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诗经,远方的牵挂——葛藟、蝃蝀、大车、丘中有麻

(2023-03-22 05:57:58) 下一个

平稳的日子过久了,往往就会向往远方;而在他乡生活,又容易触景生情,怀念过去。在两千多年前,葛是常见之物,也是常常能引发感慨的一景。我数了数,诗经里光是名字里带葛的就有五首诗。它的真身如下图


现在提起葛来,首先想到的大概是葛粉;用葛根磨粉,加水、过滤、沉淀、干燥而成。不过这是后来的事,当时人们看上的是它的茎,可以直接抽芯当成绳子用,也可以在分离出纤维以后做葛布、葛履。因此《周礼》里有个官职叫“掌葛”,向山农征收作为税赋。这种税赋应该不重,因为葛藤很能长,从诗经里也看得出来。

葛藟(王风)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大概意思:
连绵的葛藤,长在黄河边,离水尚有点距离。最终远离了兄弟,称别人为父。称别人为父,也不会看到我。
连绵的葛藤,长在黄河边的低岸上。最终远离了兄弟,称别人为母。称别人为母,也不会把我看作不当有而有(的孩子)。
连绵的葛藤,长在黄河边的高岸上。最终远离了兄弟,称别人为哥。称别人为哥,也不会过来询问我。

作者由远及近走到黄河边,上上下下都能看见葛藤,心里想着自己的处境:寄人篱下,虽然没期望被当成亲子看待,但得到的待遇比预计更差,不由思念着自己的家。

有人认为他流离失所,也有人认为他可能是一个入赘者。但是各种评论里,没看到有人猜测作者可能是“她”,明明远嫁不罕见呀。或许是后世讲究男女大防,觉得大哥本来就不该关心弟媳,因而排除了这个选项?不过《谷风》里写了“宴尔新昏,如兄如弟”,那时候应该没这么讲究男女之防。

从远嫁的角度看这首诗,作者以后的处境说不定会有起色。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等熬成了“他人母”以后,日子可能会好上一点,就像葛藤成了气候一样。

美国在十九世纪后期引入了葛藤,它的花有股甜香,花期三四个月,挺适合作为观赏植物的。而且它适应性强,到处都能长。上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美国人种了好多葛藤来防止水土流失;直到它们长得遍地都是。后来它就有了诨名:“吞了南方的藤蔓”、“一分钟长一英里”。

绵绵葛藟,强悍若此。

这世上既然有不乐意离开父母的人,自然也有一心要走的。

蝃蝀(鄘风)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大概意思:
东面有彩虹,没有人敢指它。女子要出嫁,远离父母兄弟。
早上云气升于西方,一整个早上都在下雨。女子要出嫁,远离兄弟父母。
象这种人啊,想着去外面结婚啊。大大的不诚信啊,不知道(遵循长辈的)命令啊。

蝃蝀就是虹。于省吾先生最早释读出甲骨文中的“虹”字,如下图。

再依照汉画像,这虹很可能被古人看作双头龙,传说中虹能吸水,估计虹吸效应因此而得名。

既然诗里的第一句是东边有龙,那第二句里的西边云气应该也不简单。

宋代的王谠在《唐语林·补遗》里的记载:
玄宗时,亢旱,禁中筑龙堂祈雨。命少监冯绍正画西方,未毕,如觉云气生梁栋间,俄而大雨。

正好是画西方,云气生,下大雨,跟这首诗合上了。虽然玄宗的年代距诗经已经有千年之久,说不定这种说法延续了千年呢?毕竟《周易》里就有“云从龙”的字句嘛。

天要下雨,跟女子远嫁有什么关系?没查到资料,自己瞎猜一个。上古大旱之时,人们曾尝试用男女交合,或者象征这些的舞蹈来求雨。因为他们认为下雨是天地阴阳交合,而人类的阴阳交合行为能够感应天地,从而引发降雨。依这样的逻辑,如果雨下得太多,自然是阴气太盛,那么出嫁几个女子,或许能把雨给引走?当然是否非得让诗中的女子嫁人还有争议,起码作者不同意。伊没有去拦:万一天气更不好呢?很生气,但不敢指责天地,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骂这位女子发发脾气。

没有天象为后盾,婚姻想自主就很难了。

大车(王风)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大概意思:
大车(行车声)槛槛,兽细毛(做的)衣服象荻(青色)。怎么会不想你?怕你不进取。
大车(行车状)迟重,兽细毛(做的)衣服象红玉。怎么会不想你?怕你不(跟我)私奔。
谷物不同的房间,死(葬在)一个墓穴。说我不诚实,有如洁白的太阳。

毳衣是天子大夫穿的礼服,开头就说车大,衣服好看,可见这人有身份并且自恋。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显然是在作生死对比,不过我没查到为什么“榖”跟“生”有关。或许是在暗示食用谷物?不太明白。

既然坐大车、穿礼服,这个作者很可能是长途巡视。

设想一个场景:有公务的贵族路过很多城镇,某处有一女子跟他调笑“想我吗?” 此人不甘示弱,立即反击“怎么不想你,只是你敢主动点吗,你敢私奔吗?”

当然不敢,逢场作戏的事,当什么真啊。然后他就说了两句誓言应应景,免得大家尴尬。平心而论,要信他确实有点难度,但这并不妨碍这两句誓言千古流传。

那时贵族也要出差。《桑中》的作者虽然约了三位大姐姐,但他首先提到的是“采唐”“采麦”“采葑”,接下来才描写如何相会。下面这首诗可能也在描写出差时的事宜。

丘中有麻(王风)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大致意思:
丘陵中有大麻,那个留给“嗟”先生。那个留给“嗟”先生,期望他能喜悦自得、徐徐而来。
丘陵中有麦,那个留给“国”先生。那个留给“国”先生,期望他能过来吃。
丘陵中有李子,那个留给先生。那个留给先生,(你)送给我美石做的配饰。

接待方也很忙啊,要准备接待三位先生。当然主流观点不是这样的。
传统上的解释有:
思贤之作,可能是因为诗里写了希望子嗟、子国过来;
招贤偕隐诗,可能因为毕竟在丘中,一起当隐士也好;
有认为作者是女子的,朱熹认为此诗是女子盼望与所私者相会,“贻我佩玖”嘛;
当然也有人觉得情诗里只有一位先生,子嗟子国什么的是写作手法而已,跟《桑中》只有一个姐姐是同样道理。

无论如何,行前就知道远方有人等待,到了以后又发觉自己的待遇更进了一层,这样的日子谁不喜欢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