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都城(1)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2)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3)。
1. 都城:指唐朝国都长安。
2. 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 笑春风:在春风中绽放。
崔护(772—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人,中唐官员、诗人。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及第。大和三年(829年)拜京兆尹,同年封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
崔护诗在《全唐诗》中存六首,显示婉丽清新的诗风。其中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崔护也因这一首诗而名垂青史。
诗词作品影响力评分:2.
唐风:有的诗人凭一首诗扬名,如张继写了《枫桥夜泊》,张若虚写了《春江花月夜》。有些诗人写出了名作,然后作品的延申和发展完全超出他原作品的范畴,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有许多版本,汪洙的《神童诗》大部分是后人加上去的等等,这样的作品属于“大家”的。崔护和他的《题都城南庄》两者都占上了。只是后人对其发挥并不作字面上的改动,而是使其产生巨大外延,我相这是作者当年绝对意料不到的。
宋雨:我本来以为崔护不过是个落魄书生,其实不是。他与白居易同龄,博陵(今河北省定州市)人,。他是贞元十二年(796年)的进士,比白居易还早4年。他的官做得也不小,做过京兆尹(首都市长)、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等。他现有6首诗存世,但除了这首《题都城南庄》,其他几首没什么名气。有人说这首诗是叙事诗,因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都包括了,还有人说这其实是一首抒情诗,你认为呢?
唐风:这很难说。它可以是作者的经历,也可以是完全虚构的,是在对佳人期盼而得不到的心境下的一种抒情。那时候的年轻士子有这种梦想也很自然。还有可能处于两者之间,比如确实见到过年轻女子,但加了许多个人的梦想在里边。但不管怎样,那是作者简单的思绪写就的一首简单的小诗,他绝不会想到在随后的1200年里,这首诗有什么样的后续“发展”。
宋雨:这首诗的确很简单,全诗四句,包含一前一后两个地点相同、境况相异的场面,即所谓物是人非。这个结构与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中“去年元夜时”与“今年元夜时”的对比完全一样。如果作为叙事诗来分析的话,“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第二句是写人,“人面桃花相映红”将姑娘的面庞与桃花相映衬。人们都知道春天桃花的艳丽,而“人面”竟能与桃花“相映”争艳, “人面”之美可以想见。而且这种美丽是在一种自然的景色之中呈现,而不是在奢华的场所中显示,让人觉得亲近可爱。
唐风:第二个场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是不需要时间状语的,因为末句说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绽放,显然这是来年的春天了。然而如今桃花依旧,人无踪影子,美好的景色和花朵只能引起对往事的美好回忆。这两句似乎写得很淡,但仔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错过美好事物的一种难言的怅惘。
宋雨:这本是一首普通的小诗,然而在作者去世几十年以后,晚唐文人孟棨的《本事诗》却将其充实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文本,使其流传开来。进而“人面桃花”从仅指女子的容貌美丽,转变成形容男女邂逅钟情、但遗憾地离散或出现戏剧效果的爱情故事。《本事诗》是一本写诗人的故事的作品。作者本人在序里说“其有出诸异传怪录,疑非是实者,则略之。拙俗鄙俚,亦所不取。”可见他是比较严肃的。但就其中崔护的故事来说,真实性相当可疑。
唐风:故事大致是说,才子崔护进士及第,在清明节出来游玩。在去一户讨水喝时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两人暗生情絮。第二年清明节,崔护又来到故地,想要去与女子相逢,结果大门紧锁。于是崔护就在门上写下了这首“人面桃花”诗。姑娘回家后看到题诗,对才子的思念淤积成疾,最后郁郁而终。不久才子又去拜访,他对着遗体痛哭祷告。没想到感动了上苍,女子奇迹般地复活了。有情人终成眷属。
