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没人知道兮甲盘是如何重现人间的,只知道最早的记录是在南宋初年。从汉代到宋代,一千多年里,有过记载的出土青铜器那么多,只有它忽隐忽现,流传至今。 兮甲盘。高11.7厘米,直径47厘米。
铭文:隹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各伐玁狁于(余吾)。兮/甲从王,折手执讯,休,亡敃./王易(赐)兮甲马四匹,驹车,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積,至/於南淮夷。淮[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周宣王即位的第五年,旱情依然严重,兵事又起。不是周朝喜欢在灾年出去打仗,实在是屋漏又逢连日雨,猃狁先去打镐京了。 这次危机,《史记》里没提;《竹书纪年》写了:“五年夏六月,尹吉甫帅师伐猃狁,至于太原。秋八月,方叔帅师伐荆蛮”。从《诗经》里看,宣王参加了北伐,但这两本书都没记。 六月(小雅)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騤騤、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宣王即位前后有场大旱。 《竹书纪年》上说:“二十六年,大旱,王陟于彘。周定公、召穆公立太子靖为王。共伯和归其国,遂大雨。” 《资治通鉴外纪》说宣王元年大旱,六年的时候“自二年不雨至于是岁”。 从这两段记载猜测:在共和执政时,除了周、召二公外,还有个共伯和作为国家元首。不过好象他在宗周没有根基,就算已经执政十四年,说废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天灾能重塑各国的版图: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加速了葡萄牙的衰落;长达一百五十年的干旱湮没了玛雅的辉煌;而西周末期也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寒冷和干旱。北边草场退化,游牧民族就往南边挤压;周王朝自己歉收还要应战,早不复往日的辉煌;淮夷又造反了,雪上加霜;不过周厉王觉得可以再抢救一下。他即位的时候气候变冷大概还没到百年,但是几十年的寒冷也足以让东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12-23 08:19:14)

《毛诗序》论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讽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如此说来,《诗经》里的诗是特地说出来跟人互动的,按理与隐逸无关;然而国风里有首诗,后人觉得它在说隐士。 考槃(卫风)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音圈)。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e),硕人之薖(kē)。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西周时的文字还不象后世那样横平竖直,四四方方,蛮方便附会的。那时如果想说某人来历不凡,他根本不必衔玉而诞,只要有段掌纹象个字就行了。自带名字,必有大任啊。姬姓唐国的始封君,周成王的弟弟,就是这么个天降大任之人,他小时候被人研究过掌纹,得名为虞。“虞”是传说中的仁兽;后来,掌管山泽鸟兽之类的官吏也叫虞;它还是一种祭祀的名字;不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前几天有只瓢虫停在墙上,不理会一尺外人类对它的指指点点,自顾自迈着小细腿攀岩。它旁边的玻璃门窗几天没开过了,也不知是从哪里进来的,此时映着金黄色的秋叶滤过的晨光,恰似《诗经》里的“蟋蟀在堂”。 蟋蟀(唐风)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10-20 08:17:52)

从古自今,不平则鸣,《伐檀》的作者一定心有不平。 伐檀(魏风)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一直以为“充耳不闻”的意思是反复唠叨到对方耳朵里塞满了话语,然而这些话伊还是听不进去;却不料真的有“充耳”这种东西。 著(齐风)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大致意思:
等候我在正门与屏风之间呀,充耳用没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原先有个炎帝后人的隗姓魏国,在千年后的马嵬坡。周文王灭了它,建了姬姓魏国。等到周武王灭商,为了控制新得的大片土地,魏国迁去了两百多公里外的山西芮城县。再后来这个魏国被晋献公所灭,那里的土地转封给毕万;毕氏子孙开疆拓土,以魏国之名跻身战国七雄,为人所熟知。不过《诗经》魏风多半是指那个黄土塬中的姬姓小国,背靠中条山,比底下的黄河高了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