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唐宋韵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唐宋韵》8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2024-08-20 22:05:30) 下一个

送杜少府(1)之(2)任蜀州(3)

王勃

 

城阙(4)辅(5)三秦(6),风烟望五津(7)。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8)。

海内(9)存知己,天涯若比邻(10)。

无为(11)在歧路(12),儿女(13)共沾巾(14)。

 

1.  少府:官名,即县尉。

2.  之:到,前往。

3.  蜀州:今四川崇州。

4.  城阙,即城楼,这里指首都长安。

5.  辅:环绕,护卫。

6.  三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

7.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这里泛指川蜀。

8.  宦游人:官场中的人。

9.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10.比邻:并邻,近邻。

11.无为:无须、不必。

12.歧路:岔路口。古人送别时常在路的分岔处告别。

13.儿女:大家,你我。

14.沾巾: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王勃(650 — 约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是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他出生于世家大族,是隋炀帝时期经学大儒王通的孙子,诗人王绩的侄孙。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敏,6岁能文,被赞为“神童”。唐高宗麟德三年(666年),王勃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府侍读,年仅16岁。王勃入官场不久就因行为不当两次被贬。第二次被贬还连累其父亲王福畤,使之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位于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县令,上元三年(676年)8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渡海溺水而亡,年仅26岁。

以王勃为代表的“初唐四杰”,希望革新当时精细但肤浅的齐梁宫体诗风,力求表现更积极的精神。较之前朝的作品,王勃的诗风格较为清新,气魄更为宏大开阔。王勃的诗以抒发个人情志为主,少数涉及政治。其作品中写怀乡之作较为著名。王勃工于五律、五绝,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说他的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王勃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勃的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骈文对仗精工、自然妥帖、音韵谐美的艺术风格。这些特点在其《滕王阁序》中有充分体现。

王勃的现存诗80多首,其他文体90多篇。现存《王子安集》16卷、《汉书指瑕》10卷、《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10卷,《舟中纂序》5卷等。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4.

宋雨:王勃是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和早逝的天才。他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骈体文《滕王阁序》)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流传了1300多年的名句。然而了解王勃短暂人生的人并不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他和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风:王勃是初唐人,他比李白、杜甫要早五、六十年。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王通是隋朝著名儒学家,父亲王福畤是唐朝官吏。王勃六岁能诗,且用词精妙。九岁时,王勃读了学者颜师古的《汉书》注后,撰写了《指瑕》十卷,表现了王勃早年的博学。且可贵的是,王勃自少年起就有积极用世的愿望。他14岁时上书刑部尚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刘祥道大为赞赏。次年他又通过吏部员外郎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皇帝阅后呼“我大唐奇才!”。王勃小小年纪已在长安颇有文名。

宋雨: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16岁的王勃参加幽素科试及第,即授七品上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经主考官的介绍,他很快成为王子沛王李贤的侍读,也就是负责王子的教育和充当秘书工作。关于王勃入仕,我一直有一个疑问:王勃通过的“幽素科试”,与进士考试是什么关系?

唐风:唐朝科举制度很复杂,简单地说,科举考试主要分常科与制科两大类。常科顾名思义,是常设的,几乎每年都有,其包括进士科、明经科、秀才科等几十种;制科又称特科,是根据需要安排的特别考试,没有具体的时间。目的在于有针对性的选拔专业人才。其分类也是五花八门,包括文词类十八科、军武类十六科、不遇类二十科等等。王勃参加的幽素科就是“不遇类”下的一科,他所及第(考中)的是制科考试,而不是进士及第。制科考试及第也可以授官。

宋雨:两年后,在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冬的一天, 13岁的沛王李贤与12岁的英王李显斗鸡(李显即后来的唐中宗,他是武则天所生)。为了给沛王助兴,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讨伐英王的斗鸡。檄文妙趣横生、文采飞扬,朝中争相传阅。此文传至唐高宗后,龙颜大怒:“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予劝诫,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即逐出宫。” 就这样,王勃凭自己的才华得到的机遇,顷刻间烟消云散。

