏写了四句就搁笔了。主考官说他没有按要求做,他说四句已经“意尽”。后面就出现了两个版本。一个版本说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另一个版本说主考官细细品味,感到祖咏这4句不同凡响,遂点头录取。

宋雨:我就此问题到网上去检索,获得以下信息:“杜绾……,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甲子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一人。同榜有祖咏等。考官:考功员外郎贾季阳。试题《终南山望余雪诗》等。”如以上故事和信息属实,则反映唐代科举考试对人才的尊重和主考官的开明。

唐风:不管这是不是一首应制诗,其高水准是不容置疑的。至于有人指出“霁”字出律(此处宜用平声字)。恐怕是因为此字太贴切,诗人不忍改动或替换。诗的下句第三字用平声“增”来隔句拗救,故仍算合律。《唐诗三百首》也是将其列入“五言绝句”之中。这也说明在难以兼顾的情况下,格律有时是要让位于立意和表达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花姐好。无名气的诗人,如不来点“孤篇横绝”,就会彻底被历史埋没了。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感觉就像很多名句的集合。。。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南瓜苏' 的评论 :
谢谢您临读、褒奖。
南瓜苏 回复 悄悄话 评的非常好,赞。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是的。燕山山脉是一个重要的天然屏障。
自从五代时期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献给了契丹人,中原就无险可守了,这是宋朝天生的短板。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牟山雁' 的评论 :
谢谢牟老师褒奖。看到您多篇有关诗词的高水平文章,网友们也敬称老师,相信您是这方面的专家。还请多赐教。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前几年每次乘UA回国,飞机从西伯利亚进入中国东北,在抵达北京前俯瞰燕山山脉的崇山峻岭,“燕台一望客心惊”所言不虚。
牟山雁 回复 悄悄话 好诗,好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