宋雨:《本事诗》里小诗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首先,主人公就是崔护本人,让人觉得可信。末尾死而复生的情节虽然不太靠谱,但它让故事有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尾。这种圆满结局与中国人的普遍希望相一致。所以《本事诗》的这个故事很快便被人们接受。事实上,这个故事情节是此后一千多年里,人们用各种艺术形式进行改编的基本故事范本。
唐风:据统计,“人面桃花”的各种变体有几十种之多。在小说里,有《太平广记》、《唐诗纪事》、《类说》、《绿窗新话》、《聊斋志异》等“人面桃花”的故事。戏曲方面有《桃花人面》、《崔护渴浆》、《桃花庄》、《登楼记》、《题门记》、《崔护六幺》、《崔护逍遥乐》等等。近代戏剧家欧阳予倩曾创作京剧《人面桃花》,后又被改编为评剧、越剧等。约三十年前,香港导演蔡扬名还在台湾执导了电视剧《人面桃花》。一个简单的28字小诗,被后人演绎、扩展到这种程度,你认为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宋雨:可能有几个原因。比如普通老百姓非常喜欢才子佳人的故事。这类故事往往包括钟情和离散,最终有大团圆的结局。无论是编纂者还是欣赏者,可能都有一种心理上的“投射”,比如寻求精神的安慰,反对灭人欲的封建礼教等。才子佳人的故事也折射人们在寻求社会地位和婚恋方面的愿望。才子暗示官运亨通,佳人寄托审美梦想。如能终成眷属,家业兴旺,那是令人羡慕的理想的人生。
唐风:就原诗来讲,它的魅力可能还在于它描述了一种常见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具有典型意义,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主人公不经意之间遇到了一件珍贵而美好的事物,可是“重寻不遇”。这首诗带来的物是人非的怅然感,也许首先感染了《本事诗》的作者,令其将它扩展为一个爱情故事。
宋雨:与之相关联,机会的丧失,特别是爱情机会的丧失简直是“不能承受之轻”,人们希望事情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本事诗》在故事中加入了一个带有神话色彩、很有戏剧性的结尾,即姑娘死而复生。但它居然能够被人们接受。
唐风:人生纵然有很多机会,但重要的机会是有限的。错过了,人就走上完全不同的路。所以《菜根谭》中说,“春风虽欲重回首,落花不再上枝头”。而且这样的感慨是跨文化的。在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够体会到对失而不可复得的东西的珍惜。
宋雨:虽然崔护原诗中那种“重寻不遇”的惆怅是人们常见的感情,但在唐诗宋词中除了《生查子·元夕》外,类似的作品居然比较罕见。诗中我一首也没有找到。周邦彦有一首《点绛唇·伤感》却有类似的立意。它是说游子归乡以后,发现当年相恋的女子已经嫁人,于是心中无比伤感。这首词是这么写的:“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 凭仗桃根,说与凄凉意。愁无际。旧时衣袂。犹有东门泪。”
唐风:这里面有三个典故:(1).辽鹤:《搜神后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外出学道多年,后化鹤归乡。(2).鱼浪:刘向《列仙传》说陵阳有一个人钓得白鱼,腹中有书。此处反其意,说自己离乡后,恋人“寸书不寄”。(3).桃根:东晋王献之为其妾桃叶作《桃叶敢》中有“桃叶连挑根。”桃根为桃叶之妹。作者的意思是说,他只能对昔日恋人的妹妹述说伤感。
宋雨:周邦彦这词虽然写得雅,但短短一首小令,三处用典,有点掉书袋了。特别是“桃根”那一个,不了解就影响理解。小词大多不反映宏大的主题,它写得再高妙,如果表达方式脱离了普通读者,就难免要受冷落。与之相对照,《题都城南庄》能够热传千年,除了我们前面谈到的那几条原因之外,还有一条:接地气。
谢谢花姐点评。
谢谢留言。我不肯定我理解了你第二段的意思。
除了我文中所说的对机会丧失的抒发遗憾之外(是不是真的“机会”另说),我想经常的情况是,这里的“相映红”和柳永的“妆楼颙望”共属于一类,大多是心理“符号”。这些古代仕人也是几分可怜,十几岁父母之命娶个媳妇,然后宦游,到青楼里去谈恋爱。。。今天呢,可怜都没有了。你看刚刚揭露的人大那教授,以及前些年的朱姓煽情哥,紧爷,张国务委员。。。可鄙、可憎。
想必封建时代的青年男女,特别有贵贱分别的情况,总会产生一些相映红,却又不知何处去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