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定居在加州,清晨的海风像一张看不见的预算表,从口袋里拽走每一美元,提醒我:钱不是风刮来的,都是人辛苦交的税。说中国对外传播在美国花了多少钱,没人能给出“分毫不差”的账本,因为口径、口袋、口风都不太一样。但有些数字足够敲醒人:有研究汇编中国官方“外交类”开支,2023年约五百四十亿元人民币,年增一成多,其中包含对外信息与形象工程的支出分项;这是大盘子里的一只大碗,真汤真水,端在台面上就这么重。
再往细处看:在美国本土注册披露的花费,电视台、报纸广告、外包公关、活动赞助,串起一条长街。某国际电视网络的美国业务,单年披露就超五千万美元,占相关影响支出的绝大头;同一时期,其他主体合计数千万。你熟悉的那家英文日报在美国发插页、买版面,几年里光广告就花了上千万美元;单个半年,广告支出甚至远高于本地工资支出。 再把镜头拉远:2016年以来,与中国有关的在美FARA登记累计支出,跨越数亿美元量级,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流水账。
我不是来指摘谁,而是想问:这些钱用得值不值。值的部分我拍手,不值的部分我心疼。因为不管钱从哪来,最后都来自普通人的餐桌与时间。
哪些钱最容易浪费?
第一,低转化的“仪式型”投放。厚重的报纸整版插页,触达贵、停留短、指向弱,读者当故事看,合上报纸就烟消云散。披露材料里,广告费用屡屡压过内容生产与一线团队投入,这像是把钱扔到风里听响。
第二,重面子轻用户的电视播出。播出时段好看,收视与互动却寥寥;台账好看,漏斗不好看。即使年花五千万美元在海外运营,如果用户留存与好感度提升不在线,依然是“亮灯的空城”。
第三,社媒刷量与机械投放。表面上是“曝光”,但微观上是“虚无”,点赞像泡沫,转化像海市蜃楼。
第四,层层外包的活动。一个论坛,三个公司、四层合同、五次管理费,真正花到内容、翻译、互动、长期社区的比例不高。
第五,重复建设与KPI错位。不同团队各自做各自的“美国方案”,既不共享素材、也不通用测量,结果是“看上去很忙、实际上重复”。
第六,透明度不足带来的逆向效果。信息来源、资助背景不公开,反而容易触发受众的逆反心理,边际成本迅速上升。
有人爱说“形象工程”,但形象不是工程,形象是关系;关系靠长期的信任,不靠一次性的声势。
那怎么把钱用在刀刃上?
我的答案很朴素:以用户为中心,以透明为底色,以服务为抓手。
一是把“投放思维”改成“产品思维”。信息不是传单,是产品。产品就要有留存、有复访、有口碑。与其在陌生人面前高声演讲,不如在问题面前递上一把小钥匙,比如移民法信息服务、留学生心理支持、华裔社区公共资源导航、双语公共风险科普,这些都是真正“有人领、有人用、有人谢”的内容。
二是把“宣传”四个字改成“对话”。美国社会多元、媒体生态复杂,单向播报的效用递减。要做的是搭建对话空间,允许问号、接住反问、尊重不同。
三是建立公开、独立的测量体系。所有项目统一用四个指标:有效触达成本、理解深度指数、好感度净变化、可验证行为转化;每个季度做公开报告,让质疑变成监督,让监督变成优化。
四是把资源往“长期社群资产”里投。赞助独立、专业、公开治理的社区项目,建立“人、事、场”的持续连接,而不是转瞬即逝的灯光。
五是尊重边界。任何涉及政治主张与公共议题的沟通,都应清晰标注资金来源与目的,遵守当地法律,自觉接受披露。
有人问:这些建议,会不会“削弱效果”。恰恰相反。透明不是削弱,而是护城河。没有透明,任何花费都只是昂贵的烟火;有了透明,点火之后才是星河。
顺便说一句,围绕海外统战的预算估算,学界曾给出过若干区间,有年份点位达数十亿美元级别;其中用于海外部分只是一段,不透明本身就是成本。
我更愿意把这件事变成一个市场:把“影响力”变成“可计量、可比较、可交易的透明资产”。当你能比较,才会节约;当你能节约,才会尊重每一分税。
【免责声明】
本文仅提供对公开资料与披露文件的解读与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国家、机构、媒体、品牌之法律、税务、合规或游说建议。若据此行事,风险与笑点皆由读者自负;如需严肃合规意见,请咨询持证专业人士与当地监管机关。作者已尽最大善意与合理注意义务,如有数据更新与口径差异,以官方公开披露与权威研究为准。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https://youtu.be/dJaQVSsoXDM?si=UYMgbBfxDEzPEC3X,诚寻:数字视频制作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