唐风:唉。王勃也不过是个18岁的孩子,他看斗鸡看得高兴,想炫耀一下文采,哪能考虑到那么多呢。然而,檄文是声讨政治对手或敌国的正式文书。皇帝不可能不产生“以鸡喻人”、“挑拨离间”的联想。“最是无情帝王家”,唐高宗太清楚他父亲唐太宗是怎样获得皇权的了。但作为父皇,他当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们将来以血腥的方式争夺王位。任何这方面的暗示都是犯大忌的。

宋雨:总章二年(669年)五月,王勃悻悻离开长安,开始了他将近三年的蜀中漫游。这期间王勃写下了许多抒发情怀的诗文。比如《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就是很有情韵的送别小诗,风格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大不一样,比较两者也很有趣:“(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巴南”指今重庆。“离群”意即离开朋友。“碧砌”指青石台阶。“飞月”形容悬在天空的月亮。

唐风:王勃有一位朋友名叫凌季友,他在虢(guo2)州(今河南省卢氏县)做官。咸亨四年(673年),凌季友告诉王勃说虢州多药草。而王勃在十三、四岁时专门跟人学过医,他对草药很感兴趣。凌季友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的职位。这是王勃第二次走上仕途。

宋雨:但这一次,等待王勃的的是更为沉重的打击。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官家的杂役奴仆)犯了罪。但不知什么原因王勃将其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把曹达杀了。结果因为杀人,王勃被判了死罪。幸亏遇大赦,王勃才没有被处死。关于王勃杀人这件事情疑点比较多,细节、动机都不清楚。有一种说法是王勃在虢州与同僚的关系很僵,结果被人陷害。

唐风:王勃因犯了重罪,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畤从雍州(今甘肃武威)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位于今天越南北部的荒蛮之地。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非常大。王勃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他遵从儒家礼法,恪守孝道。王勃写了一篇《上百里昌言疏》,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的内疚之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王勃出狱后,朝廷欲恢复他的旧职,但他对官场已经心有余悸,决定弃官为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完成了对祖父王通的一些著作的补阙,同时撰写了大量诗文。这一时期是他著述最丰富的时期。

宋雨:到了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王勃决定去探望他的父亲。他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8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经楚州(今安徽蚌埠一带)继续沿运河南下。至江南后,西行到了江宁,此后主要走陆路。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到达交趾,见到了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在经水路从交趾返回钦州的途中,王勃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6岁。

唐风:关于王勃之死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从钦州去交趾的航行中溺水的,所以并没有见到他父亲。有说是落水后瞬间被海浪淹没,根本无法救助;另有一说他被船夫捞起,但因不会游泳呛水昏厥,后过度惊悸而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是死于今北部湾海域。当时去交趾走它与钦州间的水路最为便捷。但这一海域经常风高浪急,行船可能剧烈颠簸,导致王勃坠海身亡。

宋雨:王勃存世的诗共80多首,数量并不太多,但却被尊为“初唐四杰”之首(另外三人为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的诗不仅题材较广,而且即使是同一个题材,他也有能力以迥然不同的风格完美地表达。比如送别题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得意境开阔,一扫大多数送别诗低沉悲切的气息;《江亭夜月送别其二》则清丽迷蒙,如优美的的江边月夜图;《别薛华》则在叙述别情的同时,抒发了对人生的感受。

唐风:我们先来看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个标题,少府即县尉,它是县令的副手之一。“之”即去。标题的意思是“送杜少府去蜀州赴任”。这位杜少府名字不祥,非名士。事实上写给无名人士的送别诗成为名作并不少见,如《别董大》、《赠汪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诗的好坏一般与被赠者的地位无关,这一点想来有趣。

