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量子纠缠的男人

我命由天不由我?天是什么?我又是谁?
正文

马斯克、自闭症和结巴

(2025-08-24 10:22:03) 下一个

人类的历史,总是由那些被嘲笑、被忽视、甚至被霸凌的人改写的。马斯克就是最鲜明的例子。少年时的他,因为自闭倾向和轻微的口吃,加上个头不高,经常成了南非同学们的笑柄。有人在他背后学他结巴,有人故意在课堂上模仿他笨拙的社交方式,更有人拳头直接打在他的脸上,让他鼻青脸肿。那时的马斯克,并没有表现出所谓的“未来世界首富”的影子,反而更像是一个被遗忘角落里的弱者。

但弱者有一个特点:当世界将他逼入死角时,他的内心往往会生出另一种力量——一种非要改变世界的倔强。马斯克在图书馆里度过了无数孤独的时光,他读遍了科幻小说、工程手册,甚至钻研过导弹轨迹和电路图。他和那些在操场上耀武扬威的少年不同,他的乐园,是书页之间。

 

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确,马斯克做了几个关键选择:离开南非,前往加拿大,再到美国;选择进入互联网创业大潮;选择电动车、火箭、脑机接口这些被嘲笑为“疯子的行业”。但如果没有那股接近疯狂的努力,这些选择都会沦为空谈。

想象一下:一个身材瘦小、说话结巴的少年,如果只是选择去美国,却没有连续一周工作120小时的疯狂,没有在工厂车间里和工程师睡在同一张地板上,那会不会只是另一个“怀揣梦想却被现实吞没”的普通移民?

 

马斯克的故事告诉我们:选择确实重要,但没有努力,正确的选择不过是一句空话。 就像爱因斯坦说过的,“天才是 1% 的灵感加上 99% 的汗水。”汗水才是把“选择”变成“成就”的粘合剂。

回望历史,几乎每一个伟大人物都走过类似的路。乔布斯被赶出苹果时,很多人觉得他完了,但他选择了重来——努力孕育了皮克斯和 NeXT,才有后来的苹果王者归来。马云当年在肯德基面试落选,所有人都笑他“长得不像成功人士”,但他选择互联网,努力敲出无数行代码,才有了今天的阿里巴巴。

 

在中国古代,苏轼因为性格耿直被贬到黄州,他没有选择沉沦,而是努力写下《赤壁赋》,成就了千古文章。选择是命运的岔路口,但努力才是让人走远的双腿。

 

佛经中说,“因缘和合”,没有哪一朵花是凭空盛开的。选择是因,努力是缘,果才会出现。基督教中有一句话:“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这和我们的主题异曲同工——没有努力,信念和选择都是空壳。

 

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威尔·史密斯饰演的父亲选择了坚持追逐梦想,但若没有拼命的努力,他和儿子可能永远睡在地铁厕所里。努力,就是把选择变成现实的桥梁。

 

马斯克喜欢用公式思考问题。如果把“成功”写成一个公式,它不是单一的“选择 > 努力”,也不是“努力 > 选择”,而是:

成功 = 选择 × 努力

选择是方向,努力是速度。方向错了,努力再多也跑偏;方向对了,但不努力,永远走不远。马斯克选择了电动车这个方向,再用极限努力踩下油门,于是特斯拉从笑柄开成了传奇。

 

 

 

免责声明

本篇文章所提到的“成功公式”,不保证适用于买彩票、考公务员、追女神或逃避岳父母的家庭聚餐;若因此产生财产损失、精神打击或腰椎间盘突出,请联系你的律师,但别找我,我只负责写故事,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