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无言

讲述在美华人医生的故事
正文

“我们的那些故事”第一季之“车到山前必有路”

(2022-10-22 18:13:26) 下一个

我们的那些故事 (小说连载)

故事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前言

讲述在美华人医生的故事

第一季

  • 车到山前必有路

可汗是个很好的老师,短暂的接触给了李建很深刻的印象。

每个病例可汗都能提纲携领要点明确的给两个新来的Intern解释出来。是不是每一个布鲁克林总院培训出来的住院医生都是这样经验丰富而且谆谆教导?起码在李建开始美国住院医生培训的第一天遇上一个,是值得高兴的事。

可汗才结束两年的美国住院医生培训,其知识程度和临床应用水平已相当老练。李建在中国国内也做过3,4 年的急诊科医生,两者相比较起来差别很大。是不是美国住院医生的培训有其独到之处?

2004年的布鲁克林总院正处于从书面病历向全面电脑化病历的过度阶段。入院记录,开医嘱,病程录,会诊记录,出院小结等等都需要纸张书写,而且书写要求是使用黑色圆珠笔。医院的实验室检查报告,X光片,CT断层扫描检查等等是在电脑上查阅。在Intern的Orientation会议上,内科主任已经告诉大家,布鲁克林总院正在考虑进行全程电脑病历的改革,预计这个措施将从明年开始实施。

李建推着病历车,克莉丝汀推着COW ( computer on wheel ),跟着可汗查房。

可汗个子不高,很敦实,操着一口典型的印度话英语,但是有趣的是,从可汗口里说出来,还很顺耳,不难理解。可汗对组里的每个病人了如指掌,一路病房走过来,分配病人,这个病人是李建负责,那个病人是克莉丝汀负责。

一组人员停在一个病房门前,这个病人将由李建管理。可汗介绍说,病人是晚期癌症病人,昨天肿瘤科,内科和姑息治疗科(Palliative Care)一起与病人及家属讨论了治疗方案,最后病人选择在家做临终关怀(Hospice care),今天会开病人出院,姑息治疗科已经联系好做上门医疗服务。

“早上好,Boss,” 一进病房门可汗就大声的喊着,这是可汗的常用语,对每个病人都称老板,病人喜欢听。

对于可汗的问候病人没有反应。李建立即上前去检查,病人没有意识反应,没有脉搏,病人已经离世了。

叫来护士,询问情况。护士反映早饭时病人还在好好用餐的,没有不良主诉,看来病人是很安静的过世,没有痛苦,也没有按铃呼叫。

院内死亡的病例,李建按常规先给法医(medical examiner)打电话,汇报病人死亡原因,非正常死亡需要进一步检查,这个病人是癌症晚期,预期死亡,不需要法医进一步介入。李建然后联系病人家属通知坏消息,最后写出院小结。第二天医院注册部会通知李建去填写死亡证明,拿到死亡证明后家属可以和殡仪馆联系火化或下葬事宜。这一系列事情都需要Intern去完成。

克莉丝汀对李建表示同情,第一天上班就要处理死亡病例。克莉丝汀对李建说,如果有需要帮忙的说一声,大家一个组,Co-intern,互相帮助。李建很感谢,但是看着厚厚的病历,也是头痛,阅读一遍,做总结,写出院报告,需要一段时间。

可汗拍拍李建的肩膀说:“慢慢来,今天你有的是时间”。

李建点点头,Intern的第一天就这样开始。

中午回到办公室,李建拿出自带的三明治快速的啃咽着。

卢多凑过来,半开玩笑的说:“建,你的出院记录是不是完成了?”

李建推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镜,叹了口气,看来卢多是个包打听,什么事他都会先知道。

李建问卢多:“你上午过的怎么样?”

不问还好,一问把卢多的埋怨牢骚都提起来了。

“我告诉你啊,我们Intern是医院里的最底层,是的,最最底层,护士都 不给我们好脸色,不要说其他医生了,” 卢多愤愤的说着,“今天上午我叫一个心脏科会诊,足足等了20分钟,人家才回电话,这段时间我又不能走开,只能守着电话。那个女Fellow问这问那,我第一天来,哪知道会问怎么多细节,没有准备好,对方不高兴了。最后挂电话前说了一句,最恨7月份做会诊。我是招谁惹谁了?”

卢多说完,手一摊,很无奈和无助的表情。

“可以理解,我们… ” 李建正说话中,突然听到“叮”的一声。顿时屋内的Intern们包括李建和卢多都不约而同的纷纷掏出各自的呼叫机查看,不知道是谁的呼叫响了,是否有紧急事件?

“不好意思啊,”站在角落的克莉丝汀小心的举起手,很歉意的向大家解释道:“我在用微波炉热午饭,刚才时间到,微波炉响了。”

“唉,虚惊一场,” 卢多嘟噜着站起身来,看着大家从惊慌中回过神来,他伸伸懒腰,拖长音调的说道:“大家各自回去工作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