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唐宋韵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唐宋韵》79.《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2024-07-02 09:45:03) 下一个

《左迁(1)至蓝关(2)示(3)侄孙湘(4)》

韩愈

 

一封朝奏(4)九重天(6),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7)除弊事(8),肯(9)将衰朽(10)惜残年!

云横秦岭(11)家何在?雪拥(12)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13)边。

 

1.  左迁:降职,贬官。

2.  蓝关:蓝田关,又称峣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3.  示:嘱咐,嘱托。

4.  侄孙湘:韩愈的侄孙韩湘,时年25岁,尚未入仕。

5.  朝(zhao1)奏:早晨送呈的奏章。

6.  九重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皇帝。

7.  圣明:指皇帝。

8.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

9.  肯,岂肯,怎能。

10.   衰朽:衰弱多病。

11.   秦岭:蓝田县位于秦岭山脉。

12.   拥,阻塞。

13.   瘴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此处代指贬所潮州。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唐官员,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出生于官宦家庭,但3岁时父亲逝世,由兄长韩会抚养。但韩会在韩愈11岁时也病逝,于是他便随寡嫂郑氏颠沛流离,在贫困中长大。 由于这一经历,韩愈从小读书极为勤勉,弱冠之年已学富五车。韩愈入仕之路不顺,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科考才进士及第,但随后三试博学鸿词科(吏部考试)均未成功。此后的仕途也颇有波折,他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上疏论事而被贬连州阳山县令。后历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韩愈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韩愈病逝于穆宗长庆四年(824年),享年56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宋哲宗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文章融会贯通,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韩愈的诗亦有特色,对后代有较大影响。他的诗善于捕捉和表现事物的变幻,气势雄伟,想象丰富,甚至怪异奇特。以文为诗的特点,增强了韩愈诗的表达能力,扩大了诗的领域。韩愈还是一位思想家。他致力于复兴儒学,使孟子获得了与孔子并列的地位,这一理论发展是宋明理学的先驱。

韩愈的作品体裁多样,数量繁多,现存诗300余篇,散文近400篇。韩愈的女婿、唐朝官员李汉曾编其遗文《韩愈集》40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4

 

唐风:韩愈是中唐的大学问家。然而他的人生却坎坷,出生不满两个月母亲就病逝了。父亲在他3岁时也去世了,于是由比他年长30岁大哥韩会抚养。韩会当时已经入仕为官。然而在韩愈11岁时,大哥在任上病逝了。他的寡嫂郑氏历尽千辛万苦把他和小他两岁的侄子韩老成(十二郎)拉扯成人。

宋雨:韩愈努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在他24岁那年第四次科考终于及第。但他的仕途依然不顺,多次贡举考试不中,不得已到多处节度使门下做幕僚。直到34岁那一年他才谋得国子监四门博士一职,从此正式入仕。然而次年,与他情同手足的侄子韩老成就去世了,他留下两个儿子。长子韩湘就是我们今天赏析的这首诗的标题中提到的“侄孙湘”。

唐风:在韩愈入仕后不久,唐宪宗李纯即位。随后的十几年里,他虽然没有得到火箭式的提升,但基本上稳步上升。元和七年(814年)他升任知制诰,开始为天子起草诏书,815年升任中书舍人,817年因随宰相裴度平叛有功,再升刑部侍郎。这个时候的韩愈已经接近权利中心,甚至可能是未来宰相的人选。可是没想到韩愈自己“无事生非”,引来了大祸。

宋雨:事情起自他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上奏给唐宪宗,宪宗怒不可遏,要杀了他。在宰相裴度、崔群以及多名大臣、皇亲国戚的劝说之下,宪宗才免掉了韩愈的死罪,贬他去遥远的潮州任刺史。

唐风:所谓“佛骨”通俗称为“舍利子”,泛指高僧的骨灰。而唐宪宗要迎奉的佛骨,是传说中释迦牟尼的一截手指,藏在陕西凤翔的法门寺。每三十年一开塔。传说开塔之年,必国泰民安,而元和十四年正值开塔之期,唐宪宗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按计划,佛骨得先迎进宫供奉三天,再送到民间的各寺庙供人瞻仰,于是朝野上下开始为此奔忙。但是,这种“盛事”却令韩愈非常反感。韩愈上疏宪宗希望他停止操办这种荒谬且劳民伤财的奉迎仪式。