宋雨:五律首联本不要求对仗,但本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却是一个工对。“城阙”这里代指首都长安。“辅”为护卫的意思。“三秦”指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五津”是岷江上的五个渡口,这里代指朋友将要去的蜀地。虽然这个“地名对”很工整,两句的理解方式却是不同的。第一句是个倒装句,意思是“三秦大地守护着长安”。第二句“风烟”是状语,整句的意思是“透过雾霭(我们)遥望蜀地”。另外从这两句可推知本诗作于王勃在长安时期,可能是作于他16-18岁侍读沛王期间。

唐风:一般的送别诗,意向多为柳枝、长亭、明月、杯盏、泪眼等。但本诗则不同。它一上来就气象高远。一个“望”字将长安与朋友将去的千里之外的蜀地联系在一起。“风烟”二字表明了距离的遥远,也隐喻表现了惜别之情。 “烟雾”的意象在王勃送别诗中经常出现。如我们前面顺带提到的小诗《江亭夜月送别》有“乱烟笼碧砌”一句。有学者认为“这是王勃对前途命运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现”。我认为王勃诗中频繁出现此意向,还可能缘自他个人的审美喜好。

宋雨: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达方式不同于首联,转成了个人化的抒情。这里“意”可以作感触、感受解。作者对朋友说:与君分别,感触良多,咱们都是宦海沉浮之中的人啊。这个结构比较松散、言语较随意的流水对,强调了与朋友的感情纽带,对朋友也是一种宽慰。

唐风:是这样。入仕是当时学子奋斗的唯一目标,但这也就意味背井离乡和与亲友告别。无论是正常的工作调动还是被贬谪,“宦游人”总是随时面临着离别,这经常是自己无法预期和控制的。而且,由于古时交通和医疗条件的落后,在很多时候,告别就是永别。所以送别在文人的心目中经常显得比较沉重。

宋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境界忽开,顿感豪迈 — 四海之内只要存有知心朋友,即使人在天涯也同近邻一样。诗人向朋友表示,他们的友谊是不受空间限制的,即使远在天边,也依然深厚坚实。这一联所表现的乐观旷达,以及作者显示的高超的语言艺术,使它成为千古名句。这一联尽管是从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化用而来,但成一对句,韵味和节奏都好得多。

唐风:看来你理解这一联时,是站在他们两人友谊的角度。我看了一下他人的解读,基本上也是这种理解。而我对这一联的寓意一直是有些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海内存知己”已经跳开了他们两人的关系。作者是在对朋友说,四海之内你都是会遇到知己的,这才是对远去的朋友的宽慰。诗人的这个角度如同高适在《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我认为这是更可能他的本意。

宋雨:你这个理解确实也有道理,且放在这里作为一解吧。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再次把语调收回来,着眼于当下的朋友和自己。“歧路”即岔路口。古人送客一程以后,常在这样的地方分手。所以“在歧路”也点了送客的题。

唐风:这一联的两句不应分开了理解,而应理解成“在歧路,无为儿女共沾巾”。“无为”意即“不要像”。诗人的意思是说,在岔路口分手的时后,我们不必像那些青年男女那样流泪难舍。诗从颈联的高峻豪迈转到尾联对朋友的叮嘱,以舒缓的方式结尾,平和自然。

宋雨: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虽为送别诗,却无悲凉之气。作者以朴实亲切的语言表现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全诗虚实结合,开合顿挫,明快俊朗,意境高远,平仄合律,更有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的不朽名句。这首五律不愧是送别诗中的杰作,也是我最喜欢的五律作品之一。

==============

【论坛交流】

https://bbs.wenxuecity.com/romance/977655.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花姐好。一百多年后的李贺,有大才,也是同样的短命。
张孝祥、李商隐也是因病早逝,且不说鱼玄机、岳飞、文天祥是被杀的好诗/词人。
不过,研究表明“才”与寿命是无关的。。。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少年才子短命啊!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wumiao' 的评论 :
谢谢您褒奖。
不必客气,大家相互学习。
wumiao 回复 悄悄话 赞赞赞,这是文学城该有的好的系列文章。
以后写文章要向你请教,到时候望不吝赐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