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忍气吞声了!华人女孩靠《反歧视法》拿下22万美元赔偿》
——种族不是你的标签,而是你的武器
“你说你想升职,但你这口音,咋可能管好团队?”
2023年初,Jenny Liu在旧金山一家初创科技公司听到上司这话,脑子嗡了一下。她是组里KPI最牛的工程师,连续两年超额完成任务,代码写得比谁都漂亮。可三次升职机会,她全被跳过了。理由?“你太安静”“沟通不够美式”“客户可能不待见你的风格”。
老实讲,话里话外就是在说:“你是中国人,太‘异类’了。”
Jenny一度觉得自己是不是太敏感。忍一忍,算了吧?她甚至在唐人街买肠粉时跟朋友吐槽,朋友劝她“别较真”。但那天晚上,她坐在公寓阳台上,盯着海湾大桥的灯光,翻着EEOC官网,手指在鼠标上犹豫了半小时,终于点下了“提交”键。
她拿起《联邦民权法案》第七章(Title VII),狠狠反击,最终——拿到了22万美元赔偿。
第一步:搞懂《反歧视法》,你的权利比你想的牛
一说“民权法案”,你可能觉得这是啥高大上的玩意儿,跟咱普通人没啥关系。错!Title VII讲得明明白白:美国老板要是敢因为你的种族、国籍、性别啥的歧视你,那就是违法。
原文是这么说的:
“It shall be an unlawful employment practice for an employer to discriminate against any individual… because of such individual’s race, color, religion, sex, or national origin.”
翻译成人话:你说我英语带口音、说我长得不亲和、说我“不够西方”?抱歉,只要这跟我是中国人有关,你就违法了。我查资料时还在X上刷到一堆亚裔博主聊这事儿,底下评论炸了锅,有人甚至说:“这法律就是给咱们撑腰的!”
从隐忍到反击:Jenny的转折点
在决定起诉前,Jenny其实犹豫了很久。她平时是个典型的“码农”,喜欢刷GitHub开源项目,周末去唐人街吃碗云吞面。她从没想过自己会跟法庭扯上关系。甚至有次她问了个律师朋友,得到的回答却是“这种案子不好打,费时间”。但那天刷X时,她看到一个亚裔博主发的短视频,标题是“别忍了,告他丫的!”——这给了她一点勇气。
她开始偷偷攒证据。录音。邮件。业绩表。她把这些存了快一年,才敢迈出第一步。
第二步:Jenny咋“无律师”告赢的?(你也能抄作业)
1. 攒证据,悄悄干大事
Jenny保存了两段关键录音:
她还整理了业绩评分、项目成果,甚至把其他升职同事的KPI拉出来比了比,摆明自己被“针对”。
2. 找EEOC,线上搞定
她花了一晚上搞懂EEOC官网(www.eeoc.gov),填了投诉表格,把证据一股脑儿上传。说真的,那堆表格看着就头大,她还检查了三遍,生怕漏了啥。
EEOC很快启动调查,六个月后给结论:“案件有合理依据(reasonable cause)。”这相当于给Jenny开了张“通行证”。
3. 拿到“起诉通行证”,上法庭
EEOC给了她一封“Right to Sue Letter”(起诉授权信),有了这张“门票”,她在旧金山联邦地区法院正式起诉公司,理由是“就业歧视、升职机会不平等”,违反Title VII。
4. 公司怂了,庭外和解
面对录音、EEOC调查结果、员工评价等铁证,公司的HR慌了,主动提出“私了”,还签了保密协议。
Jenny拿到了:
第三步:法院站得比你想的“左”
我查了几个类似的案子,法院对这种歧视案子真挺较真的:
这些案子说明啥?你的口音、文化背景、长相,如果被HR或上司拿来当挡箭牌,拒绝给你升职或机会,那大概率是违法的。
第四步:你的权利,动手就能争取
如果你也遇到这种糟心事儿,别慌,试试这么干:
写在最后:你不是太敏感,是太隐忍
很多华人会说:“忍一忍就过去了”“没必要搞这么大”。但我要告诉你Jenny最后说的那句话:
“我们不是想要特殊待遇,就是想要跟别人一样的机会。”
这不是斗争,是维权。你不需要当律师,不需要完美英文,只需要做一件事:把你的故事讲出来,把证据交上去,让法律替你说话。
说真的,写这篇花了我好几天,查案例查到头秃,还在X上看了一堆讨论贴。希望能帮到你!
法律免责声明
这篇文章是我根据公开案例和新闻整理的,尽量写得准,但毕竟我不是律师哈!真要遇到法律问题,还是得找个专业的律师聊聊,别全指望我这篇参考哦。若需具体建议,请咨询持牌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