宋雨:韩愈这么做,碰了皇帝的“逆鳞”。唐宪宗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而韩愈《谏迎佛骨表》洋洋千言,全面抨击信奉佛教和迎奉佛骨的行为,皇帝岂能忍受。而且,唐代朝野信奉佛教日盛。唐宪宗也不是第一位迎奉佛骨的皇帝。比如早在初唐时期,唐太宗、武则天等都迎奉过佛骨。

唐风:更让唐宪宗震怒的是韩愈用词过激。比如文章中说,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信奉佛教的前朝皇帝,多难逃早逝的命运,且国运不济。韩愈提议将佛骨销毁,不能让天下人再被误导。在上表的结尾处他写道:“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大意:佛如果真的灵验,能导致灾祸的话,那么一切的祸害,都加在我的身上好了,老天爷在上,我无怨无悔。)如此“嚣张”的言论,难怪唐宪宗暴跳如雷。

宋雨:贬官须立刻上路。韩愈家里人多,无法马上就绪,于是他只好自己先带着两个仆人上路,家人另行。那是元和十四年(819年)的正月。他们离开长安约200里走到蓝田的秦岭山脉时,韩愈的侄孙韩湘赶来。这位25岁的年轻人并不是来送别的,他是要陪叔公一路去潮州。那时,天寒地冻、大雪封山,前行受阻。回望身后的长安和亲人,也被山峦与乌云阻挡。想到前路漫漫、凶多吉少,韩愈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风:先解释一下标题:“左迁”意思是降职调动。取自汉代右贵左贱的说法。因此“右迁”意为升官。但须注意,在唐宋的官职种,比如“左拾遗”和“右拾遗”,并无这样的高下之分。“蓝关”即蓝田关,又称峣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境内。“示”的意思是“嘱咐“、“嘱托”。陆游的绝笔诗《示儿》中的“示”也是这个意思。因此本诗标题的意思是“被贬途中行至蓝田关时,对侄孙韩湘的嘱咐。”

宋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文公开门见山直述“一封朝奏”“夕贬潮州”原因和严重的后果。“九重天” 指位于天的最高层的皇帝;“路八千”指贬所非常遥远。本联并不是对偶句,但 “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不仅显示命运的急剧变化,而且让人感觉到“伴君如伴虎“的寒意。你认为这一联究竟反映诗人什么样的情绪呢?

唐风:我觉得他的情绪比较复杂。首先他并无悔意。他被贬的原因纯属“自取”,他认为这是他作为臣子尽责。他敢于把奏章递上去,就已经反映了他的信念和倔强的性格。他对被自己被贬应该也是有不平的,但他不可能明说。另外,他作为忠君爱朝的士大夫,他的抱怨也不会明确指向皇帝。到了这个地步,他感受到的或许更多的是悲伤和认命。

宋雨:从第三句“欲为圣明除弊事”可见,作者认为自己所做是正确的。自己本想为圣上“除弊事”却惹祸上身。这种表白也暗含了不平。从表面看,这次“迎佛骨事件”似乎是一个大臣上疏不当引起皇帝恼怒的事件。但深层次的原因是,作为儒学的信奉者和倡导者,韩愈对于当时佛教兴盛、儒学衰落的现状深感担忧,他想借《谏迎佛骨表》奋力一搏,不惜做一次儒学的卫道士。

唐风:韩愈自入仕担国子监四门博士开始,就致力于教导儒家经典。他一生高举“兴儒学,辟佛老”的旗帜,斥释迦牟尼为夷狄身份,说其“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发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宋雨:另外,儒家思想也与韩愈的济世之心相吻合,这种态度对于在安史之乱后治理国家有积极意义。而佛教倡导四大皆空,这种无为的态度令韩愈反感。

唐风:他思考了儒家“圣贤”之学在当时衰落的原因,认为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朝经师偏重考据训诂”两方面的原因。后者忽略对“圣贤之道”义理层面的挖掘,从而导致了佛教趁虚而入。韩愈立志成为儒学“道统”的继承者。韩愈所做的各种努力,包括倡导复兴古文运动,均以此为出发点。

宋雨:这时候的唐宪宗,依照韩文公的是非标准,当然是不够“圣明”的,但他遵循君臣之道,表达得很含蓄,只言为天子“除弊事”。而下一句“肯将衰朽惜残年”(怎能因为衰老就吝惜余生),则更将一位老臣的忠心袒露无遗。“肯”字在一些版本作“岂”,意思似更顺。

唐风: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历来受人称道。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它,这首诗才成了名垂千古的的佳作。这两句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横”与“拥”两个动词的使用匠心独到。而“家何在”与“马不前”更显悲凉。高高的秦岭上阴云密布,马在蓝田关前被雪阻挡不能前行,此时家在哪里?“马不前”三字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宋雨:从实际情况来看,韩愈借景抒情绝非无故煽情。他的艰难程度,应远超当年悲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李白。被贬后,他被“严令启程,仓猝离家”,而且家人也很快被驱离长安,这些都是实情。韩愈12岁的小女儿当时卧病在床,也不得不上路,结果病死在商南层峰驿(位于今陕西省商南县)。后来他痛彻地写下《女挐圹铭》祭奠夭折的女儿。

唐风: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是沉痛而又别有深意的结尾。侄孙敢赶来陪同自己去八千里外的贬所之地,诗人心中倍感安慰。但蛮夷之地瘴气弥漫,盗寇横行,此去凶多吉少,所有人生当中的大事(包括不测情况下入土为安),需要对信得过的人去嘱咐。韩愈的儿子为什么没有跟着他呢?

宋雨:韩愈自己有两个儿子,长子韩昶比韩湘要小几岁,次子更小。韩愈可能是让韩昶跟母亲在一起,也好照顾一下弟妹。另一方面韩愈与韩湘感情极深,完全不亚于亲生儿孙,而且韩湘也较为年长。所以韩愈完全可以将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向他嘱托。

唐风:“知汝远来应有意”中“有意”二字有几种理解。我看这两字更宜意会。它包括了有情意、懂得叔公的心思、明白的事件前因后果以及可能的不良结局、发生不测之后知道怎么处理,等等。从“好收吾骨瘴江边”这个结句来看,韩愈已经想到了死于贬所这种最坏的结局。“瘴江”即瘴气弥漫的江河,代指贬所潮州。

宋雨:这首诗不仅是韩愈本人的一首佳作,也是中唐七律中的精品。它意境开阔,悲壮慷慨,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很多评论家都认为它表现出类似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又有韩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唐风:今天我们常说,唐诗多意向和情感表达,而宋诗则多议论并有以文入诗的特点。如将李杜与苏黄(庭坚)的诗比较一下,这种差别一目了然。然而韩文公作为唐人,其作品已经开始显露以文为诗的特点,这首七律也不例外。近代国学大师吴北江先生曾评论这首诗“大气盘旋,以文章之法行之,然已开宋诗一派矣。”这样的诗风虽强于叙事和说理,但往往显得生涩。然而,本诗因为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借景展开叙事与抒情,便显得诗意盎然。我个人认为它是中唐最好的一首七律。

宋雨:韩愈后来到潮州了吗?我知道他最后几年还是在京城度过的,后来唐宪宗死后唐穆宗还特别欣赏他。他被赦还朝的过程是怎样的?

唐风:韩愈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于4月份到达潮州。他很快向唐宪宗上了一份《潮州刺史谢上表》。写这样的文章也是惯例,被贬的官员一般要向皇上表达不杀之恩。但韩愈的文章则写得文采飞扬,首先谢罪并感恩:“臣以狂妄戆愚,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万死犹轻。陛下哀臣愚忠,恕臣狂直,谓臣言虽可罪,心亦无他,特屈刑章,以臣为潮州刺史。既免刑诛,又获禄食,圣恩宏大,天地莫量;破脑刳心,岂足为谢。”然后进一步狂赞唐宪宗,称他是扭转乾坤的中兴之主,并建议宪宗到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封禅大典。他说,这次封禅会是一次千载难逢的盛典,希望宪宗可以开恩让自己也参加。成语“千载难逢”就出自于此。

宋雨:创造成语“千载难逢”恐怕是韩愈那篇《谢上表》的主要贡献。但让那样一个皇帝去泰山封禅有点搞笑了。然而韩愈这篇“低级红”的上表却让唐宪宗龙颜大悦,很快他就把韩愈调到袁州(今江西宜春附近)当刺史。第二年元和十五年(820年),韩愈满血复活回京。很快他又升任兵部侍郎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菲尔临读。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1

谢谢博主倾情分享,一个字不拉的学习了!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谢谢。其实我也是在这次准备博文时才读到的,属于现炒现卖。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原来千载难逢的出处在这里!成也文字,败也文字,谢谢唐宋兄点评,学习了!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油翁' 的评论 :
谢谢油翁临读、点评。
油翁 回复 悄悄话 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真情流露,尽显忠臣孝子之心,令人感动。诗尽挽回海誓山盟,却以一首七律气宇轩昂,《千载难逢》的创造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